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发力,后劲可足?
赢了选战的安倍内阁,复兴经济能否继续牛下去,外交上能否打破与邻国关系的僵局,修宪问题上会否成为脱缰之马,成为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关注的三大焦点。
记者|邵乐韵 实习生|陈香如
“(首相频繁更替的)‘旋转门政治’已经消失。(我们)成功实现了政治稳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
7月21日,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结果出炉,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执政联盟以压倒性优势胜出,扭转乾坤,终结了长达6年之久的朝野政党分控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局面。这意味着,安倍的政权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后执政党的部分理念、法案可以相对顺利地在两院通过。
安倍2.0时代的日本,确实有不少可议点。内政上,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魔力下呈现出红润面色,第一季度GDP年率劲增4.1%;春季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达93.6%(截至4月1日),走出多年低迷状态;6月份贸易出口同比增7.4%,实现连续4个月增长??势头正盛的安倍自信,“日本的政策和政治终于结合起来,日本经济将走出低谷”。
外交上,安倍政权一方面在日中和日韩关系中摆出强硬姿态,民族主义倾向趋强;另一方面,不断寻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和强化;与此同时,推行地球仪外交,比如加紧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交好??
另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则是“安倍修宪”。
为免引起政治争论,安倍在参议院竞选纲领中未提及集体自卫权问题,但是随着其内阁成功地控制两院,执政党自民党将于8月开始研究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日本新闻网指出,这意味着安倍的修宪行动已经提前。
射箭
今年早些时候,安倍晋三射出了其三大经济计划中的前两支“箭”——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最直观的效应是日元大幅贬值,日经指数快速上涨(6个月内日本股市飙升了80%),让经济失落了20年的日本着实欢乐了一把。日本广播协会NHK在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后所做的民调显示,72%的日本受访者支持安倍的经济政策。
6月5日,“第三支箭”横空出世——结构性改革,即主要侧重产业调整、培育和升级。重点内容为放宽各种行政管制,吸引民间资本为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农业、能源、公共基础设施等目前管制较多的领域注入活力;在地方设立具有特殊政策、能够吸引全球人才、资金与技术的“国家战略特区”。
有日本经济学家分析称,“第三支箭”所涉及的结构性改革方案是“安倍经济学”的灵魂,其能否助推日本经济将决定“安倍经济学”的成败。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似乎信心不足——就在安倍宣布“第三支箭”的当天,日本股市重挫3.83%。
不少观察人士认为经济增长新战略的远期目标大而无当。英国《经济学人》甚至称,“第三支箭”或已脱靶:大部分措施都是过时的工业政策,一些有意义的措施全都被搁置,如放松管制、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为加入TPP协议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措施等,而鼓励移民,或是改变选举制度,以给予年轻人和城市选民适当权重等真正大胆的措施完全不见踪影。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玮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日本经济有三大支柱,一是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轻工业,尤其是纤维业;二是一战以后发展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第三根支柱是二战以后发展的汽车、家用电器、精密仪器。“安倍经济学”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接下来能不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日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加上投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结构性改革”可能会让日本伤筋动骨。
此外,日元贬值也已经引起国际关注。今年4月12日,美国财政部向国会提交了最新一期《国际经济和汇率报告》,指出日本央行的宽松政策削弱了日元,可能加大美日贸易不平衡,并批评日本不应采取针对别国的日元“竞争性贬值”政策。美国对安倍政权的这一做法提出了不满和口头警告。“挑战美国的‘安倍经济学’能走多远?”冯玮说。
一阵欢欣鼓舞之后,外界已经开始讨论“安倍经济”是否将成为“安倍风险”。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看来,安倍晋三的经济刺激组合政策是一个大赌局。如果获得成功,那么在欧洲经济低迷、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有望重新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眼下,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因为“安倍经济学”而受益,自4月份以来,日本央行每月购入7万亿日元的债券,并且计划至少在两年内都会这么做。很明显,一部分流动性很可能会流入东南亚国家。但若政策失败,有如富士山高的日本政府债务将垮塌,并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指出,“安倍经济学”可能引发日本国债利率上升,届时日本实体经济将遭受重大打击。安倍政权未来能否降低“安倍经济学”的副作用,还有待观察。
画圈
选举之后,安倍乘胜“出击”,于7月25日开始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东三国进行访问,期望与这些国家在南海地区的安全保障领域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这也是他就任首相半年多来第三次访问东南亚地区。
安倍自2012年12月底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已于2013年1月份访问了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同年5月访问了缅甸。7月的出访,距离上次访问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已有6年,而对于新加坡的访问,是相隔11年的事。新加坡《海峡时报》称,安倍表示希望在振兴日本经济的同时给东盟国家注入活力,并称将“开展战略性外交,重视与东盟的关系”。
除了在东南亚国家“拜码头”,安倍还在今年5月先后访问了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以及土耳其,6月中旬参加主要国家首脑会议期间访问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在欧洲中东部推行价值观外交。
如果将安倍上一次任首相时的首脑外交路线包括在内,把受访国家连起来,会发现呈现出南北两条弧线,中国位于被安倍称为“自由与繁荣之弧”的里面。日本《正论》月刊7月号文章称,纵观安倍晋三的首脑外交足迹,大有应用中国战国时代“远交近攻”谋略之意,准备以日美同盟为基础,增加多边外交支撑,以增强日本国的“抗震能力”。
安倍力推“价值观外交”,称要展开与具有相同民主政治和政治理念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以此来牵制中国。比如日本与菲律宾等国谈论和中国的海洋冲突,表示在南海问题上,要与沿岸国家一道用法律和规则来抗衡中国的武力行径。中国媒体也多次关注到这种“外交包围”态势。
冯玮表示,安倍外交有几重目的:经济上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军事合作上与菲律宾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图分散中国精力起到牵制作用;国际舆论上则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占据制高点。“日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为争取入常做准备,以最终实现成为政治大国。”
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提出日本正进入“第三次远航”。第一次远航是指明治维新后,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第二次远航指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第三次远航则是指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发展。日本一直在争取从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转为常任理事国。
安倍一面在外围画圈圈,一面又对中国隔空喊话。他在新加坡发表讲话时强调“引导亚洲的不是强行威胁”,同时表示希望日中两国无条件开启首脑会晤——安倍内阁上台以来,还未曾举行过与中国和韩国的首脑会议。
“无条件”指向的是钓鱼岛问题,安倍坚持“与中国之间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领土主权问题,也不存在应该搁置的问题”。“‘除非你接受这些条件,否则我们是不会与你商谈交流的’,(中国的)这种言论显然是不当的,”安倍在接受日本NTV电视台采访时说道,“日本一直为战略对话敞开大门,我希望中方可以对此做出回应。”
就在参议院选举之前,7月17日安倍还视察了距钓鱼岛仅170公里的石垣岛,成为48年来首位视察距中国最近的自卫队基地的日本首相。日本外务省干部说安倍此举“相当于向中国传递信息”。此举似乎也意味着安倍政权展示出一种姿态,即在参议院选举后围绕钓鱼岛问题日本的方针也不会变化。
安倍言行无异于自相矛盾,用冯玮的话说,所谓对话前提是不存在领土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个条件,所以“无条件”是个悖论。中国外交部对安倍的隔空喊话作出回应称,中方一贯主张并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我们的对话大门始终敞开。当前的症结在于,“日方不愿面对中日关系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回避与中方进行认真的谈判协商。”
而随着8月15日的临近,安倍晋三在是否会去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再度含糊其辞。他表示,作为一国首脑,对于“为国捐躯的英灵表示敬意是应该的”,是否去参拜,“因为牵涉到外交问题,现在无法回答。”
冯玮说,钓鱼岛问题、日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以及修宪问题是中国对日本提出的“三个关切”,以此为考量指标,中日关系短期内无回暖迹象,不过矛盾也不会继续升级,因为两国私下仍有沟通,安倍晋三的外交助理、内阁官房参事谷内正太郎,以及安倍的外交智囊谷口智彦最近都在秘密访华。
修宪
今年春夏,“修宪”成为日本国内舆论的一个关键词,这也是安倍一直致力推动的议程,其基本立场是继承了外祖父岸信介的政治理念。
安倍内阁首先希望修改《宪法》第九十六条,即把修宪提案条件从“须经各议院全体议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改为过半数。若能实现,则便于修改《宪法》第九条,为集体自卫权解禁。第九条的原文是“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述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冯玮介绍,在2007年安倍晋三第一次出任首相的时候,成立了一个“重新构筑安保法律基础相关恳谈会”,以讨论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2009年1月,首相麻生成立咨询机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当年8月恳谈会提交了关于制订2010—2014年度新《防卫计划大纲》的报告,要求政府修改关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司法解释,修改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并且建议巩固日美同盟,以及加强日本自身的防卫力量。
2012年11月15日,还是自民党总裁的安倍晋三在东京发表演讲,称如果能在众议院选举中夺回政权,将重启其执政时代设立的集体自卫权相关专家会议。安倍认为,为了谋求强化因民主党政府而动摇的日美同盟关系,有必要在被现行政府宪法解释所禁止的行使集体自卫权方面迈出一步。
果然,今年2月8日安倍提出举行专家会议,再议集体自卫权解禁。据冯玮掌握的信息,参会人员大多是2007年恳谈会的原班人马,包括首席专家柳井俊二(也是现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岩间阳子(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如何重整军备)、北冈伸一(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曾出任日本驻联合国副大使)、冈崎久彦(日本冈崎研究所所长,曾先后在外务省、防卫厅任职)、葛西敬之(日本东海铁路公司董事长)、中西宽(京都大学教授)、田中明彦(东京大学教授)、佐藤谦(前防卫事务次官)、佐濑昌盛(日本防卫大学名誉教授)、西修(驹泽大学法学部教授)、村濑信也(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等人。
安倍心怀积极但面对媒体嘴巴上仍然谨慎:“我们还需在修宪问题上,进行广泛且深入的讨论。”表示如果国民投票半数以上赞成修宪的话,会考虑实施。
日本执政党计划在今秋的国会特别会议中展开对修订公民投票法的彻底讨论,以此来刺激促进修宪进程。日本《读卖新闻》称,2007年颁布的宪法附加条款急需在三个议题上进行总结——放低选民年龄与法定成人年龄标准,以迎合18岁及以上公民可参与公民投票的法律规定;修改对国家公务员政治活动的限制;以及展开对修宪的国民投票。
目前,在日本参院新一届各党派议席中,对修宪态度积极的自民党、日本维新会、众人之党、新党改革共占143席。民主党当选者以及非改选议员中,在共同社调查时回答“应当修改宪法”的有11人,因此“修宪势力”达到154人,距提案门槛(参院三分之二)仅差8席。冯玮指出,日本有议员赞同对宪法作出一些与时俱进的修改,只是不赞同修改第九条。
而从民间意愿来看,日本共同社7月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反对修宪的选民比例从上次的33.6%增至38.0%。不少选民希望公明党等政党能为安倍修宪“踩刹车”。一些日本问题专家预测,假如安倍在修宪道路上一意孤行,将失去民意基础,危及政权稳定。
《朝日新闻》的社论就指出,民意调查的数字显示,48%的民众是反对修改《宪法》第九十六条,大大超过同意的31%。那么这说明修改《宪法》并不是日本的主流民意。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