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丝缠春光,锦绣堂皇

日期:2025-03-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绣线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现万象,“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
撰稿|安 妮


  温度上升之势已成定局,冷空气反扑无力,春光渐浓,日头正暖。微风夹杂花草香,熏得行人醉。

  这个季节,尤其对女孩子们来讲,衣橱里不添置几件新衣裳,实在说不过去。而笔者注意到,近年来,伴随着国潮复兴,“新中式”概念愈发受到追捧。因此,今春诸多中高端时尚女装,继续沿用传统刺绣的绝妙手艺吸引爱美之心。绫罗锦缎如流云曳地,其上或装饰枝蔓藤叶、或点缀可爱动物、或描摹山水楼阁,图案琳琅、剪裁合体,颇具古今交融的雅韵。


源远流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是丝绸的发源地。而那些巧夺天工的刺绣丝织品,更让我国在世界“绣场”长期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刺绣,又称“针绣”“绣花”,是用不同色彩、不同粗细的绣线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现万象。由于刺绣工艺“肌理质感”“立体感”胜过绘画一筹,故有人称刺绣“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

  相传尧舜时代,刺绣即已出现。《尚书·益稷》载历代相传的十二章服制度,其中前六章的上衣纹饰是敷彩绘的,后六章的下裳纹饰是刺绣的:“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衣画而裳绣”,由此成为古代礼服的规定范式。

  1975年发掘了两座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其中发现有用辫子股针法绣成图案的刺绣印痕,这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刺绣痕迹。经过分析,可知采用的是辫绣针法,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刺绣技法。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刺绣相关的出土文物,如湖南长沙烈士公园3号战国楚墓的绣品、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的绣品等,活泼、生动、艳丽,标志着刺绣工艺在当时已发展至成熟阶段。

  汉代刺绣针法多变,如平针、锁绣(即辫绣)、接针、钉线绣等,针脚整洁、线条流畅、花纹瑰丽。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缣地树纹铺绒绣”,则运用了铺绒绣技法,据说是大件早期铺绒绣作品里的“独一份”,非常珍贵。

  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刺绣常用来绣制宗教方面的佛像佛幡。到了唐代,刺绣佛像发展成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为宋代刺绣开创新局面打开思路,是我国刺绣史上的一大转变。技法上,唐代刺绣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有戗针、擞和针、扎针、平金、盘金、钉线等多种针法,大大丰富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


四大名绣


  宋朝时期,刺绣作品分化成实用性刺绣和欣赏性刺绣两大类。宋徽宗于翰林图画院内设绣画专科,使得刺绣画艺术发展迅速。苏州瑞光塔曾出土一块北宋罗地花草纹刺绣经袱,正反两面均无线头绕结,花纹一致,但在两叶交接处有跳针,是双面绣的前身。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出土北宋前期一块双鸾小团花刺绣经袱,是用斜缠针绣制的双面绣。据此可察,我国至迟在北宋早期已出现了双面绣。

  元代,大都人匠总管府设有绣局,专造诸王百官缎匹。明代刺绣分南、北两大系统,南绣以顾绣为代表,北绣以鲁绣为代表,均名扬四海。值得一提的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为顾绣这一“上海出品”立了部盈满闺阁女儿香的“史记”,诚意可嘉。清代,苏、湘、粤、蜀四个地区的刺绣产品工艺水平最高,并称“四大名绣”。

  苏绣是以江南福地苏州为中心的刺绣工艺的总称,也是江苏最富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曾被誉为中国刺绣的王者。苏绣以“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著称,最大的特点是“平、齐、和、光、顺、匀”。

  粤绣包括潮绣和广绣,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彩浓艳、针法灵活多样等特点著称,堪称岭南的璀璨明珠。

  湘绣善于吸取苏绣和粤绣的优点,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工艺,曾享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湘绣拥有70余种针法和200多种颜色的绣线,被视为“魔鬼般的艺术”。

  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则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独到风韵。有人认为,其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实际上,四大名绣难分高下,都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状元”都是“状元”。也许,一方水土养一方刺绣,它既是当地人的骄傲,更是绣在心田的脉脉乡情,丝丝缕缕,绵绵无尽。撰稿|安妮


链接:莲塘乳鸭图


  画面中青色湖石上缂织“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款,“克柔”朱文印。朱刚,字克柔,云间(今上海松江地区)人,活跃在南宋高宗(1127-1162)时。本幅莲塘乳鸭图受院体画派影响,呈现了生趣盎然的春夏间莲塘实景,所缂丝缕细密适宜,技法高超,于宋缂丝技法中独树一帜,后世赞为“朱缂法”。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