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牺牲在“中美合作所”的烈士
“中美合作所”旧址,位于重庆市歌乐山烈士陵园。旧址内有20余所监狱,白公馆和渣滓洞是其中最大的两个,被称为“两口活棺材”。
1949年11月27日,枪声、口号声久久回荡在歌乐山山林间。当天,国民党反动派在“中美合作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惨案,200多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倒在了胜利的黎明前。
1986年11月20日,“中美合作所”遇害人员身份全部被查实,被追认为烈士。2012年底,经整合歌乐山烈士陵园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三大馆资源,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内藏品超过10万件,其中有3608件珍贵文物,每一件藏品都代表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段生死坚守的故事都蕴藏着闪烁光辉的红岩精神。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成立于4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寇“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为了从国民党当局那里获取对日作战的情报,双方签订了秘密协定。于1942年开始组建,1943年7月正式成立情报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由国民党特务头子、军统局局长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部派遣的少将梅乐斯任副主任。
“中美合作所”设于重庆西北部歌乐山下纵横10余公里的群山之中,建筑房屋800余间,将包括渣滓洞、梅园、杨家坪、造石场、白公馆、五灵观、红炉场、王家院子、熊家院子、小扬公桥、朱公馆、步云桥、岚垭等地在内的大片土地划为禁区。在这个特殊禁区内,有戴笠、梅乐斯的宅院,有2000多名中美特务的宿舍、办公厅、餐厅、跳舞厅、大礼堂、军火库、仓库,以及关押革命进步人士的渣滓洞、白公馆等多处监狱。当时,这里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中美特务横行一时。
自抗战胜利后,这里便成了国民党政府专设关押、刑讯、残杀革命人士和共产党人的罪恶机构。
1939年军统将白公馆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称军统重庆看守所,十余间住房成了牢房,地下储藏室成了地牢,防空洞成了专门审讯拷打革命者的刑讯洞,主要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
渣滓洞看守所,距离白公馆不算远。它原本是一个小煤窑,废渣很多,所以被叫作渣滓洞煤窑。1943年,军统特务看上了它的特殊地形,将其改为看守所,关押从白公馆迁移的“政治犯”。
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在这两座牢狱里杀害的知名人士中,有当时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负责人车耀先,华蓥山武装起义领导人邓惠忠,优秀共产党员江竹筠、许晓轩;还有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及其妻儿3人,国民党中央原候补监察委员、在共产党影响下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薛传道;归国华侨廖瑞卿等。
1946年7月,许晓轩等人被押到重庆“白公馆”监狱。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军统监狱中,许晓轩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狱中的地下斗争。敌人为割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戴上重镣,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许晓轩坚强不屈,不为所动。敌人不得不承认:任何刑具对他都是没有效果的。
《红岩》故事发生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重庆尚未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白公馆。关押在同一间牢房的罗广斌、丁地平、陈然、王朴、刘国鋕5人激动万分,商议做一面自己的五星红旗,等解放的那天打着红旗冲出去迎接胜利。他们拿出一床红色的被面,几张黄草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做好红旗,把它藏在了地板下面,还创作了一首诗“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国民党反动派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180余人殉难,仅15人脱险。这些烈士挺过无数非人的折磨,至死都不曾出卖组织、投靠敌人。重庆解放后,党和政府将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苍松翠柏护卫着的歌乐山上。
重庆解放28天后,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的罗广斌不顾身体的伤痛,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两万多字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50年1月中旬,从渣滓洞逃生的刘德彬和罗广斌汇编了《蒋美特务重庆大屠杀之血录》,罗广斌写了《血染白公馆》,刘德彬写了《火烧渣滓洞》。曾被捕囚禁于渣滓洞的杨益言参与校对文稿。而后,三人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同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三人呕心沥血创作的小说《红岩》,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迫害,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小萝卜头等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他们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人生壮歌。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艺术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整理 杨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