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并不自知
“肝炎已超过HIV成为全球首要健康威胁之一。在亚太地区,死于肝炎的人数每年达100万,比死于HIV/AIDS的人数高出三倍,占全球肝炎死亡人数的63%。”今年6月,全球消除肝炎联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负责人John Ward博士面对来自亚洲各国的专业医生和媒体记者,介绍了肝炎在全球对人们健康的严重影响。
肝炎病毒感染最大的危险在于,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人体内,不出现症状,而一旦病情发展,有一部分患者就会很快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使得救治变得艰难、死亡率增高。
专业界早已达成共识:通过筛查发现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并及时治疗,是降低肝癌发生和相关死亡的最好方法。
John Ward博士在越南举办的“罗氏感染性疾病国际研讨会”上,呼吁公众重视肝炎病毒的检测,以避免肝炎长期感染而引发的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如果人们能够尽早接受检测和治疗,我们可以避免许多肝炎引起的死亡。所以,我建议每个人一生中应至少进行一次肝炎病毒检测。”
上图:John Ward博士(左二)在越南举办的“罗氏感染性疾病国际研讨会”上,呼吁公众重视肝炎病毒的检测。
亚洲是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据估算,中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7000多万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1000多万人。由于没有明显症状,绝大多数慢性肝炎感染者并不知道病毒在自己的体内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中国肝癌年新增达41万,新发病例数占全球45.3%。我国83.77%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细胞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37倍。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政府和医学界倡导肝炎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并积极接受正规治疗,在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深的大背景下,主动筛查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医学专家认为,没有主动筛查的潜在感染者,可能是还没有意识到感染肝炎病毒的危害有多严重,如果大家更多地掌握科学客观的信息,相信会有更多人选择“防范于未然”。
沉默的“怪兽”
肝炎——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生活中常常会听说甲肝、乙肝、丙肝等等名字,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更是给一代上海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真正要说对肝炎有多少了解,我们又觉得很陌生。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这一天是乙肝病毒发现者、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设置“世界肝炎日”是为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肝炎并提高肝炎预防意识。
今年“世界肝炎日”前夕,《新民周刊》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教授。张欣欣介绍,常见的肝炎包括5种类型,即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国际通用的分类称为ABCDE型。
甲肝和戊肝通过粪便和肠道传播,急性发病,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因此大家对这两种肝炎的关注相对较少。
丁肝更加特殊。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用免疫荧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一种新的病毒抗原,它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增殖,因此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才会感染丁肝。
中国是肝炎大国,实际上指的是中国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特别是乙肝病毒感染率很高。乙肝和丙肝病毒的狡黠之处在于,病毒可以长期沉默地存在于感染者的肝脏中,并不引起明显的症状,让人忽略它潜在的危险性。
“我们为什么特别重视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因为这两种病毒感染会慢性化。”张欣欣教授告诉记者,所谓慢性化,意思是病毒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如果婴儿期感染乙肝病毒,95%会慢性化;如果成年人感染病毒,5%会变成慢性感染。
感染乙肝病毒后,大约只有20%—25%的感染者会出现急性症状,更多的人感染后并没有症状。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感染者并没有任何不适,但感染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没有感染肝炎病毒的人。
肝癌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癌种。数据显示,中国各年龄层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20%。
在最新的癌症发病率排行榜上,肝癌位列中国男性癌症发病率第三位,肝癌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除了遗传特征上的区别之外,男性因为酗酒等生活方式问题造成脂肪肝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肝炎病毒感染叠加脂肪肝,双重打击之下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根据国内一项研究的数据,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和达到功能性治愈,5年肝癌发生率有很大差别。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4.9%和53.1%;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0.7%和31.9%;而达到临床治愈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仅0.6%—1.88%。
上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张欣欣教授(前排左一)与同事、学生一起工作。
张欣欣教授曾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人,因为吐血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检查后发现是肝硬化导致的门脉高压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发吐血。但在出现吐血症状之前,患者觉得自己很健康,完全没有发现有肝病。
还有一些肝癌患者,出现症状进入医院时,已经到了肝癌中晚期,此时检查才发现已经感染肝炎病毒。这些被“偶然发现”的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现时救治的难度已经很大。
肝炎病毒的这种“狡黠”,决定了只有主动接受筛查,才能尽早发现已经被感染的事实。
“一次筛查”为何如此重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乙肝感染的高峰时期。1992年,中国疾控中心在全国30个省145个疾病监测点调查发现,人群乙肝病毒阳性率为9.75%。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乙肝病毒。
为了遏制病毒的传播,2002年,国家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中后,截至目前,新生儿群体中的乙肝疫苗覆盖率在90%以上,母婴成功阻断率达95%。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2014年的全国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乙肝感染率快速下降,5岁以下孩子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经下降到0.33%。
张欣欣教授介绍,国内1992年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后感染乙肝病毒并慢性化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但1992年之前出生的人群,有必要通过一次乙肝病毒筛查来确认自己是不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32岁以上的人群,需要有接受肝炎病毒筛查的意识。”
据介绍,由于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国内相关规定要求患者在做有创治疗之前,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感染肝炎病毒,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安全。通过这样的措施,发现了一部分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
但还有大量的感染者,需要主动筛查,才能被发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有3.04亿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2.54亿乙型肝炎患者中,86%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97%没有得到治疗;在5000万丙型肝炎患者中,63%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丙型肝炎,且有80%没有得到治疗。
“肝炎病毒的检测非常方便,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医院都可以检测。如果检测后发现自己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那么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预防未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张欣欣教授说。
2023年2月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强调,30岁以上,只要检查结果显示乙肝病毒核酸阳性,都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乙肝治疗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药物方面有靶向抗病毒药物,以及先天免疫激动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因工程T细胞和新型治疗性疫苗等,为治愈乙型肝炎感染带来希望。
丙肝治疗上的突破则更具有革命性,当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能有效清除丙肝病毒,实现治愈。
张欣欣教授说,如果经过筛查没有感染肝炎病毒的健康人,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进行预防。
张欣欣教授提醒,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需要主动做一次病毒筛查。高危人群指的是家庭中有密切接触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高危行为包括静脉吸毒、高危性行为等等。
2016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我国已经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乙肝病毒新发感染控制和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防控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我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
“每个人一生中应至少进行一次肝炎病毒检测。”——一个相对简单的措施,就可以有效阻断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减少疾病对生命安全的威胁。相信在社会倡导的影响下,更多人会把对肝炎病毒检测措施的了解和理解,转化为行动。记者|黄祺
链接: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哪些情况需要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在体检时,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及时进行乙肝病毒全套免疫学检测非常重要。
乙肝病毒全套免疫学检测就是俗称的“两对半”,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五个指标。
如果检测结果为“大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这说明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去感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抗病毒治疗或者随访。
如果检测结果是“小三阳”,是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这也说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但是否要进行抗病毒治疗,需要感染科医生进行评估来确定。
如果检测结果三个抗体阳性,也就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指标阳性。说明之前感染过乙肝病毒,而且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帮助身体康复了,一般不需要再接受抗病毒治疗。
最后一种情况是只有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之前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那就不用担心了。
另外也可以有其他一些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医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