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上海市市长应勇:走好超大城市创新转型之路
刘士安、李泓冰、郝洪/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要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指示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生等方方面面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创新转型发展的路子。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市长应勇。
5年转型发展,上海率先步入速度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轨道
记者:5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踩刹车、调结构,经济增速曾回落到个位数,转型压力倍增。为何做出这样的战略抉择?
应勇:“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是上海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全国,上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早、阶段性特征更明显。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曾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奠定了发展基础。但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40%以上,如此投资强度不可持续。
上海资源、环境容量也到了极限。全市建设用地达市域面积45%,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超过31%,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面对经济运行的新形势,上海市委、市政府以新发展理念为上海经济工作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明确守牢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总量、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四条底线”,倒逼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
记者:上海在连续5年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后,2016年反而高出0.1个百分点,是否意味着经济转型初尝胜果?
应勇:经过艰苦努力,上海率先步入速度平稳、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轨道,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过去5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6年超2.7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目前的70%左右,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2%。
值得一提的是,5年间,上海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3%,结构不断优化,非税收入占比全国最低。2016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1.59倍和1.63倍。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环境保护要推力
记者:这5年,上海各项改革推向纵深,改革对经济转型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应勇: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增加了社会活力,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发展活力看什么?看市场主体。近几年,上海新增企业比例、企业活跃度都很高。2012年年初,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减税1967.3亿元。去年,我们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采取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为企业减少税费约984亿元,今年预计再减负超过400亿元。创新转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向全面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推力。
记者:下一步如何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和科创中心建设?
应勇: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个突破口,用好科创中心这个载体,不断加快改革创新。上海自贸区明确2020年目标,核心是坚持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是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衔接,加快健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服务、政府管理“四个体系”;最终是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贸试验区,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提出“三步走”战略: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直至最终建成。目前,科创中心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一批大科学设施启动建设,张江科学城规划全面实施。评价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最关键要看出成果、出人才。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提高创新主体实际获得感。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上海经济发展坚实依托,二者水涨船高,而非此消彼长
记者:近年来上海非常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前不久出台了巩固提升实体经济的50条措施。如何处理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应勇:两者都是上海经济发展坚实依托。彼此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此消彼长。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提升能级;制造业基础筑牢,服务业才飞得更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上海将始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
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两年,上海三产比重保持在70%左右,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但产业发展不能空心化,不能脱实向虚。上海的制造业,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什么样制造业的问题——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出台“50条”,重点要在4个方面不懈努力:牢牢抓住创新引领核心,抓住重大产业项目关键,依托产业园区重要载体,把握完善环境着力点。华力、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已开工建设。
所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上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要解决好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个世界级难题。上海如何考量?
应勇:我们所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上。城市管理是个大命题,包罗万象,既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又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这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使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目前,我们正全力抓好落实,主要是把握“一个核心”、做到“三全四化”:即城市管理核心是人,既是管理第一资源,又是管理服务的最重要对象;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把精细化管理要求覆盖到各个空间、各个领域和所有人群,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体现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每时每刻;用好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4种手段。良好的秩序是依法严管出来的。社会化是上海基层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我们依靠基层、依靠群众,干成一批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难事;智能化就是改变人海战术,更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标准化,就是要有相应标准来给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我们正在加快构建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努力使城市管理各个领域都有标准可循。(原题为《走好超大城市创新转型之路——访上海市市长应勇》)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