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长江, 桥架南北
2019年9月2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节钢梁完成焊接,沪通长江大桥顺利合龙,标志着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意味着2020年大桥通车后,南通到上海将由现在的5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左右,同时为辐射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提供便利条件。
长江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的地理文化符号,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联系,从技术条件成熟伊始,便竭尽全力地修建跨江桥梁。从1957年10月15日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到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的江面上相继通车,横跨长江干流的桥梁已超过百座。从半个多世纪前在苏联援助下、举全国之力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到现在大跨径桥梁居世界之首、技术设计遥遥领先,共和国的桥梁史勾勒出新中国发展的足迹。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仅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流上,包括在建的长江大桥总量就达138座。
不过,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前,在长江上修桥,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人的长江大桥梦,终于从蓝图走进现实。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指示铁道部筹备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经过一系列研究、设计、鉴定,3年后,武汉大桥工程局成立。
为了建桥,来自湖南株洲的机电工、山东的铆钉工、1408名复员转业军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建桥队伍,在28位苏联专家指导下,首创的管柱钻孔法替代了流行了百年的老方法,获得了可行性验证,并为我国后来自主设计、建造大桥埋下了一颗种子。
1957年10月15日,在5万武汉市民的见证下,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首次把阻隔于长江两岸的武汉三镇联系起来,并作为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连接了京汉铁路和武广铁路。多年来,武汉长江大桥承受了77次意外碰撞事故的考验,大桥2.4万多吨的钢梁无弯曲变形,8个桥墩表面无一裂纹,一百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经科学养护,原本设计寿命100年的大桥,还可再延用50年。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时建一座大桥需要举全国之力,要从苏联获得技术援助、进口钢材。现在光我们一家企业,就能同时建设120多座各型桥梁。目前大桥局在国内已建设3000多座大桥,总长度已接近从哈尔滨到昆明的行车距离。”
21世纪 世界桥梁看中国
2017年8月,美国CNN新闻频道这样报道了一座半个世纪前建造的大桥: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长和最高的大桥,但它们都不如南京长江大桥更具开创意义。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交恶,苏联撤走援助,中国内部亟需一个自主完成的大工程振奋人心。
1956年南京长江大桥着手规划,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各方面条件都艰难。据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组长、78岁的常荣五回忆,当时大桥设计需要大量计算,国内只有一台计算机,使用时需国务院特批,设计组只好每隔一段时间坐火车,把成卷的计算结果装进行李箱,带回南京。从1960年初到1968年底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前后历时整整九年。
时任铁道部长吕正操将军,当时拍了一份电报到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只有十六个字:简化节约,快修通车,准备挨炸,炸了再修。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当南京的这座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双层大桥在1968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被视为一种创举。
在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看来,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南京的,全中国的人民都和这座桥产生关系。在当代,它常被用作回顾个人和集体过往历史的符号和介质,承载了人们对一个时代和一种理想的回溯。截至2018年,南京已有5座跨长江大桥,另外4座桥梁与最初的南京长江大桥一起分担着昼夜不息的车流。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复苏,桥梁不再是政治象征,而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通路。当时,泸州长江两岸卡车、汽车有时排出两三公里,司机们要带足过夜干粮连夜排队才能渡江,建造一座跨江大桥迫在眉睫。工程师彭宝华回忆,因泸州地处长江上游,为保证汛期施工,他们借鉴九江长江大桥发明的技术“双壁钢围堰”。简单来说,双壁钢围堰就像一个插进水底的无底杯子,底部密封后抽走中间的水,工人便能在钢壁围成的柱形空间内建造桥墩。
1982年,泸州长江大桥建设5年后通车,全长1252.5米,成为长江上最长的公路大桥。之后,特大型桥梁在长江上建起,1997年,当时世界上跨径和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万州长江大桥建成,跨下长江直泻三峡雄关;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国家高速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跨越长江的重要枢纽;2009年,世界第一拱桥朝天门长江大桥顺利通车;同年10月31日,长兴岛与崇明岛之间的上海长江大桥通车运营,线路长16.63千米,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世界桥梁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今天,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和建造的大型设备,已跟随桥梁建设者的脚步,迈过峻岭险滩,穿越百川千湖,跨过海峡深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大桥、斜拉桥、悬索桥中,中国都已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数量。梁式桥、拱桥和斜拉桥的跨径,中国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复杂恶劣的海洋环境、120年使用寿命使它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奇迹。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邵长宇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在大江大河上建大桥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桥梁建设必须从江河走向海洋。而桥梁建设者们也正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断将“最大、最长”的纪录写进世界桥梁建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