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阅读提示:随着地球变暖、生态污染,人类更渴望凛冽、刺激、冰爽、纯洁的冬季项目。 有国际机构专门在中国做过调查,此次北京申冬奥的支持率比当年的北京申奥还要高。
撰稿|大 为
2015年7月31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从一只大信封里取出投票结果,并向全世界宣读“北京”这个答案时——此时此刻,无数人都难掩兴奋喜悦之情,也许大家的心中都会有一句共同的话:北京赢了!北京又赢了!
7年前,“北京欢迎你”的优美旋律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北京志愿者的甜美笑容仿佛仍在眼前浮现,鸟巢、水立方上空的焰火似乎还没有散尽,四环路上“奥运车道”的“五环”依然清晰,如今,7年后的冬奥会又向我们走来。
共圆一个梦,中国体育华丽转身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致信国际奥委会巴赫主席:“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是中国13亿多人民的心愿。我们将兑现全部承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同国际奥委会一起共同见证奥林匹克冬季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新境界。”
“精彩、非凡、卓越”简短六字,让人们对2022年冬奥会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原有的部分奥运场馆将得到二次再利用(冬奥会在北京的12个场馆有11个是2008夏奥会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耗资为420亿美元,而2022年京张冬奥会的预算是15.6亿美元,后者的投入仅是前者的1/27,“节俭办冬奥”说明了中国已经更加成熟和自信。对于国人来说,每一次奥运会都是一次国运升腾的契机。如果说14年前成功申办奥运展现的是东方雄狮觉醒的姿态,其意义更多体现在国际形象上,那么如今再次成功申办冬奥会,则是一项更为长远的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场馆群,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完成从服务奥运到驾驭奥运的转变,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以承办冬奥会为契机,改善交通、治理环境,推动京津冀大经济圈全面协同发展……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曼德拉曾经说过:“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从2008夏奥会,到2022冬奥会,这是一个计划缜密的大国战略,一幅高瞻远瞩的宏伟蓝图……如今,在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冬奥会必将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闪光的“亮点”,也将会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华丽转身的历史性的转折点。
如今,中国已经从靠奥运来自我证明、体现自身价值的初级阶段,提升到靠奥运来自我壮大的更高境界。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开始尝试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向。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战略转型仍在路上。伴随着冬奥的成功申办,中国将自上而下出台一系列动作,中国体育也必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京张冬奥会将会具有更深层次的意味。著名体育学者易剑东认为,国际奥委会对于举办奥运会有明显的趋向。首先要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有推动作用。此次申办冬奥会,选择赛区、场馆建设等都引入国际团队,就是顺应国际奥委会的理念,以更开放的态度融入国际体育。其次,申奥要对社会开放,不能是体育界的小圈子在玩,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等,都应该积极合作,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能参与并受惠。举办冬奥会,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我们的目光要从东道主拿金牌的传统观念解放出来,转为让更多人改变生活方式、融入冰雪运动的大变革,这也是中国真正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其实,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也是全面推动体育改革过程。无论是体育改革强调的简政放权、释放民间活力,还是国际奥委会呼吁的“善治”、“听取社会呼声”,均体现了两者的理念匹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申奥,突出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在中国的《申办报告》中,关于竞技体育的篇幅远远少于全民健身的篇幅,不再过多关注拿多少金牌、国家队建设等,而是更多聚焦冰雪运动普及、体育人口增加等内容。
去年初,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习主席亲切地看望中国冬奥健儿,当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强大祖国,何谈个人梦想?希望大家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遵守规则,胜不骄、败不馁,以良好的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充分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为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做出贡献。他说:“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
对此,有关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多年前中国太需要金牌,长期以来金牌成了体育界唯此为大的图腾,而体育精神、体育教育、全民健身都退居其次。而习主席在索契冬奥会上对体育的全新阐述,必将让体育界深思并调整战略。习主席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体育的长处与软肋,他指出,“在一些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项目上,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的确,中国奥运金牌是不少,但关注度最高、含金量最足、最有产业价值的三大球长期上不去,冰雪项目相对滞后,显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此外,体育运动中还蕴含着一种民族精神的塑造,习主席在看望中国冬奥健儿时还引述了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而这也应该是中国人民在“中国梦”奋斗过程中的应有的民族精神。
与夏季奥运会不同的是,冬季奥运会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体育评论员杨华撰文分析,在全球变暖,冰雪消融的气候趋势下,冬奥会的魅力愈发诱人,这符合物以稀为贵的逻辑,符合追寻圣洁的朴素情感。那份冰的清爽,那份雪的无瑕,令全世界运动员向往。从参赛规模上看,冬奥会的参赛选手总数控制在3000名之内,远不及参赛人数动辄破万的夏奥会,规模仅是夏奥会的1/3或1/4,但品牌价值却步步紧逼。冬奥会是全球第六品牌赛事,冬奥会也是影响力仅次于夏奥会的综合性赛事,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美国格莱美、奥斯卡颁奖为了避免与其撞车,都主动调整日程让路。
笔者曾经在国家体育总局的资料部门查到一本我国最早的《中国体育史》,纸黄、线装,有点儿发脆,封皮是后来新做的,已经看不出出版日期,里面写道:100多年前蔡元培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人何时参加奥运会?中国选手何时拿奥运金牌?中国何时举办奥运会?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得到国际社会“无与伦比”的盛赞,中国的百年奥运梦终于实现了,这与大国崛起的复兴之路完全契合,中国夏奥会和世博会的圆满落幕,彰显了国家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无需通过承办大型赛事宣扬国威,从体育自身角度分析,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绝不是为了追求金牌榜上的名次,其背后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全面普及推广冰雪项目,让冬季体育运动真正惠及百姓,惠及民生。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提出申办冬奥会的那一刻起,外界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全方面发展和普及冬季体育运动的努力。在以申奥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过1993年申奥、2001年申奥、2015年申冬奥的三朝元老魏纪中看来,近年来群众对冰雪项目的需求相当旺盛,甚至是供不应求,而目前的冰雪设施显然还没跟上。“在《申办报告》中,大多数承诺都是不管申办成不成功、未来都必须要做的,这与上一次申奥有很大不同。这些目标不只是为了举办冬奥会,而是立足于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据悉,有国际机构做过调查,此次申冬奥的支持率比当初北京申奥还要高。“通过北京奥运会,老百姓的体育意识得到提升,感受到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如果这一次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能够真正实现3亿人热衷参与冰雪运动,这将会成为中国跨入真正的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记得在去年冬奥会期间,习主席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经有过一番深谈,他对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如果能在山海关内推广起来,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的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一届冬奥会能带动一个地区数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巴赫不由动容。
由此,中国申冬奥代表团的信念更为坚定,思路更为清晰。在7月31日的中国代表团申办陈述报告众多承诺当中,我们发现到“2022年实现3亿人开展冰雪运动”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承诺之一——当奥运会精神回归本源,以往的“金牌狂热”将大大降温,人们将不过度关注金牌名次,更在意的则是以人为本、享受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
随着冬奥会全新理念深入人心,全民体育的强盛将成为中国跃升为真正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最关键的特征与指标。目前,距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还有将近7年时间。我们有理由期待,届时中国体育将迎来华丽转身的历史性时刻——通过承办冬奥会,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冰雪运动中来,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将深入人心,体育运动理念将真正回归本源。
激活一盘棋,京津冀经济大发展
当然,冬奥会带来的巨大实惠绝不仅仅停留在体育层面。随着冬奥会成功申办,京津冀经济圈将得以飞速发展,京津冀国际化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谓“一届冬奥会激活一盘棋”。
申冬奥的战略布局,与国家发展同步、与城市规划契合、与全民健身共振,将申办工作融入区域发展的构想与实践,这正是申办冬奥会伊始便得到京张地区及全国民众热情支持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前两次申办北京夏奥会时,更多立足于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那么此次申冬奥的理念已超越城市层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北京与张家口地缘相接、文化相近,但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差明显,如何弥补短板、协调共进,合办大型赛事无疑是一条捷径。北京具备筹办大赛的丰富经验,张家口拥有天然雪上资源,双方优势互补、彼此借力,可谓合作共赢。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北京和张家口联手办冬奥,符合中央政府的规划,也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意愿,一小时生活圈的建立将极大刺激河北的发展,凸显“大首都经济圈”便捷的交通网络。回首历史,上世纪60年代东京奥运会以一条“新干线”,直接促进了“一都七县”的繁荣,乃至覆盖到了横滨、川崎等15个城市;上世纪80年代的首尔(当年叫汉城),奥运会大大拉升了汉江南岸地区经济,让韩国确立“亚洲四小龙”新兴工业国形象,而今天的京张冬奥会,显然同样更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举办冬奥会的意义显然是深远的。对此,有评论员在专栏中指出,举办冬奥会不是忽悠,不是博弈,官方与民间本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民意原本最大的顾虑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为了举办索契冬奥会,普京政府花费了创纪录的510亿美元,和北京奥运官方宣布的投入相当。510亿美元,3000亿人民币,这样的巨额成本固然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同样必须看到的是,这一数字包括了政府为奥运进行的基础建设的费用,而这一费用在总投入中占据了最重的比例。
以索契冬奥会为例,主办方称被直接用于奥运赛事的是60亿美元,其他资金都用在了势必进行、并且将长期使用的基础建设和开发上。普京早就想把索契打造成黑海明珠,希望借助冬奥会带动起索契及周边整个高加索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相关的交通和服务水平,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招揽全球游客的同时,将日渐庞大的俄罗斯中产阶级群体的旅游支出留在国内。无论奥运还是世界杯,都是很大的一盘棋。其产出价值不能仅以转播权、门票和旅游收入衡量,它所起到的城市形象展示、相关产业推动和创造新的产业链、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扩大就业的功能,无一不是附加值极高却又很难被准确估算的收益。
举办京张冬奥会的目的,很大一部分也遵循了索契的思路。张家口已经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无论是降雪量、降雪厚度、气温还是风速,都很适合开展高端竞技滑雪;它也已经有了可观的场地条件,崇礼和赤城等地的滑雪旅游产业的硬件也已经较为完善,并且十年来已经有过多次举办国际滑雪赛事的经验。它们现在最缺的,正是一个重大赛事宣传和提升品牌的平台。有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该省带来了至少5000万加元的税收,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2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催生了800个新企业。2014年索契冬奥会也同样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由于筹办冬奥会,索契所在的南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高达7%,为当地创造了56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初步估算,2015-2022年,京张联合申办和举办冬奥会,将为张家口带来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奥委会是在2013年11月3日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为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按照方案,北京市携手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届时北京将对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进行改造后承办冰上项目的比赛,北京延庆将举办高山速降的滑雪比赛,而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将承办其他雪上项目的比赛。倘若没有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冬奥,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崇礼,或许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十几年前,这个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小县城,依靠滑雪产业起家,却苦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借助申办冬奥、承办冬奥的东风,作为规划中的部分雪上项目比赛地,大批游客与投资者纷至沓来,崇礼收获了眼前的利好,更憧憬着未来的梦想。崇礼的变化,折射出申冬奥蕴含的难得机遇。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申办城市应更多思考,举办奥运会对自身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对于北京,重新激活“奥运遗产”,完善升级基础设施,筹办冬奥会无疑是上佳之选;对于张家口,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扩大冰雪产业就业机会,搭车冬奥会无疑是千载良机。
此外,通过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区域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深度融合对接,将充分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京津冀一体化除了生产要素的一体化外,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也会在此次申奥成功中,磨合机制,锻炼服务型队伍,并进行公共服务效率、安保等方面的压力测试,这会对京津冀可持续的发挥首都大经济圈的增长极作用夯实基础。同时,申奥成功还将进一步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使得布局更加合理。正如2008年夏季奥运会,北京范围的污染和三高企业向外搬迁,才缓解了大城市病的压力。本次申冬奥成功将会进一步加快京津冀产业合理布局步伐,促进当地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发展,更凸显北京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同时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的曹妃甸等区域的环渤海交通战略优势也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之前的存量基础设施优势与投资将得以发挥作用。目前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使得以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风险大大提高,股票和债券市场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目前资本市场的震荡调整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情况下,奥运经济将会作为国家推动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方式拉动投资与消费。这也为京津冀大经济圈的加速发展带来机遇。
可见,张家口和北京的利益契合点就在这里。张家口急需产业转型,直到三年前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各种矿业和矿产还在以10%-30%的恐怖速度增长,据说一些地方连长出的苹果都是黑的。大气污染不但严重威胁到张家口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危及北京——前者处于蒙古高原边缘的多风地带,风向一个不对,南边200公里的北京就要吃张家口的“尾气”。传统重工业转型,向来是个系统性、国际性的难题,利用自身的气候资源、利用申办冬奥之机遇强化冰雪产业链,无疑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而在北京这边,除了帮助周边城市产业转型、“曲线救肺”的目的之外,对大量北京“奥运遗产”的激活和再利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举办成本,也可以为后续的场馆使用方式提供一条借鉴思路。
随着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京张承办冬奥的内涵,更延展至生态、交通、产业、民生等诸多领域。京张高铁的开工建设、大气质量的联动治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搭建……这些稳步推进的举措,将辐射和惠及整个大经济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依托赛事平台凝聚的各方力量,将不间断地释放承办红利。在已经过去的2014-2015年的冬天,到崇礼滑雪的游客大幅增长。以承办冬奥为契机,“3亿人上冰雪”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也在蓬勃生长。两座城市的共鸣,一个区域的福祉,亿万人民的向往,这就是京张申冬奥之于前进中的中国意义之所在。
架起一座桥,体育产业走向世界
为什么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能吸引众多国家的参与申办,除了能提升国家影响力,改变城市面貌外,在其他经济上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期间的门票、旅游和电视转播收入,更能刺激国内体育产业的升级。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冰雪运动产业本来就不如一般的运动产业发达,申办冬奥会成功,无疑会刺激这一产业的加快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强调经济转型,从之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的、绿色的产业形态,体育产业无疑是相当符合这一原则的。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无疑会促进国内的产业转移与升级,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来拉动内需,以体育产业为本体来进行发展,尤其是促进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体育服务业来带动体育消费,以更加绿色的方式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体育服务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体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真正形成长效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的生态环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曾一直把体育当作社会一项福利事业来建设,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即:体育的产业化、商业化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直到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得以重新认识,“体育产业”一词也就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产业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应运而生。
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当前体育界颇为重视的46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经过十几年或数十年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将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产业基础更加坚实。
2025年,5万亿!这将是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后的第三个年头达到的数字。长期以来,我国冬奥会项目和夏季奥运会项目发展极不平衡,冰雪运动普及率极低,冰雪产业存在严重瘸腿,相比于已经火爆以久的足球、篮球市场,冰雪产业正是未来可以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潜力领域。尤其是在目前中国获得了冬奥会的承办权后,将会大大刺激我国冰雪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相关装备生产、相关娱乐消费、旅游经济、品牌赛事等诸多领域的多点开花。
在欧美体育迷看来,冬奥会要比夏奥会“格调”高,因为冰雪项目场地、器材、装备造价不菲,只有发达国家才能普遍玩得起。北欧、西欧、北美、日韩,冬奥项目具备远高于夏奥项目的垄断性。事实上,冰雪产业价值在全球体育产业里名列前茅,冰球、花滑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国际主流项目,而滑雪完全超出了竞技范畴,是一种休闲方式和旅游文化。
随着冬奥会成功举办,东北、新疆、京张等地区都很有希望打造出世界闻名的雪场,而室内进行的冰上项目在南方城市也不乏热衷者。随着地球变暖、生态污染,人类更渴望凛冽、刺激、冰爽、纯洁的冬季项目,预计冰雪项目将会成为与足球、篮球抗衡的我国三大支柱体育产业之一。
在业界专家看来,借助冬奥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产业要处理好融入与融合的关系。体育产业是体育融入经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融相伴的。所谓“融入”,就是将体育产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时空、中国承办冬奥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布局和谋划。要围绕新常态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消费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抓住国家战略的机遇,对体育产业进行总体定位和策划。推动体育更好服务民生、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所谓“融合”,就是发挥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的优势,推动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创意、养老、建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运用科技及互联网思维,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体育消费。
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冬奥会做好“放”和“引”的对接。当下,我们要积极“开放”体育资源,“吸引”社会投资。冰雪体育领域资源丰富,体育产业“金矿”待掘。我们强调“放”和“引”要对接。“放”包含开放、放开、下放和放宽之意,给的是充分的机遇和条件。“引”包含引导、鼓励和支持之意,强调政策支持和多元参与。要树立“开门办体育”的思路,破除观念、打破障碍,主动面向社会释放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形成社会共同兴办体育的发展格局。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场馆设施建设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职业体育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等各领域发展,推进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本全面对接。
除中央政府提出的202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之外,目前振兴体育产业早已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规划中。在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北京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的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将组建一批集团化、连锁化的大型体育服务企业,培育3至5家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上市体育企业,不断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冬季项目的开展此前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现在国内冰雪产业正在慢慢火起来,申奥既顺应了这一趋势又给产业提供了很多机会。”盛开国际体育公司市场部副总裁龚华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发展冰雪产业十分有利于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滑雪旅游每收入1美元即可拉动社会收入78美元。根据相关数据,目前全球冰雪旅游每年收入约700多亿美元,相关的冰雪产业每年收入高达3500多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民健身的进一步普及发展,我国冰雪体育发展势头良好。自2000年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滑雪场从50家发展到了500多家,滑雪者从30万人次发展到1500多万人次。几年来,到张家口崇礼滑雪的人数以每年30%以上速度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未来仅北京和河北市场,就会涌现1700万滑雪爱好者,这将直接为雪场带来280亿元的营业收入。
可见,奥运会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中国体育产业与世界接轨架起一座稳健的桥梁——与经济放缓的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与财政储备吃紧的一些国家也不一样,正处在中高速经济增长期的中国,正需要顶级国际盛会的刺激和拉动,促进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相关体育产业全方位的转型与升级。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