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国际范儿的双创活力城区
阅读提示:对于现在静安众创空间中的外国企业与中国本土创新企业来说,它们正在这片充满国际范的土地上,努力架起一座座中外商业与科技交流创新,实现共赢的桥梁。
实习生|王仲昀 记者 | 应 琛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因为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于此而得名。而如今,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迹周围,人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楼林立,静安寺与这些高楼大厦交相辉映,这仿佛也是整个静安区现在的缩影: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既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又时刻与国际接轨,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展露出现代化、国际化的氛围。
随着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外创新者来到中国,同时国内的创业者也迎来了与国际创新接轨的机遇。“创新创业”和“双创”这样的词汇对于追求国际化的静安区来说早已不再陌生。
事实上,静安区的五大城区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城区。
不久前,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重点活动之一的“创新创业七日谈”最后一场活动就在XNode静安空间举行。活动以“与世界对话”为主题,来自外国的创新创业者欢聚一堂,共同分享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与静安区结下的“不解之缘”。
充满国际范的“全球首选”
“静安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而得名,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有马勒别墅、四行仓库、百乐门舞厅等历史建筑,有毛泽东、蔡元培、张爱玲等文化故居、名人故居,这里还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空间。”活动现场,静安区副区长周海鹰表示,静安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创新创业的城区,“在这里有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基地和上海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同时静安还有诸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大量的海外人才,国际化是静安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没错,“国际化”是周海鹰提到静安区时用得最多的词语,也是静安区的最明显特征之一。要将静安区打造成为充满国际范的“全球首选”的创新创业城区,是聚集在这片土地上的创新创业人才们的迫切目标。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紧跟世界潮流的步伐早在2015年就已经迈出。据周海鹰介绍,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创新、促进创业,就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同年,上海便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撤二建一”(指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和闸北区合并成为新静安区)以来,静安区正围绕“1+X”打造错位发展、协调创新的科创布局体系,其中“1”是指着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的市北高新园区,而这个“X”,就是指各个充满活力与国际范的众创空间。
如今,两年过去了,静安区的众创空间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越来越多国际创客们的“全球首选”。去年7月份,全球联合办公鼻祖WeWork的亚太区首店就开在静安区延平路。仅过了4个月,WeWork又将中国旗舰店开在了静安区威海路。
“目前,静安有8家众创空间中有国际团队入驻,像P2(上海创客中心)和XNode中,国际团队占比达到六成。尤其是XNode,国际化特征更为突出。”周海鹰口中的XNode静安空间,正是静安诸多众创空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家。
在谈到自己一手创办的这家众创空间时,XNode的CEO周炜首先说到的却是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气息,“上海是什么?上海是国际化。(外国企业)在上海可以干什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打造企业。上海就是这样一块地方。欢迎来到上海。”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造就了静安区的国际化,也造就了XNode的国际化。
这一点也从周炜自己身上得到了真实的写照。“我最早是在1999年末做管理咨询公司,之后担任另一个国际创业家协会上海分会的董事会成员,同时也做了天使投资,我们发现在上海,在静安有非常多的机会,有很多的国外创业者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能够落地。”
就因为这个初衷,周炜成立了XNode,他希望这个众创空间能成为中国和国际对接起来的一个桥梁和平台,“从2015年初我们起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和其他的空间一样,做了大量的创业交流活动,包括把创业者、政府和大企业结合在一起。尤其在这两年,我们顺应了创业的潮流,慢慢地把我们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起来。”
周炜和他的XNode,最初选在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生根发芽,现在也在静安区“与世界对话”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就在今年的3月13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上海2017年第一批众创空间的通知》,上海市新增53家众创空间,其中XNode便位列其中,截至目前,2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客已经聚集在XNode这里,此外还包括包括澳大利亚的创客基地。
“走出去”“引进来”,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静安区在作为创新创业空间的孵化过程中一直强调国际范以及与国际接轨,但这一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地只吸收接纳外来的创客与企业,而是同时也要实现中国本土的创客们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们并不是只想做一个全是外国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我们希望打造的是一个中外融合的社区,在这里将近60%是国外创业者,而另外将近一半都是本土创业者,这些创业者有的是连续创业者,是海归创业者,他们希望可以和海外的创业者一起交流。这样的中外融合不仅仅是在一起办公,更多是在一起交流、成长,分享资源,甚至是彼此一起做生意,找到商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彼此之间不是一个1+1=2的过程,而应该是1+1>2,这是一个不断放大的过程。”从周炜的这番话中,也能够看出这种努力实现真正的“中外融合”的精神。
谈到中外交融的创新创业的过程时,已经在静安区的众创空间有过自己的一些实际操作的外国企业家和政界人士会更有经验与心得想要与外界分享。
田中年一,这位来自日本企业“匠新”的CEO,在活动现场也作为嘉宾分享了他的创新创业经历。“匠新”,是一家以匠人精神推进中日创新而成立的公司,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努力打造中日之间的创新创业良性生态圈。
“我们除了帮助日本来华的创业者之外,还帮助日本的大企业在中国做创新方面的工作。”田中年一向记者举了个例子,村田电子是一家做智能手机中电子零件的日本公司,包括传感器、电容器,在这些制作商当中它是世界上市场规模做得最大的公司。
“现在的智能手机成长得很快,所以它的业务也成长得很快。目前,其销售额的60%都来自中国国内。以前它的研究开发都是以日本为主,但是现在因为它的销售大部分来自中国,所以现在也开始在中国做研发创新。而且在现在变化这么快速的时代,大企业如果做创新的话时间上来不及,也跟不上,所以它们希望和在中国当地的创业公司一起合作做开放式创新。”田中年一进一步解释道,但一家日本的大企业并没有太多渠道能够接触这些中国的创业公司,这时通过“匠新”和静安区的XNode众创平台,村田电子这样的日本大公司就能够实现与中国内地的创新创业企业的合作,方便它们更好地进入中国的本土市场。
除了日本的科技产品公司,来自澳大利亚的企业与机构也与中国本土的企业积极开展了合作交流。今年正逢中澳建交45周年,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两国即将开展第四轮关税减免。除了商业的贸易往来,两国在科技合作方面其实也很强。今年3月在欧洲,两国总理再次重申了中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他们当时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澳创新对话机制。
作为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馆商务领事和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的商务专员,Karen Surmon也在活动中同样分享了中澳两国的企业在进行双创合作过程中的故事。
“提到澳大利亚,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自然地联想到澳大利亚的美味农产品、葡萄酒、乳制品或者是我们优美的风光、优质的教育、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其实澳大利亚的科技水平在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澳大利亚的科学创新如今影响着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比如说,WiFi、B超还有谷歌地图这些都是澳大利亚的科技创举。科技创新很多时候诞生于实验室,但是通过分享却可以造福全球。”Karen Surmon由衷地表示,希望不久以后提到澳大利亚,人们不仅会自然地想到澳大利亚的美食、美景、教育,同时也能够自然地想到澳大利亚的科技创新。
转变服务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对于国内外的创新创业热浪,静安区贯彻着上海“海纳百川”的特性,开放怀抱,与之融合。目前,静安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发展新亮点,全力打造具有静安特色的国际创新创业活力城区。因此,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关于如何转变服务理念,让政府更好地引导静安众创空间的发展建设,在周海鹰看来,政府的最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具体在帮助静安区的众创空间和企业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时,政府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服务机制。这意味着政府要发挥好“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优势,将政府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梳理,纳入中心“一门式”服务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多处上门、往返奔波。同时,要探索建立网上服务大厅,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服务理念。
“在促进众创空间发展工作中,我们强调‘政府服务空间、空间服务企业’。”周海鹰强调道,政府要做的是,加强和空间运营主体的联系和沟通,强化对空间运营主体的一站式服务。然后,再通过空间运营主体,对入驻空间的企业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的孵化及加速等服务,“比如,在WeWork亚太区首店以及中国旗舰店落户静安的过程中,我们政府整合行政服务资源,做到了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帮助WeWork更好地实现业务发展。”
而在谈到政府与众创平台的关系时,周海鹰认为,作为政府很多时候是提供一个平台,平常让企业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是如果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大的支持,这样的关系对于进行创新创业的企业来说可能更好。所以政府既是企业在众创空间生根发芽的重要土壤,也是能提供必要的保护的参天大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中国的古训,而对于现在静安众创空间中的外国企业与中国本土创新企业来说,它们正在这片充满国际范的土地上,努力架起一座座中外商业与科技交流创新,实现共赢的桥梁。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