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盟: 凝心聚力,履职尽责
阅读提示: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坚持聚焦教育、金融、民生、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建队伍、抓机制、搭平台,形成“党派声音”。
记者|金 姬
在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历史上的“重镇”——上海,全市7.3万多名民主党派人士中,民盟盟员就有1.8万余人,约占1/4。自2012年4月换届以来,民盟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站在新起点,如何开创民盟工作新局面,成为重要命题。
近日,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在民盟上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前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总结民盟上海市委这五年来的工作“成果颇丰、创新良多”。
见贤思齐
《新民周刊》: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曾是民盟总部活动的重要地域。张澜、黄炎培、沈钧儒、梁漱溟等前辈先后来沪或居住,召开民盟一届二中全会、代管周公馆、民盟总部被迫解散等民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发生在上海。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也曾强调:“民盟的优良传统是一座富矿,蕴涵着无数的宝藏,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用好这笔精神财富,用足这份政治资源。要善于讲好民盟故事、传播民盟声音。”
请问本届民盟上海市委是如何“讲好民盟故事、传播民盟声音”的?
沈志刚:一方面,我们继承和发扬民盟的优良传统、挖掘历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建设活动。
首先是把民盟在上海过去的一些历史遗迹、民盟前辈在上海居住、工作的地址、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场所,挂牌建立“上海民盟传统教育基地”。我们把相关历史故事整理出来,以此来教育、激励民盟盟员,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前新入盟盟员是接受“学分制”的入盟教育,本届开始则改为“同舟之旅”,即带领大家沿着传统教育基地走一走,听一听民盟前辈是怎样和共产党合作、怎样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让这些新盟员有一些自豪感、对加入民盟产生一种责任感。五年来,我们共组织3000多名盟员参观教育基地70余次,来自广东、安徽、浙江、江苏等多个省盟组织1000多名盟员到沪参观教育基地。
其次,我们最近两年举办了基层盟员盟史教育城市定向赛。这是一个知识竞赛,找几个传统教育基地组成一条路线,请盟员沿线竞走,并回答一些民盟历史知识题,决出胜负。这一方式很能吸引青年盟员的兴趣,游戏+知识竞赛的形式也增强了盟员的组织认同感。
再者,我们在 2016年与上海纺织集团合作新挂牌了三处教育实践基地,分别是在上海时尚中心、M50创意园区和纺织博物馆,这也是很有创造性的。因为以前我们只讲传统,一些盟员抱怨民盟似乎只有“老祖宗”可以说。而这三处实践教育基地,恰好体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盟员在推动上海发展、立足岗位方面做了哪些贡献。大家知道,纺织是上海改革开放最早也是最难的一个突破口,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大量的盟员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以M50为例,那里就有不少民盟企业家和设计师。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教育,我们还有理论研究会。
以前叫“理论研究小组”,这一届改名为“盟史与参政党理论研究会”。我们在下面又成立了分会,把对盟史感兴趣的盟员以及法律、政治、历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研究探讨挖掘民盟以前重要的活动和事件,从中探索当时民盟和共产党合作的背景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民主党派自觉和共产党合作、接受党的领导,这有一个演变过程,要通历史上的一次次事件、一个个人物去还原这段历史。
为此,我们每年召开一系列研讨会,包括和上海社科院联合召开的文化论坛,这是民盟中央在上海设的点,当时是蒋树声主席签的合作协议。我们还与上海大学合作成立了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党史研究会每年联合举办党盟合作理论研讨会。2017年5月,我们还将和周公馆合作举办民盟代管周公馆70周年纪念活动。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活动,进行研讨、座谈,等于是回顾历史,我们因此还会整理资料,每年出书,如文化论坛就已经出到第六期了,对于盟员凝聚共识很有帮助。
此外,我们还承担各种理论研究课题,包括民盟中央、上海市政协、上海市委统战部的课题,都具有典型意义——如党派成员政治成熟、政治成长的过程,一些委员如何参政议政——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精准服务
《新民周刊》:对于非盟员而言,民盟更有影响力的可能是社会服务方面,这也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
请问民盟是如何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把实事做好、好事做实的?
沈志刚:以前上海民盟开展义务咨询、支教和扶贫等工作,这些我们还在做。
例如贵州毕节作为全国民主党派对口支持的点,我们也参与其中,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等。在此过程中,民盟上海市委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2015年起上海民盟在贵州毕节七星关区展开了新一轮帮扶支教工作。上海盟员中有一半以上从事高教或普教工作,自然对于教育工作很有经验。民盟静安、黄浦、青浦三个区委对于毕节当地学校就有不同针对性的帮扶支教重点——静安区委的智助目标是用三年时间使长春堡中学成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效益较高、师资水平有素、学校文化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黄浦区委致力培养长春小学教师在主课之外的教育教学能力,并着力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青浦区委旨在提高王官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重点辅导留守儿童,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发展。
我们每年还会在贫困地区建立两三所烛光学校,这是由上海建桥学院主要出资,民盟出力,并组织盟员资助一部分特贫学生。自2004年全盟集资援建宁夏固原深沟村民盟烛光小学以来,民盟上海市委共投入援建资金883万元,带动当地配套资金1635万元。至今已在新疆、内蒙古、云南等19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建成烛光学校(楼)34所,并积极推进这些援建学校的后续智力支撑。
除了这些常规工作,本届比较有特色的社会服务之一就是黄丝带帮教工作。这是民盟中央及各省级组织社会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有些缓刑人员能不坐牢就不坐牢,在社区里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矫正。2014年起,民盟上海市委与江苏路街道、龙华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和曹家渡街道合作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项目,阳光矫正团队采用“三师对一”,即律师、心理咨询师、教师对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模式,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据统计,参与的志愿者共有742人次,至今已开展活动410场,矫正对象达2000人次。如今,民盟上海市委已与浦东新区、老闸北区、长宁区和徐汇区的区司法局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在2013年10月成立了“上海民盟志愿者服务总队”,组建法律、医疗、养老、阳光矫正等四支专业分队,使我们的社会服务规范化、常态化。
我们的医疗分队曾和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兄弟省市建立联系,我们派医生过去几天,不仅仅是办个咨询活动,他们还要在当地值班专家门诊,并培训当地医生。我曾带队去江苏盐城,当地病人排队很长,上海盟员医生很受欢迎。在培训医生时,当地也会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希望上海这边捐助一些医疗设备,民盟市委就会积极与上海相关医院取得联系。事实上,上海大医院设备更新较快,淘汰下来的设备其实还能用。例如在江西婺源,当地医院就没有CT机和彩超机,民盟帮他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人才强盟
《新民周刊》:作为人数最多的民主党派,民盟在组织建设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沈志刚:的确,民盟人数众多。截至2016年底,上海盟员总数1.8万余人,位于全国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之首。
但是,我们盟员也存在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作为一个参政党,如何在当下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是本届民盟市委制定组织发展规划的一大方向。经过调研,我们出台了“1030500”计划——“10”是指5年内发展10名顶级学术带头人;“30”指5年内发展30名担任处级以上中青年管理人员,既包括学校事业单位、也包括政府机关,主要为参政做准备;“500”是指5年内发展5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较好潜力的青年盟员。
这几年发展下来,我们已经超额完成指标——5年来发展新盟员3600余人,其中,11名为国家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30名为副处级及以上职务的中层骨干,提前完成了“发展500名左右各类青年骨干”的目标。目前,盟内担任处级以上干部超过300人,其中,正局级5名、副局级25名,有 7名盟员担任高校校长、副校长。全市盟员中有各级人大代表143人、政协委员376人。
建言献策
《新民周刊》: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第一要务和立足之本。作为文教科技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民盟拥有丰厚的智力库。据悉,近年来上海民盟参政议政成果颇丰,最近三年连续获得民盟中央参政议政先进单位称号。
请问这届民盟是怎样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着力提高参政议政质量、提升民主监督水平的呢?
沈志刚:换届以来,民盟市委承接了来自民盟中央、市决咨委、科委、教委等重点课题35项,盟内自选课题近500项。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坚持聚焦教育、金融、民生、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建队伍、抓机制、搭平台,形成“党派声音”。
在搭平台,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一方面,我们设立了16个专委会,涉及教育(包括普教和高教)、卫生、科技、文化、城建、交通、法律、金融、经济、妇女、青年、老年等各个领域,每一个专委会都有三四十人。16个专委会大概有500多人,对于民盟参政议政发挥很大作用,社情民意信息也做得非常好。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特邀信息员队伍。我们选择了30多个写信息较多、看问题较准的盟员,有重要议题和热点问题,或者中央有重要政策和活动时,我们就直接联系这些人,这样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既反馈及时,针对性也较强。据统计,30多人写的社情民意信息占了全盟1/3。
此外,我们还特邀咨询专家,把上海市政府各个委办局政策研究室或政策法规处处长,邀请他们作为民盟参政议政的咨询专家。我们不定期把他们请过来,介绍政府出台政策的背景、一些重大政策的基本思路,希望民主党派在哪些方面能够给予支持。从这个切入点,民盟提出的建议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
十二届市政协期间,民盟上海市委共提交大会发言13篇、集体提案47件,其中5件获市政协优秀集体提案、3件被列为市政协主席督办专项提案。在全国“两会”期间,盟员提交提案、议案或大会发言、书面意见共210余件,引起社会热议和好评,体现了党派集体智慧,显示了民盟综合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课题调研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我们每年都要自立课题,从2012年的60项,逐渐增多,2016年达到100项。
而且,重大课题调研都是民盟市委领导亲自挂帅,如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互联网+”、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本市“十三五”规划等重要问题,课题组先后考察多家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取得课题成果打下了必要基础。
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课题调研,如2012年民盟上海市委配合民盟中央开展“关于促进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调研,李克强总理和张高丽、汪洋副总理对调研成果相继作出重要批示。
2014年民盟上海市委深度调研虹桥商务区建设,呼吁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改革,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特别要指出的是,虹桥国家会展中心最初的概念,正是源自于民盟上海市委的“聚焦”——在2010年的上海市两会期间,郑惠强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建议结合虹桥商务区规划,在“大虹桥”建造单体规模为3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馆,与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遥相呼应。当年9月,展馆项目启动,2011年该项目上升为国家会展项目。
2015年,民盟市委有关“高校学科评估和办学质量长时段评估”的建议,被《光明日报》作为内参报送,刘延东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民盟市委与民盟浙江省委签署共建协议,助力嘉善县经济社会发展,所提的《关于沪浙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的建议》被市交通委采纳,有效助推了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