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教你一个“精神避暑”的好法子

日期:2024-07-3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夏日炎炎,一杯冰镇葡萄酒浅斟低酌恰合时宜。而佐酒之物,可以是蔡襄的《暑热帖》,可以是沈周的《蕉荫琴趣图》……
撰稿|安 妮


  古来咏夏,常常提及绿荫、凉风、夜雨等一看就舒爽沁人的降温关键词,而笔者却也觉得,其间不乏某种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心态。烈日蒸腾万物,蚊多暑溽,眠食不服,加之今人更受城市热岛效应之苦,绿荫、凉风、夜雨云云似愈显遥不可及,若非空调续命,此身终化残躯,在“摩登烧烤模式”下赍志以殁。

  外焦内躁。蝉鸣震耳、行人断魂的季节,有没有另类的好法子让自个稍稍静一静?


吃冰赏帖


  《三辅黄图》载西汉未央宫有清凉殿,中夏含霜。殿内以画石为床,设紫琉璃帐,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高卧其中,好不惬意。《唐语林》则载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唐明皇诏之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坐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又“阴霤沉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坐内含冻”。屋宇之上有潜流涌动,所以能听见“阴霤沉吟”,而水流顺着四檐溜下,积成瀑布,飞鸣下注,故室内凝冻一般。

  南宋宫廷位处临安,三面环山,城外即是西湖,夏天为水汽笼罩,仿佛超大蒸笼。不过任何问题对于皇帝而言都不成问题,《武林旧事》“禁中纳凉”一条表示,翠寒堂周围竹木清幽,层峦奇岫,既有飞瀑,又有池圃。池中遍置红白荷蕖,前庭摆满茉莉、建兰、朱槿等南花,以风轮鼓吹。御笐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橱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殿内供奉蔗浆珍果,不知人间竟有尘暑。

  但皇家是皇家,他者是他者。禁宫之外,都人士女如何消夏?《梦梁录》说,“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对“浮瓜沉李”这一套,魏文帝曹丕很有发言权。他曾在《与朝歌令吴质书》里回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的快乐,然亲友团都明白,子桓最喜欢的水果是葡萄,甚至在诏书中大唱赞歌:“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麹蘗,善醉而易醒。”后人王翰的《凉州词》让夜光杯成了盛放葡萄美酒的标配,根据李白的“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苏轼的“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葡萄”,可知金杯银杯抑或玻璃杯,亦与葡萄酒搭调。

  夏日炎炎,一杯冰镇葡萄酒浅斟低酌恰合时宜。而佐酒之物,则以避暑内容的手札为妙。比如《夏热帖》,五代杨凝式的传世草书,兼取颜真卿、柳公权的神韵,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大致叙述了为僧人送“酥密水”解暑一事,推测这种饮料或味似蜜乳。又如北宋蔡襄的《暑热帖》(《致公谨帖》),楷书夹杂行书笔法,端庄妍美,虽然抱怨“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但提及“精茶数片”,不禁令读者精神一振。元代赵孟頫和明代唐寅也都写过《避暑帖》,观之曼丽多姿,“投我桃李”“密遮竹叶凉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盘”等句,尽得风流雅趣。


蕉荫解意


  赏罢名帖,再览名画。“精神避暑”,自有深致。

  在小尺幅的绢本设色团扇画《水殿招凉图》中,南宋画院画家李嵩以精巧工整的笔触,描绘了夏日皇家园林入水口处的水榭廊桥及众人消暑乘凉的场景。无疑,此图是对南宋园林效仿灵隐飞来峰下“冷泉放闸”景致的最佳注解。宋代另一幅《槐荫消夏图》气度更加豪放——画中人衣衫半敞、袒胸赤足,躺在绿槐浓阴下的卧榻上闭目养神,榻侧围着寒林图屏风,别提多享受了!

  槐荫宜人,芭蕉亦解意。艳阳与骤雨轮番来袭的盛夏,事实上最能体现芭蕉的奥义。“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需鼓,天地自知音。”明代沈周家中据说栽有芭蕉三百本(“我家芭蕉三百本,雨里小楼殊未眠”),不难得出结论,他早已视芭蕉为亲密的老友。在《蕉荫琴趣图》里,沈周坐忘入玄,到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境界,所以觉得抱来的古琴没有了弹奏的必要。

  对芭蕉的爱、因芭蕉而生的感慨是永无止境的。沈周还作过《为友人写蕉》的送别诗:“便欲开船去,因君更写蕉。要知相忆地,叶上雨潇潇。”又有《题蕉》二首:“惯见闲庭碧玉丛,春风吹过即秋风。老夫都把荣枯事,却寄萧萧数叶中。”“老去山农白发饶,深帘晴日坐无聊。荣枯过眼无根柢,戏写庭前一树蕉。”更挥笔写就散文《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蕉声借雨,何尝不是心声。佛堂诵经?珍珠倾泻?骏马奔腾?一千个幽情萦怀的听众,也许会听到一千种风光迥异的蕉声。撰稿|安妮


链接: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

  八大山人的墨荷艺术独步古今,纯以笔墨取胜,罕见用色。所谓“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其笔墨和形式简练的背后,系多年艺术实践的“洗炼”之功,留下了无穷的审美空间。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