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不死“大画”不止
阅读提示:演绎、解构经典远比创新英雄来得容易和厚颜无耻。然而创造和新意不是靠口号和投机取巧,而是用心,用力,再加上灵感和一点点的机遇。
撰稿|马纶鹏
神奇7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掀起大圣狂,热烧到8月。奔10亿成“国家大事”。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在京为《大圣归来》举办研讨会。
豆瓣评分8.4,人气超高。评价人数超20万。热情影迷更是留下11万短评,4000多影评,多褒奖之词。更因戛纳电影节受追捧,欧洲版权超千万人民币,成为有史以来海外版权销售最好的中国动画电影。
所以《大圣归来》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一般,变身为现象级电影:产生的影响远超出影院,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家借此讨论中国动画的未来,国产电影的希望,技术的突破,中国气派的发扬。然而这样的丰收却是一场意外。据主创、导演田晓鹏,出品人路伟和刘志江等人回忆,影片在拍摄期间一度资金匮乏,各种困难接踵而至。电影的创作周期超过8年,并不完全是“十年磨一剑”的精益求精能掩盖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大圣归来》在不被看好、排片率偏低的情况下,实现了票房逆袭,口碑爆表,行业表率?其成功模式能否被借鉴乃至复制,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文化市场固然无法预期,但也有规律,偶然的背后也有必然:该片档期完美,外片让路,属于暑期保护下的国产“黑马”;故事平稳合理,不媚不恶,以内容和真情赢得观众;精良的3D技术让人赏心悦目,可谓国产电影的技术脊梁;同期的《栀子花开》和《小时代4》等青春片渐显疲乏,市场希望在矫情和作态中寻找诚挚之作,小鲜肉失宠,大毛猴得意;还有就是观众的怀旧和猎奇心理,《西游记》中美猴王桀骜不驯的个性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被迫害情节”让人难忘,而猎奇就是为了看看新的大圣何奇之有;影迷的“羊群效应”/从众心理也是原因之一,电影预发行阶段采取的众筹方式不仅积累了必要资金(达到780万,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最多众筹资金的一部国产动画),还培养了忠实粉丝,是他们在网络和线下不余遗力的宣传才成就了《大圣》的辉煌。众多因素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圣归来》成功了。
然而在我看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给中国动画乃至电影最大的启示和警醒在于如何塑造英雄,演绎经典,深藏底蕴,巧含新意。最关键的就是英雄的母题。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和好莱坞英雄泛滥的新世纪,这个探讨来得更有意义。
英雄需要流传
年中我们看到美国漫威动画的《复仇者联盟2》里的主角们在银幕上暴虐,观众的英雄情结又一次被好莱坞大片激发。而《大圣归来》的英文译名是Monkey King: Hero is Back。译者怕是熟稔西方文化,将大圣转为英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在美欧接受程度比较高的一部长篇,比其他三部名著更普及。我的美国同事Michael High在纽约州立和市立大学教授世界文学的时候,亚洲文本之一就是The Journey to the West的缩写本,书名就是Monkey King——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在英文文学中就是一个顶天立地、功夫盖世的英雄。每次我们谈到他,Michael就会咿咿呀呀地比划一番,在我眼里那时的他更像是爱尖叫的李小龙,而非孙大圣。然而融汇二者的表面上是中国功夫,骨子里却透着一股侠义之气,平妖之心。
这就难怪这个中国文学中的睥睨猴儿能在海外电影市场英雄一场,歌尽慷慨。可惜英雄再傲世独立,也必须成为众人口传的经典。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不断被演绎和发挥。关于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网友们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究竟“抄袭”了多少其他影片,或者到底“有多少其他动画片跟电影的影子?”比如片末那个大boss反派到底是像《山海经》中的“混沌”,还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那个“无脸”?其实根本问题不是“抄袭”了太多,而是借鉴经典,化为自创的还远远不够。
英雄很难像我们的大圣一样从石头缝里面砰地蹦出来,必须依托经典形象,变化出新意,才能被呼唤英雄的大众所热拥。《大圣归来》在开场致敬60年代《大闹天宫》,所以影迷才会欢呼雀跃,心底一热,眼睛一亮,是为怀念,是为感激。《大圣归来》酣畅淋漓的3D武打和追逐场景让影迷大呼过瘾。抛开效果和笑料不说,最值得玩味的是大圣、八戒和江流儿等投宿客栈那段打斗场景的塑造和气氛的烘托。大致重现了胡金铨在《龙门客栈》,《大醉侠》中客栈背景下剑拔弩张、但双方又不挑明的一种含蓄的张力。客栈在胡导的眼中,是江湖的缩影,是三教九流展示功夫和机智的不二之选,也是中国世俗传统文化——酒、食、住、行、艺——的最佳表现场所。《大圣归来》不取《西游记》原著中常出现的庙宇、山野或是宫殿来入题,反而选了更有传奇性和张力的客栈,创造性地加入了八戒的插科打诨,以及江流儿的萌性大发,也算对武侠经典的化用和出新。
问题是,这样的化用在《大圣归来》如神来之笔,难以为继。剩下的大多是形似,为了效果和搞笑而做。开场不久江流儿抱着小孩被几个山妖追赶,在丛林中辗转腾挪,笑料迭出,像极了好莱坞的《恐龙》(Dinosaur, 2000)、《里约大冒险》(Rio, 2011)和《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中的桥段。之后追击被解封的孙悟空的石怪,动作、神情,乃至言语表达都和大片中的变形金刚神似。片尾大圣复活,怒扁怪兽,动作设计上酷似周星驰的《功夫》,人物神态上却像日本动画的圣斗士或奥特曼。
英雄需要创新
中国动画乃至电影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沉溺于经典,鲜有面向未来、融合当下的创新。在这点上,好莱坞电影完全相反,每片求变,要有high concept,提纲挈领的一个高新概念才能打动投资人和观影者。所以暖心又虐心的大白的形象,其实是依托于一个科技,医疗幻梦,然后把日本文化融入其中。最平淡无奇的公主和王子的童话也要加上冰雪神技,呼应美国的超人崇拜。即使是偷巧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里面也有美国人的幽默(比如《功夫熊猫》中鸭爸爸和熊猫儿子,对肥胖文化的善意嘲讽)和文化创新(《花木兰》中女性独立,自强又不失美丽的女性主义精神)。
两相比较,悲哀的是《大圣归来》中几乎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新东西”或“新概念”——即使是像张艺谋执著于颜色铺张和乱伦的家庭关系也没有。也没有贾樟柯近乎神经质的关注故乡和记录时代,没有徐峥对言语的调侃和生活的戏谑,甚至连青春残酷片的反复自恋和故作清新的轻轻挽起长发那样的感觉都没有。合上双眼,电影几乎没留给我们什么领悟。至于官方宣传和背书的“中国气派”和“文化传承”,完全正确,因为《大圣归来》本来就是演绎经典,却缺少创意。
英雄不是应该引领世风,成一时风流人物吗?从这点来看,《大圣归来》之前的那些大圣故事,很多都有可圈可点的“新东西”。《大闹天宫》突出的是孙大圣“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热情,遥遥呼应当时赶英超美,独立于世的傲骨和叛逆;80年代的电视剧《西游记》平和很多,孙悟空也肩担更多委屈,背负更多责任,变成复兴的中坚力量;周星驰《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中的大圣则把搞怪和悲情奇妙嫁接,成就香港的个人主义,娱乐至上和感情宣泄;甚至近百年前电影怪才但杜宇执导的《盘丝洞》(拷贝近年刚被在瑞典发现和恢复)也绝对是对经典的颠覆和重造,片中光怪陆离的场景,大胆情色的表现主义,以及情义冲突,更会让现在的导演汗颜。
大圣需要的不是英雄的外衣,而是英雄的精神和锐意。在去魅的时代,不需要也不可能靠一位传统的大圣来拯救和重塑中国动漫和国产电影。所以大圣不死,那些大而空的英雄片就会不止,中国电影就会躺在英雄簿上停滞不前。
动漫产业如果幻想大圣归,齐天惠,天庭毕,四海一,无疑会成为笑柄。就像期待一只“喜羊羊”会年年喜庆,洋洋得意一样,最终会涸泽而渔,审美疲劳。演绎、解构经典远比创新英雄来得容易和厚颜无耻。然而创造和新意不是靠口号和投机取巧,而是用心,用力,再加上灵感和一点点的机遇。当然,首先是选一个超乎大圣的新主题。
链接: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重现了这段历史,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拍的“献礼片”。
《大圣归来》
国产动画继《魁拔》之后又一部高口碑之作,讲的是大闹天宫后四百年多年,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传说。在山妖横行的长安城,江流儿救了一个小女孩,惹得山妖追杀,一路逃跑进了五行山,盲打误撞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