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可以“预防”吗?
截至本文发稿,17岁羽毛球小将张志杰的遗体,还保存在印尼一家医院里,家人想要知道张志杰生命最后几分钟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没有得到答案,让人扼腕。
6月30日晚,印度尼西亚日惹举行的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国家青年队单打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过程中突然倒地,当晚被宣布去世。
上图:国家青年队羽毛球单打运动员张志杰在比赛中昏倒后去世。
此事发生仅仅一周后,7月7日,曾经的篮球运动员、曾任黑龙江省男子篮球队教练兼队长的王楠,因心脏骤停去世,终年42岁。
5年前,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猝死,年仅35岁。
运动员、年轻人……三则新闻里不幸去世的人物的身份,原本代表着健康水平应该高于常人,他们的猝死更容易让人感到恐惧。
猝死究竟有哪些原因?猝死前有征兆吗?是否有方法预防猝死的发生?
每当名人猝死消息传出,公众总是会提出类似的疑问。特别是近年来,运动健身成为越来越多中青年人的生活习惯后,公众对运动中猝死的担忧也增加了不少。
记者通过采访医生后了解到,的确有一些措施可以避免运动中、生活中的危险发生,在了解自己身体情况后适当运动,以及坚持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猝死风险。
为什么总是“心源性猝死”
在所有猝死的病例中,心源性猝死占了8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关于猝死的消息时,死因常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为什么总是心源性猝死要人命?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毅解释说,心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器官,心脏不像肝脏、肾脏,它们可以短暂“宕机”,心脏的跳动一秒也不能停歇。“心脏一天需要跳动8万到10万次,它不可以休息。如果心脏停跳10秒,会造成人的黑蒙,眼睛看不见;停跳超过10秒人就会晕倒;停跳3分钟会晕厥,6分钟基本上就已经脑死亡。”
正是因为心脏的特殊性,一旦停跳,救治的窗口时间太短,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极大。
按照医学定义,心源性猝死指的是在一个小时内不明原因的心脏源性的死亡。虽然定义中有“不明原因”的说法,但现实中,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有两种。
“心脏生病可以简单分为三类。”张毅医生通俗地解释说,第一类心脏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病,相当于房间门窗无法关上,或者墙壁特别厚等等。第二类心脏疾病是电路出了问题,统称为心律失常。第三类心脏问题是心脏血管的问题,比如心肌梗死等等。
一般结构性心脏病不会引发猝死,猝死的病因更多的是后两种——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梗塞。
上图:张毅(左)在拳击比赛中检查运动员伤情。
张毅医生说,心律失常也可以分为两种:心脏突然跳动特别慢和突然心跳过速。心跳过慢的危险大家比较好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靠心脏的搏动施加压力,血液如果不能正常到达各个器官、特别是不能到达大脑,人就面临着死亡威胁。
心跳过快导致的后果其实和过慢是一样的。“恶性的室颤,就是心脏以极快的速度收缩,相当于颤抖。看起来它拼命地跳动,但其实压力不够,血液无法正常循环,是一种无效的抖动。”
在发生心律失常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干预心脏电路的这种“混乱局面”。比如心外的按压,以及电击除颤,目的都是干扰心律失常,帮助心脏回到正常的跳动节奏。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病人床边的心脏监护仪报警,医生们赶来急救,发现心律失常要进行电除颤。几次电击后,检测仪上的心率曲线短暂出现直线,表示心脏停跳,然后立即恢复正常的搏动曲线。张毅介绍,电击的目的就是造成心脏短暂停跳,相当于给心脏强行关机并重启。
了解了猝死的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发现一个人突然晕厥后,为何要立即现场进行急救。
如果猝死的原因是突发的心肌梗死,血管大面积堵塞,导致心脏自身大面积缺血,心肌失去了动力,也会导致心脏搏动停止。如果是这种情况,胸外按压也没有坏处,可以帮助心脏重启。
“越快越好”是猝死急救唯一的要求
上图:上海市普陀区红十字会到企业为员工们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心脏停跳6分钟就会导致无法逆转的脑死亡,正因为如此,心脏骤停的抢救时间一般认为在4分钟以内,这宝贵的4分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
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再去看张志杰事件,医生甚至普通人,都会感到惋惜。
6月30日的比赛中,在昏倒之前,张志杰先是从地上捡起羽毛球,示意了裁判,然后将球抛给对方球员。他做好了接发球的姿势,随即面朝地板倒地,发生抽搐。
张志杰倒地后,有一名红色上衣的人员上前,但没有凑近和接触张志杰。这名红衣人员退场后,现场几名工作人员上场查看张志杰的情况,然后将他用担架抬离球场。从电视画面可以看到,从昏倒到最后被担架送至场外,张志杰没有得到就地的急救。
第二天,7月1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及印尼羽协发布公告,张志杰被送往医院后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时20分去世。
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邱泽亮看过网上的视频片段后对《新民周刊》表示,张志杰突然倒地,然后马上出现四肢抽搐,再结合他年纪很轻等因素,比较大的可能是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
张志杰倒地后四肢抽搐,邱泽亮认为看起来很可能是“阿-斯综合征”的症状。“阿-斯综合征”最突出的表现为突然晕厥,轻者有眩晕、意识障碍,重者意识完全丧失,常伴有抽搐等。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按照目前关于猝死急救的共识,如果发现一个人晕厥后失去意识,在呼喊没有反应后,就可以采取胸外按压、AED除颤等措施,因为这种情况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非常大。如果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还可以先探查颈动脉,确认没有搏动,就一定是心源性猝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需要想那么多,只要看到一个人昏厥,呼叫没有回应,就可以开始胸外按压急救,如果能找到AED,可以按照机器上的指示进行除颤。”张毅表示,在专业急救培训中,会要求学员每分钟按压100次以上,也就是每秒要按压2次,并配合人工呼吸。但其实这些要求在紧急情况下很难按照标准执行,只要立即胸外按压是有利无害的。
他说,在做胸外按压急救的时候,只要记住“越快越好”原则就行。“越快越好”指的是按压频率越快越好,按压力量可以尽全力。“现实中胸外按压会有按断患者肋骨的情况,但肋骨骨折是可以自己愈合的,而且在抢救生命面前,骨折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及时的急救,可以给心源性猝死患者以一线生机。球星埃里克森的“起死回生”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上图:2021年,球星埃里克森昏倒后,队医立即进场急救,挽救了生命。
今年6月举行的欧洲杯赛场上,丹麦队现年32岁的球员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表现神勇,他充满激情的表现也让大家回想起三年前他在绿茵场上的九死一生。三年前的欧洲杯丹麦队小组赛对阵芬兰比赛中,上半场第43分钟,埃里克森突然一头栽倒,几秒钟后,队员和裁判都意识到他没有动弹,可能是晕厥了。丹麦队医立马冲入球场内对埃里克森进行救治,现场心肺复苏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恢复了意识。
挣脱死亡之手的埃里克森,后来回到了赛场,续写辉煌。
张毅医生说,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非常可怕,但只要及时救治,大多数人并不会留下健康损害,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生活中。
运动猝死是否可以“预防”?
近年来多位知名人士的猝死,特别是运动员的猝死,让中青年感到害怕,似乎猝死有年轻化的趋势。但张毅认为,大家的这种印象更多的是因为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实际上很多老人、病人也因为心源性猝死而走到生命尽头,只不过我们对于后一种情况更容易接受。
张毅医生自己爱好跑步、健身,还作为拳坛医生(ringside physician)为专业拳击比赛做医疗保障。他表示,运动、健身中的猝死的确是一种严重的运动风险,因此运动爱好者应该重视防范。
从专业运动员而言,因为竞技比赛本身就是挑战人类体能和心理极限过程中的竞争,因此存在一定的猝死概率,每年全世界的马拉松比赛中,都有选手发生不幸的情况。因此专业的运动员都配备了医疗保障团队,监测着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给他们提供尽可能的保护。
普通运动爱好者运动过程中的猝死,也并不鲜见,普通人该如何“预防”猝死发生呢?
张毅医生表示,普通人运动中的猝死,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他本身有隐匿性的心脏疾病未被发现,在运动刺激下出现严重症状。第二种是高强度运动中,人在极限状态下引发了心律失常。“比如一些人喜欢做力量训练,而且喜欢挑战重量的极限。在高强度运动的瞬间,人的肾上腺素急速分泌,相当于处于惊恐状态,瞬间心率达到极致,对心脏带来很大的压力。”
张毅建议,要想避免猝死风险,首先是要评估好自己的健康状况,在进行一些高强度运动,比如参加半马、马拉松等比赛前,要到医疗机构做好身体评估,排除隐匿性心脏疾病和已知心脏问题。比如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是否有早搏的情况;做脚踏车平板心电图,观察在运动到心率180时,心脏缺血是否出现等等。
其次,运动爱好者要掌握好运动时机,不要“作死”。比如如果前一天熬夜或者近段时间工作非常疲劳,那么就应该避免参与运动。
对于普通运动爱好者如何掌握运动强度,张毅医生给出了一个容易掌握的计算方法:运动中瞬间的极限心率是220减去你的年龄,建议运动中不要超过极限心率。用极限心率乘以80%得到的心率对应的是高强度训练量。用极限心率乘以60%得到的心率对应的是中等强度运动量。
普通人每周进行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者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是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运动量。张毅建议运动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穿戴一些运动监测设备,注意自己的心率变化,把运动目标调整成有利于健康而不是挑战自己的极限。记者|黄祺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