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的朋友圈就这样扩大……
阅读提示: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实现新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更加紧密。
整理|孔冰欣
从大国、周边到发展中国家,近5年来,习近平主席出访30余次,年均有月余时间“不在家门”,足迹踏遍全球,实现对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引领中国外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保持战略主动地位。习近平风趣地用“时间都去哪儿了”阐释,“每次用这么多时间出访很‘奢侈’,但很有必要”。作为中国的“首席外交官”,习近平将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中国外交延续着基本的布局框架,却又不断开拓创新。5年里,习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你来我往”,备受瞩目;习奥会、习特会“不拘一格”,让中美两国关系迈上新征程;“高空外交”别开生面,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都曾登上习近平的专机;不少到访国也为中国准备了“至尊礼遇”——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荷兰、法国等国家,护航战机、绶带勋章……2015年10月,习近平访英,王室用皇家马车将习主席夫妇请入白金汉宫。
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方发起的亚投行开业运营,成员总数目前已达80个。“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空前提升。
与俄罗斯: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合作共赢
世事如棋。置身新的时空坐标,中国外交如何布局?面对多变寰宇大势,中国如何处理同各方关系,如何维护和延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局落子,蕴含深谋远虑,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习近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外交部很快宣布:习主席首次出访,首站定在俄罗斯。中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长期将对方视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全世界都在屏息观望,二者间新的互动、新的信号。
2013年3月23日上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会议厅座无虚席。习近平发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该理念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主张摒弃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倡导的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这是有着悠久历史与和平传统的中华民族就“国与国如何相处”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处理同包括俄罗斯在内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方向。此访期间,双方共签署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务实合作,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叶夫根尼·巴扎诺夫认为:“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多极化的世界,而不是西方控制的世界。这一点促进了我们的多方面合作。”
西方有人质疑,中国建设“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推动的欧亚经济联盟怎么协调?2014年2月上旬,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利用这次“体育外交”的机会,他向普京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访俄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大陆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中俄之间这一战略共识,也得到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积极响应和支持。2017年5月,普京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个月后,习近平再次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普京称:“习近平主席本人非常重视俄中关系的发展。他是很好的朋友、非常可靠的伙伴。”
5年来,两国元首在各种场合会晤20余次,接触频繁。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维护国际平衡和战略稳定发挥着愈发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中俄关系的发展,已经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典范。
与美欧: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说清“醒狮论”
中俄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来有自,而中美之间何去何从同样令外界高度关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家常用“修昔底德陷阱”形容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对抗,那么,中美两国以何打破“魔咒”?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国际社会猜测纷纷。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的首次“习特会”,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特朗普“全家总动员”,国人对其孙辈演唱《茉莉花》、背诵《三字经》的画面想必亦是记忆犹新。而两位大国元首之间,共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建设性基调。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特朗普随后更于多个场合表达对习近平的敬重,对会晤成果“十分满意”。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称,“习先生处理这些事情时游刃有余,无论是敏感话题还是不那么敏感的话题,都能周旋有度。”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认为,“显然,习主席对特朗普总统产生了影响。”外交部党委书记张业遂则表示,“习主席说过,双方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这次会晤实际上是两国元首的一次战略沟通,增进了战略互信,起到了战略引领的作用。”
竞争与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两个面,关键在于把握平衡。早在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便于西雅图发表演讲,直接回应“修昔底德陷阱”论调——“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
首次“习特会”后仅一个月时间,中美双方宣布,已就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早期收获达成10项共识,涉及农业、金融、能源等多个领域;2017年6月,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在华盛顿举行;7月,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举行。“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当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醒来时,世界为之发抖。”中美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欧要说清“醒狮论”。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到访欧盟总部,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习主席全面阐释中国对欧政策,“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从柏林、巴黎、伦敦,到邻近北极圈的芬兰赫尔辛基、爱琴海畔的希腊罗德岛……随着习近平到访的脚步,中欧关系史再谱新章。中德两国,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法之间,传承半个世纪前破冰建交的勇气,开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英关系,开启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树起一座里程碑……此外,从北京到捷克,从塞尔维亚到波兰,习近平积极推动实现“16+1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关系发展对接,谋求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繁荣。
2015年12月25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成为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坦言,“(一开始)英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有人担心,亚投行或试图取代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因此,欧洲最后纷纷响应,在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中,欧洲国家就有18个,占比近三分之一。有分析人士说,这是中欧合作共赢的新成果。互信不断增强,合作持续升级。中欧关系正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战略性、示范性作用。
与周边:“亲、诚、惠、容”,和“好邻居”融洽共处
三十六计中,有一招“远交近攻”,但今日的中国,采取的是“远交近亦交”。大国之崛起,的确会让周边国家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对此,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明确了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直以来,东盟都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倡议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5年来,创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和柬埔寨交往,双方肝胆相照、仗义执言。比如2016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上,个别国家企图将所谓“南海仲裁案”结果写入会议联合公报,终因柬埔寨等国强烈反对,未能得逞,英国广播公司评价:“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2016年10月,习近平访问柬埔寨,年逾八旬的莫尼列太后,不仅主动提出陪同习近平一起向西哈努克纪念雕像献花篮,在王宫接待时,还特意请他在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常坐的椅子上就座——此椅自太皇逝世后就被柬埔寨王室珍藏,这回再次启用,全为表达对亲如家人之贵宾的欢迎。
和巴基斯坦交往,双方是“铁哥们儿”。习近平表示,中巴建立了全天候友谊,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无论国际风云和两国国内局势如何变化,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一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份情谊堪称独一无二。而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天候”寓意风雨无阻、永远同行,独树一帜的定位,凸显了中巴友好关系的特殊性、长期性、坚定性。
和缅甸交往,双方保证充分沟通。2015年11月,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在缅甸大选中获得压倒性优势,即将取得政权。而早在2013年5月,中国就开始邀请缅甸民盟代表团访华。缅甸民盟中央执委南钦推敏起初“挺担心,这是我们代表民盟第一次受邀来中国”;后来,“有切身体会了,才发现自己之前对中国的看法和中国的现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前期的充分沟通,为中缅更高层面的党际交流提供了可能。昂山素季后来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温度的政党”。由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2015年6月访华,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昂山素季,被许多外媒称为“历史性的会面”。2016年4月,缅甸新政府成立后,出任国务资政的昂山素季决定将中国作为她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东盟之外的国家。2017年4月,缅甸总统吴廷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缅元首共同见证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与发展中国家:义利相兼,多边合作,献中国方案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和“好邻居”融洽共处之余,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同样浓墨重彩,熠熠生辉。
非洲生机勃勃、充满机遇;因此,许多国家都希望拓展非洲市场,扩大在非洲的影响力。而中国与非洲之间,始终是“好兄弟”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非洲伙伴们“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中国也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援建坦赞铁路,打造友谊长城。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历来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习主席指出,“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中国的一片赤诚,深深打动了非洲。“蒙内铁路”激活经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稳步落实;践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中国与非洲的合作硕果累累。
拉美,另一片美丽富饶。近年来,中国稳居多数拉美国家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已三次走进拉美。2014年在巴西举行的中拉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提出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倡议构建“1+3+6”合作新框架:一个规划、三大引擎、六大领域,得到与会领导人一致支持。2014年习近平访问拉美期间,双方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此前,中国已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等一系列合作架构,中拉论坛的成立,标志着由中国倡导成立、主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架构实现全球覆盖。
中东的故事,一千零一夜诉不尽。但战争与冲突的阴影,如今却笼罩在古老的土地上。2016年伊始,沙特与伊朗的断交事件令世界错愕;乱局之下,大国博弈硝烟味浓。习近平偏于此时,对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了首位同时访问沙、伊这两个断交国的外国领导人,也是伊朗被解除国际制裁后首位到访的外国元首。分析人士指出,此访展现中国领导人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外交韬略和气魄,凸显中国中东外交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访问期间,习近平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强调各方要在追求对话和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希望,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方案。
2017年春,沙特国王萨勒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中东地区多国政要接踵来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提升。2017年7月18日,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郑重授予习近平“巴勒斯坦国最高勋章”,感谢他亲力亲为,为中东和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解决中东和平这道谜题,绝非旦夕之功。敢于直面最棘手的热点问题,彰显了中国开放自信的外交风范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2015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习近平和印尼总统佐科等近100位亚非国家领导人或代表并肩前行,走向独立大厦,重现当年万隆会议“历史性步行”的经典画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中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闪耀新的智慧之光。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实现新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更加紧密。独行快,众行远;路漫漫,共求索!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