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塔有乾坤
2024年8月14日,“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以300件发现于圆应塔的珍贵文物,“重现”古代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回望1992年5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松江县政府组成松江西林塔修缮领导小组和修塔办公室,10月修缮工程开工。先拆除损坏之塔刹,在宝瓶内发现金银佛像、玉雕人物等50余件文物。1994年1月,在塔刹覆盆下砖砌“天宫”内,发现藏有金、银、铜佛像,玉璧、玉环等;在地宫中又出土文物500余件,有金银铜质佛像、银塔模型,以及玉、水晶、玛瑙、珊瑚等摆件、饰件。
银塔,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年)
2024年,是松江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上海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恰逢其时,把我们带回到几百年前的上海。那个神秘的古代上海,和现在繁华的现代都市,完全是两个世界。
上海市古塔之冠
圆应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俗称“西林塔”。塔最初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明初,宝塔倾毁,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这座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6.5米,为上海市郊已测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塔的外形是楼阁式,基本上与上海龙华塔相似,而内部构造却有不同之处。圆应塔在厚厚的砖壁内,置砖级和石级,进出口都在各层壶门过道两侧砖壁上。各层都有飞檐、翘角、曲折栏杆,底层有围廊,下有台座。明正统九年(1444年),将圆应塔迁建于现址。次年6月开启地宫,将装藏在洪武年间原塔天宫、地宫中的金银佛像、舍舍利等封藏于新塔地宫内。
考古发现,塔内有的壁砖上有“任勉之夫妇捐献”等字样。任勉之为明洪武至正统年间人,曾任福建参政、徽州知府等职,可知砖身系明代之物。而1990年有关部门筹备重修时,发现砖身还是宋代原物,各层外檐斗拱、罗汉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说明明代是在原宋代古塔的基础上重修。所以这座古塔,既是明代遗存,更有宋代遗物,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明清时期,以松江府为主的上海地区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今的松江仍完好保留着大量明清历史遗迹,圆应塔便是其中重要代表。
在考古中发现的宗教用器和民众施舍的珍宝财物,以及刻写其上的文字信息,反映了历史上佛教中国化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圆融的智慧。文房用具、饮食器皿、梳妆饰件等,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品,制作精美、品种多样,是古人市井风貌和审美趣味的体现。器物上各种生动的动物造型和纹饰,以及可爱的童子形象,则映照出古人的自然观念、民俗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西林望云间,宝塔藏乾坤
圆应塔作为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清理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圆应塔塔刹顶部宝瓶和天宫、地宫内发现千余件文物,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
这些发现的供奉品大致可分为佛教用器和日常生活用器两大类。佛教用器是指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正佛法以及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包括佛造像、舍利塔、法器、经卷、舍利子、碑刻等等,日常生活用器则包括金、银、玉、水晶、玛瑙、琉璃、珊瑚饰件、钱币等等,是善男信女在建造、修葺古塔时施舍的心爱之物或贵重财宝,以示对佛的虔诚。这批塔藏文物的发现,为古代松江及至上海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览的开篇第一件文物是元青田石佛坐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瞬间。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表示,这件文物是在圆应塔地宫中发现的,它有底款,能确认是在元大都制作,非常少见,坐像代表了元代大都佛像的工艺水平。
青田石佛坐像 元(1271-1368年)
圆应塔发现的造像,以质地分有金、银、铜、石、玉、玛瑙等,以像类分有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王等;带发愿文的文物,大多是银鎏金造像,也有部分为铜、石造像,从发愿文可知,除了部分为在前朝旧物上刻写的之外,大多是由上海本地银匠制作。本次展出的铜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观音十一面,赤足站立于圆形莲座上,身躯略呈S形,体态优美颇具动感。白玉“紧那罗女”饰,玉质温润,雕工精湛。“紧那罗”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这些文物都美不胜收,值得你细细品味。
链接:嵌福禄寿喜盒铜宝珠内胆
清道光十九年至光绪十八年(1839-1892年)
圆应塔塔刹宝珠内发现的嵌福禄寿喜盒铜宝珠内胆也非常吸引眼球。这件文物发现时套在中心木柱上,呈长喇叭筒状,筒壁镶嵌有银经盒及福、禄、寿、喜铜盒、造像、钱币等,涉及韦驮、罗汉、无量寿佛、魁星点斗、寿星、观音等形象。这件文物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生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信仰和思想体系合和共生的特质。
本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由提供消息的原单位或组织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