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建成60年, 让历史告诉未来
到一地旅游,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必到之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建成60年的国家博物馆,见证了新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收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贵精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开国大典上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扩音器、当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红色宫灯、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大展共展出13件馆藏经典美术佳作,以及24件(套)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馆藏文物、文献,每件展品都是一段传奇故事。
董希文于1959年创作的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年轻的观众感慨:这不就是小时候课本里的插画么?
每逢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都要举行大型的展览活动,用展览的方式来记录历史。而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本身也是新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与观众越来越近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12年7月9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1918年7月,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1920年11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1926年10月,正式开馆。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8年10月,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破土动工,第二年的国庆节前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10月,“中国通史陈列”公开预展。
国博之前曾分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个部分,2003年根据中央决定,两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后的国博新馆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大反映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征集力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藏品,每年平均征集古代文物50件套左右,近现代文物、实物和艺术品1000余件套。
2018年国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861万人,创造观众参观历史新高。“虎鎣:新时代·新命运”“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等展出,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网红”,去一次国博拍照晒朋友圈,俨然成为了时尚。
“虎鎣:新时代·新命运”主题展上,虚拟技术增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让文物“活”了起来。“终于见到了‘虎鎣’真容,展台人多,看得不够仔细。”一位哈尔滨游客在一块大屏幕前,通过虚拟互动展示手段,仔细观察“虎鎣”每一个角度的细节。“这里还能显示盖子里的铭文,实物上就看不到了。”
国家博物馆有140余万件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6000件,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珍贵文物与观众之间不再有距离。为了让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展览中,2018年,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项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国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跨代跃升。”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
展现中国巨大改变
博物馆不仅能展示我们不曾经历的历史,也可以展出我们共同经历的历史。去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因为强烈的参与感和共鸣,展览引发了观众的追捧,共接待观众达423万人次。
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天宫号空间站等模型……体现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成就与变革的实物和资料,浓缩在观众的眼前。
2018年11月13日,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也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逼真的实物模型、详实的图片图表、丰富的视频资料,吸引了习近平等领导同志的目光,他们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并询问有关情况。2012年,习近平也曾与多位领导同志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今,博物馆已经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观众通过网络、通过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随时逛博物馆、把博物馆带在身边。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开发了众多的文创延伸产品,还通过网店等渠道主动靠近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