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有本事“颠覆”医疗吗?
阅读提示:移动医疗公司发现,如果只在线上进行相关服务,不仅在商业模式上难以突破,同样,政策瓶颈同样也绕不开。
特约记者|林楠尚
如果你还认为互联网医疗就是网上在线咨询或者帮忙挂号,那么你又落伍了。2015年,如果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还没有到线下开诊所的打算,同行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5月7日,网上医疗轻问诊平台春雨健康宣布,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按照其规划,到2015年底,春雨健康会在50个城市布局,诊所的数量将达到300家。
与春雨健康在去年同期融得巨资的医生社交平台丁香园,更早宣布加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中,其创始人李天天近期透露,丁香园将在杭州开设的首家全科诊所敲定在今年10月开业。
在6月3日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5第11届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春雨健康CEO兼创始人张锐、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高调展示自家的线下诊所计划,并分享了他们对诊所市场的分析。
而与在互联网医疗耕耘数年的上述两家企业一样,新进者平安也选择了相似的模式,而且手笔更大。今年4月,平安在宣布进军移动医疗的同时,也公布了“万家诊所计划”,即投入500亿用10年时间开设万家诊所。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爆发,2014年可谓互联网医疗的爆发之年,在流量、用户、资本到位后,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走向地面,那么,这个群体能否“颠覆”医疗呢?
移不动的医疗
当下,互联网医疗的火热从资本的表现就可以窥见。
比如丁香园,其在2014年9月初获得了腾讯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而当年,BAT携带巨资和资源入行使行业大热,《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
但这背后确实有着一大尴尬:互联网医疗行业目前还在依靠烧钱过日子,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行业出现“泡沫”一说,亦在行业内盛行。
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其中不少与医院结合的种类,比如,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再如,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
一家经营挂号业务的互联网医疗高管告诉记者,相关企业都在大规模投入期,各有各的瓶颈,比如挂号网经营的挂号是一项公共服务,不可以用来盈利,所以要通过借助运营获取的数据来卖保险。
“医生咨询的问题就更明显了,本身做的就是轻问诊的事情,大部分人不会为这种咨询买单,即便有相关收入,也补贴给了在线问答的医生。”该高管说。
在春雨健康付费会员达到50万时,其联合创始人毕磊也曾告诉记者,付费会员已经有50万,但每月收入与补贴给医生的资金等运营资金相比,仍有不小的缺口,“前端收费不能看做商业模式,只是满足会员的差异化需求。”
移动医疗公司发现,如果只在线上进行相关服务,不仅在商业模式上难以突破,同样,政策瓶颈同样也绕不开。
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指出,执业医师法要求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亲自诊察和调查。
政策的管制在今年4月被再度强调: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再次明确表示,互联网上不允许开展涉及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服务,只能提供健康咨询。
这也解释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业务为何都属于医疗外围,比如网上挂号、电子缴费、查报告等周边服务,没有介入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未触及医疗的核心业务。
单单从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出发,仅作周边服务的弊端明显。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也表态,医患间的线上问诊不具有可持续性。李天天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5第11届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说,网上咨询的做法“会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极大的风险,医疗有时移不动,我们需要和患者互动,需要了解更多的数据才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体验和治疗的过程。”
往日信奉“移动”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突然发现医疗服务很大部分是无法“移动”的。“我本来以为外围的服务比如支付、挂号、买药、看化验单,或者是慢病管理和咨询,这个是可以移得动的。但是我发现我错了,在杭州有一个实体医院,在推手机支付,但只有2.8%的人用手机支付。为什么?因为医保不支持手机支付。我们再看一下慢病管理,医生没有动力。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医保只管病,不管康复、护理、健康。买药呢?看上去药和电商是最近的,但是药也没有火起来,因为处方药没有开放。”等李天天看清现实,丁香园立即着手向线下诊所发展。
线下开诊所将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业务的提升,线下诊所能够在系统内打造医疗完整闭环,将线上流量导出,不仅能从医事服务方面掘金,提高用户黏度,更重要的是触及了医疗的核心。
春雨健康CEO张锐给出的说法是,春雨诊所是线上需求向线下的自然延伸,某种意义上来说,春雨健康开诊所是线上用户的需求推动的结果。
“我们现在有5800万用户量,10万签约医生,每天在线的诊量超过8万,其中,30%有线下需求,其实我们线上基本消耗了70%的用户需求,但有30%需要进一步化验、检查、开药,甚至手术、住院,这些需求在我们之前就断裂了。” 张锐说。
开诊所不容易
春雨健康开诊所的规划相对起步较晚,去年8月,其公布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春雨健康联合创始人毕磊与记者交流时,还没有透露相关想法。但春雨健康显然动作很快。
执行力的差别或许来自模式的不同。春雨健康偏轻资产,即与现有实体诊所合作,通过挂牌的方式开诊所,医生、患者由春雨带去,对方提供物理场所和医疗设备,这样实现春雨健康线下诊所的布局。而丁香园采用的重资产模式,即坚持自办实体诊所,从拿审批到租场地,从买设备到选医生,全程包办,平安移动也采取相同的方式。
从两家企业的口径来看,各自归纳的优势显而易见:丁香园的自营诊所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的可控,而春雨健康更像是利用互联网在调配医生和患者的资源,企业本身也无需申请牌照。
根据张锐的说法,在合作过程中,医院并没有直接收入,医院主要期望春雨能带来患者导流,通过后期的医疗服务获得收益,“医院还要给我钱”。但即便诊所背后的经营者是互联网企业,但其本质依旧是诊所,还是在当下医药环境的生态圈内,所以摆在试水者面前的困难也很明确。
一名上市连锁医院的高管向记者分析,互联网医疗企业开的诊所,本质就是民营营利医院,投资风险性显而易见,诊所起码要保证门诊量带来的收入每年上千万元,才保证得了运营的良性循环。“现在的环境,民营医院提高门诊量很难。”该高管说。
他进一步分析,最核心的问题是医生资源,无论政策如何表态支持医生多点执业,但民营医院招揽好医生还是很困难的,一方面,在公立医院的工作量已足够,另一方面,医院一般也很少批准医生多点执业的申请。
丁香园最早的功能是医生社交平台,已经吸引200多万医生人群,这个医生网络拥有着同行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但在从业者看来,线上往线下诊所传输优质医生的设想,也许只是“看起来很美”。
某上海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移动医疗平台上活跃的医生,大多数是年轻医生,优质医生占比较低,他们很难到互联网旗下诊所试水,而有个人品牌的医生,则更热衷于自己干。
春雨健康的诊所模式也并非一劳永逸,医生资源同样是瓶颈,与合作院方的长期关系如何相处也是难题,再者,这种模式还要创新管理方式来保持医疗服务质量。
就算诊所开起来,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线下诊所,也很难对公立医院产生冲击。去年9月,在着手做线下诊所之初,李天天放话: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莆田系。而莆田系是国内最大的民营医院经营群体。
当然,有人看到了互联网企业开诊所更深层的意义——诊所给医生搭建了对接线上与线下平台的机会。中国首家医生集团创始人、知名医生张强曾说,中国正在经历从医院品牌到医生品牌的转化,医院的去中心化刚刚开始,医生资源的盘活利用将使整个医生群体变得可塑和活跃起来。
公立医院何时走到线上?
当互联网医疗平台走向线上之时,部分医疗机构,寻求流量的导入。
今年4月,莆田系与百度之间的口水战备受瞩目,莆田系长期花费巨资使其在百度搜索中的位置靠前,从而吸引患者,提高门诊量,双方撕破脸的原因是百度对莆田系广告费用施压过大。
6月28日,莆田健康产业总会执行会长吴曦东说,未来不应该是竞价排名方式,而是打造负责任的医患立体交流社区,与卫生主管部门共同完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及多方多元评价机制,构建一个患者与医院之间、患者与医生之间、患者与政府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真实有效的交流咨询平台。
当然,仅有民营医院动起来远远不够。互联网医疗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医疗的不足:医疗领域有大范围的不对称性,传统医疗领域的效率不是很高,而提升效率恰是互联网行业擅长做的。
中国医疗资源主要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占市场份额的90%。所以,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要看公立医院何时动起来。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医疗的核心问题仍在于线下优质医生的缺乏,在这一点上,实体医院无疑具有明显优势。“现在很多公立医院还没有醒悟过来,从线下走到线上。一旦公立医院觉醒,我认为肯定会优于目前的小打小闹 。”
近几年,我们能看到的公立医院与互联网“搭边”,但都还是限于外围服务,自主咨询平台很少。
政府层面也希望互联网医疗对公立医院有所触动。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卫计委副主任孙志刚表态,在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动将有助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撬动公立医院所垄断的医疗服务市场,并伴随着医改的深化,释放出更大的政策红利。
不过,公立医院做互联网医疗,短期可能很难看到。拥有大量资源的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并没有民营医院上网的急迫感,公立医院就是卖方市场,门诊量已经足够。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信息化负责人在投资论坛上说,公立医院很关注网络医疗方面的动向,只不过暂时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要做的话也有不少问题要破解。
现有的经验是浙江三甲医院邵逸夫医院,这家医院成为国内首个登上云上平台的公立医院。今年4月,邵逸夫医院打造的未来医院邵医健康云平台正式开放运营,医院利用阿里云平台,患者在社区医院做初步检查,当病症严重需要进一步诊疗时,签约的全科医生可以直接通过该平台为患者精准预约合适的上级医院,找到对应专科和具体专家,并代为挂号,方便跨地域转诊。
当然,业内分析,邵逸夫医院的动力更有可能是政策所倡导的分级诊疗。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