在崇明岛上造舟
上图:椿庭朴门有数间小木屋,每间小木屋门前都有一艘独木舟。图片提供/大熊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当大熊的独木舟缓缓划进荷塘深处,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崇明岛上一座叫做椿庭朴门的生态农场,顺着农场和小河出去,就是崇明岛上大大小小的一万多条河流。如果你有兴致,完全可以划着小船看日出日落,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来体验这座不一样的生态之岛。
按照大熊的说法,如果你还是仅仅以自驾的方式去度假、放松,那可能会错过最独特的风景视角——水上。“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是最高的智慧。如今大家都生活在车轮上,把运河的魅力给埋没了。”
大熊,是一位来自湖北的建筑师。因为太太是崇明人,2017年,他们卖掉了上海市区黄浦江边的房子,举家搬到了崇明岛,亲手打造了面积20亩的生态农场椿庭朴门。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木屋、造型各异的船屋、稻田剧场、蜿蜒曲折的荷塘以及能和小鸭子对话的稻田……
这里是一家人寄情于自然的乐土。对大熊而言,这里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他的造船梦,让他和一群同好们可以一起泛舟探索运河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次环球旅行带来的改变
在打造农场前,大熊进行过一次环球旅行。那是2013年,他绕着北半球自西向东地转了一圈,实现了自小就有的环球旅行梦想。他说自己从小就在长江边长大,喜欢看各式各样的船,但就没有看到过一艘帆船。那趟行程中,他也确实见了不少河流与航船:尼罗河上的帆船轻盈地漂来漂去;希腊的大小游轮游艇,看着就有乐趣;瑞士苏黎世湖上帆影重重,层层叠叠的帆船似乎一直排到阿尔卑斯山脚下,感觉就像在天堂;到了挪威,发现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帆船。
在挪威等飞机离开时,机缘巧合地刚好翻到一本有关造船的杂志Wood Boats(木舟),他立马买下来,虽然当时还不知道要在哪里开始造船,却一路上都在看。这一切让大熊意识到,也许自己也可以有个造船梦。“拥有一条船并不见得是多奢侈的事情,小小的舟楫就可以带来健康的水上运动和奔放优雅的生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船,不应该只留存在远去的诗词之中。”
大熊说,他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帆的视频,博主说600年前,它出现在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当中;200年前,它被雕刻在大英帝国的银币上面;90年前它又帮人类首次测定了赤道逆流,西方人说,它至今仍然是最高效、最实用的风帆系统,可以单人操作、随时起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海岸线上却再也看不到这种传统的中国帆了。
来到崇明岛后,面对着通江达海、水系密布的天然环境,尤其看到崇明传统民居至今大多每家每户都保留着一个小码头,整条运河上却不见一片帆影的时候,大熊决定——要造船,还要造帆船。要用小小的船,逐渐复兴崇明岛的运河文明。
一家人定居的农场很重要的一个空间就是造船工房。大熊的造船作坊就在大棚里,用的是从加拿大运来的红雪松。这种木材色泽温和,纹理清晰,有一种天然的芳香,防水防腐,除了贵了点,是再好不过的造船原料。比起皮筏艇,大熊对木头有天生的亲切感。他认为这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那些游艇、豪车的很多内饰,其实都是用木头打造的。”
上图:大熊和陈师傅花了一年多时间造出了崇明岛上第一条现代独木舟。图片提供/大熊
作为建筑设计师,研究造船的结构、设计图纸对大熊而言不在话下,可是真要自己上手造出一条船来,难度很不小。所幸,大熊遇到了会造船的本地木匠陈中国。两人不断试错,查找各种资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终于造出了崇明岛上第一条现代独木舟。
第一艘小船下水的时候,大熊怀着敬畏和复杂的心情带着女儿楚楚在崇明的小河里试水,经过沿岸的崇明人家,乡亲们跑出来围观。船在水里行得稳稳的,大熊也有了信心继续造船。
如今,这条船正悬吊在农场入口的“大本营”里,成为全场最吸睛的存在。
手工造船
大熊在崇明造独木舟的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上门来,要么定制,要么体验泛舟的乐趣。
短短几年时间,大熊和木匠陈师傅已经造了20条船。单人独木舟只有十几公斤重,双人的也不过二三十公斤,所以可以轻松携带。“很多人把自行车驾在车顶上,拉着自己的车四处骑行。其实船也完全可以放在车顶上,每年夏天,我们全家就会把船绑到车顶上,带着我们的船去湖北老家的江边泛舟游玩。”
在椿庭朴门,有数间临河而建的木屋,门口都有船,踏上船,就可以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大熊说,路到尽头的时候,有船,就可以继续前行,真正的秘境,往往还在前方。“没有长江大桥、连汽车都少见的时候,水岸边的崇明人家,几乎都有船。运输物资、出门串访也依赖船。如今,我们这些住在崇明的人,不再需要船来从事生产劳动,但在成千上万的宽窄河道里,操纵小船不失为便捷的探岛方式和运动方式。”
制造独木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昂贵。大熊说,一艘基础版的独木舟,从木头到成船的过程大概需要100天,造价大概2万元人民币。“以前的独木舟是用一整根木头挖出来的,比较费料。我们用现代工艺来打造当代独木舟,可以将木材最大范围的利用,通过一系列工序,让船身轻盈又环保,整个船壳只有6.5毫米厚,吃水也仅有10厘米,一个人一把桨就可以在各种水系里穿行。”
大熊说,独木舟再加上帆,就可以成为帆船。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各种定制。“不会手工的,可以在设计之初提自己的想法,有木工基础的,可以上手做点木工,再不济的,还可以来完成最后的打磨、上漆工艺。想怎么参与,完全看个人的兴趣、能力与时间。”
曾经有一个外国家庭,每周都带着孩子来大熊的农场造船,船造好了,他们就开始慢慢打磨,用行话来说,就是打磨无上限。还有帆船爱好者,用加配的帆在崇明体验一手控帆、一手划桨的独特体验。玩帆船三年的杨肖就从来没想过,崇明岛的小河道里也可以扬帆起航。但是大熊帮助他实现了从小河道进入大运河的完美航程。
当然,帆船也不是谁都可以驾驭的,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划着桨,轻松地泛舟河上,几乎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培训。大熊为来椿庭的朋友和客人们设计了不同的“航线”,在日出日落前划船出发,从贴近水面的视角来感受农场周边的崇明生态和人居环境。“划累了,可以直接上岸喝杯咖啡,或者来个采摘,体验一下始于水上的慢生活。”
他为每条可以下水的船都配好了“码头”,每个“码头”又搭配一个雪松船屋,可供数人休息、过夜,如同一个水边的民宿。雪松的木香似有若无,也很疗愈。船屋没有空调,但大多拥有直面稻田的大翻窗甚至十几扇门窗,通风无碍。有的船屋甚至在地面开了条窗,能看见下面经过的行船。“有些外国朋友来这,还挺能找到共鸣的,可能在他们的国家里,划船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他们也惊诧,木屋门口居然就是码头。”
这就是崇明岛上独一无二的独木舟营地,一条条明黄色、湛蓝色的独木舟静静地停靠在门屋边上,等待着每一个前来的人载舟划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每个人都该拥有一条小船?
回顾上海地区的造船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水运技术词典》对沙船如是描述:“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于唐代之崇明岛。”元、明、清三代,上海港都曾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间,上海的造船业发展达到极盛时期,黄浦江沿岸有多家造船厂拔地而起,木帆船、舢板船、机帆船等船具被依次大量投入使用,象征着造船业的发展与延续。
时移世易,上海的诸多渔村已消失殆尽,随着机械化捕鱼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木帆船已慢慢没有了实用价值,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掌握传统造船技艺的工匠师傅已经所剩无几。
上图:在农场划船采莲是大熊和女儿最享受的事情。图片提供/大熊
实际上,造船的工序非常之多。以舢板船的制作为例,整个制作过程分为船体制作、风帆制作、附件制作、油漆制作以及总装等五个步骤。从选材、圆木、打造、油漆,每个环节都十分考究,可以说是数百年来,渔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造船师傅要心思灵敏、手艺精湛,单是要掌握凿眼、锯料、斧劈、刨制等技术就差不多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有些特殊的工具如内圆刨、钢丝锯等,甚至需要亲手制作。很显然,这种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工艺,随着木船的消失而逐渐失传。
“阿拉伯有传统的三角帆帆船比赛,土豪们为此一掷千金,就这样他们保住了自己的帆船文化。在荷兰,不仅有传统的帆船比赛,还有帆船节,各种古董木帆船齐聚阿姆斯特丹,作为最早实现海运现代化的国家,荷兰却保有了自己的帆船文化;相较而言,仅仅经过了50年,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却再也看不到一艘传统的中国木帆船了。”
每每谈及于此,大熊就会说想要复兴中国的运河文明。事实上,大熊在崇明岛上制作的现代独木舟,结构要简单很多,制作也相对简单。在这个车轮滚滚的时代,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而言,拥有一条这样小巧的独木舟并非天方夜谭。在农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boat也并非难事。
相关数据显示,休闲经济中的划船活动正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水上休闲方式。全球休闲划船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的9256.7亿元增长到2028年的13562.7亿元。这表明休闲划船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特别是亚洲市场增长迅速,中日韩三国需求强劲,富裕消费者对休闲划船的体验需求越来越多。
春日荡漾,不妨来椿庭朴门体验一番水上泛舟的休闲之旅,暂且丢下都市的喧嚣,在田野与山水之间重新发现自己和自然的链接。记者|陈冰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