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小雪似来霜气清

日期:2024-11-19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宋代文人李龙高的“一枝参透乾坤缊,生意都从小雪来”,从一朵梅花里看到了春天的勃发。生机意趣,自小雪时节已开始酝酿,颇有雪莱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况味。
记者|周 洁


  立冬已过,上海的天气仍不算很凉,而下一个节气小雪即将到来。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与阴阳历、二十八宿、七十二物候等配合而成的互洽互足的体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人说的“过年过节”之“节”,最初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开始之日分别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国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节律由此肇始。

  《齐民要术》有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于是,因天之时而作,反对春行夏令,秋行冬令,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理念。


仰望星空的民族


  哲学家说,一个民族必须有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并演绎出了一套完整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正是先民基于数千年天文观测而成,是在阴阳历的基础上,对全年的气象、寒暑、雨露、霜雪进一步细化与定位的宇宙秩序。

  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与我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是我国古代劳动者“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的生存智慧。这里的“天时”,是指太阳的活动,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清楚地了解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把握农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春夏之交,农事繁忙,依序为雨水、谷雨、小满、芒种。入秋,气温下降,则有白露、寒露、霜降。民间的许多节气农谚,都有预警作用,如需及时播种的作物,“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麻,谷雨花,立夏载稻点芝麻”“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节气日的晴雨,大多还能起到天气预报的作用,如“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一春雨”“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伏里无雨,囤里无米”“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节气日是否打雷,也能判断后面是否有旱涝的风险,如“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芒种打雷是旱年”等。

  节气如此重要,那么它是如何来测定的呢?这就要提到我国周朝和春秋时期就开始应用的“土圭”测影法。当时,古人已学会用简易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地上立起一根木杆或石柱来测量光阴,根据日影长短来确定时间(这就是“立竿见影”的由来)。

  1279年,元代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测影台——河南登封观星台,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现仍保存在河南省登封县的告成镇。整个观星台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高耸的城楼式建筑相当于一根竖在地面的杆子,称为“表”,台下有一个南北方向类似长堤的构造,相当于测量长度的尺子,称为“圭”,也叫做量天尺。这个硕大的“圭表”,使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每天正午,太阳光照在横梁上的影子投射在量天尺上。通过测量一年当中影子长度的变化,可以确定一年的长度。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长短相同,都是两至时影子长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寒未深,雪未大,小雪将至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意味着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降水形式由雨转为雪,但此时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故称为“小雪”。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意思是由于气温降低,降雪代替了降雨,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作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也意味着寒冷的冬天真正到来了,古人们会趁着入冬以后农事渐少,准备御寒衣物。

  古人有很多御寒之法,为了温暖过冬,甚至还会给自己的耳朵也穿上衣服,被称为“耳衣”,也叫“耳帽”或“暖耳”。衣服穿得厚实还不够,古人们还创造出精巧的取暖用品。黄庭坚有诗提过:“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说的就是汤婆子,汤在古代汉语中指热水,使用方法和我们如今的热水袋十分相近,可以放在被子里用于冬季保暖。

  小雪节气还承载了深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在北方地区,人们开始储备冬粮和蔬菜,准备过冬,同时有腌菜、腌肉的习俗,寓意储备富足,度过一个温馨的冬天。而在南方,则有吃糍粑、晒鱼干的习俗,象征着丰收和富足。

  一些地区还有酿酒的习俗,如浙江长兴地区会在小雪当天酿酒,称之为“小雪酒”,因为小雪前后,农事已毕,谷物收获,且小雪时水极其清澈,足以与雪水相媲美,正是用新粮酿新酒的好时节,所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说起来,节气也常常是文人墨客借时抒怀的灵感来源。比如宋代文人李龙高的“一枝参透乾坤缊,生意都从小雪来”,从一朵梅花里看到了春天的勃发。生机意趣,自小雪时节已开始酝酿,颇有雪莱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况味。记者|周洁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