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唤醒沉睡文物,11月15日上海首演
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之一,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于11月15日在上海艺海剧院迎来了在沪首场演出。这部剧作为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通过将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俑“赋予生命”,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肢体表演、戏剧和舞台视觉的跨界文化作品。此外,《俑立千年》凭借创新的舞台表达方式,使沉睡千年的陶俑得以从展柜中“苏醒”,从而探索博物馆中文物“活起来”的可能性。
肢体戏剧《俑立千年》以肢体与语言赋予这些沉寂千年的陶俑角色生命,生动还原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剧中,彩绘伏睡女陶俑在梦境中苏醒,与兵马俑、彩绘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戏弄俑、献食女俑等一同穿越秦、汉、唐朝代,展开了对自我与所思所见的哲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职业的陶俑角色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肢体与细腻的角色塑造,将舞台营造成一个充满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独特空间。
该剧创作团队巧妙运用了“戏剧+肢体”的跨界表现手法,并结合“科技+影像”的舞台呈现方式,赋予陶俑崭新的艺术表现力,让观众们宛如置身历史场景,与这些不朽的灵魂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现场观众无不为这种独特的“跨界融合”所震撼,许多观众表示被陶俑们鲜活的肢体表演深深打动,仿佛这些历史角色真实地站在眼前,讲述他们的故事。
编剧、导演杨浥堃在创作中选择了陶俑中的小人物,认为这些“小人物”恰恰是每个平凡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映射,体现了平凡的生命在历史中的厚重感与温度。她表示,“选择肢体戏剧这一形式,不仅因为其直观的视觉感染力,还因为戏剧能够更好地叙述和表达情绪,适合展示哲理性和故事性。通过肢体与戏剧的结合,我们不仅让文物的‘形’动起来,更让它们的‘魂’得以展现,做到神形兼备。”
《俑立千年》的主创团队始终致力于历史的准确呈现,并通过借鉴《史记》等古籍故事,邀请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专家参与指导,确保角色的造型设计、服饰色彩和情感表达均符合历史依据,使观众可以在剧场中与这些跨越千年的陶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在《俑立千年》的首演现场,众多观众被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这部作品远远超越了一部普通戏剧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旅程,引领着每一位观众步入了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历史世界。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上呈现出的每一件“艺术品”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它们更像是历史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观众们在欣赏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呈现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壁垒,亲耳聆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来自远古的呼唤与脉动。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让观众们在与中华文化的深度共鸣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与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