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永远的美猴王
阅读提示:猴在中国的文化里一直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时至今日,美猴王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哪怕没有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也在各地卫视的新春节目,乃至海外隆重登场,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
记者|王悦阳
丙申猴年新春,六小龄童工作室工作人员曝光了一张六小龄童章金莱参加北京台春晚时候场的照片,配文道:“图为56岁的六小龄童老师候场时,因翎子太高为防穿帮,匍匐于台侧良久。敬业之深,观者无不动容。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啸。……晚会也好,作品也罢,你需要有凌云志,也要有脚下根。当你壮志未酬之时,记得看看眼前的孙大圣。”两天后,六小龄童本人也转发了这张照片,并表示:“这是演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意识。”
一时间,该新闻就有将近8万条留言,网友们纷纷表示:“我都想哭了,为六小龄童点10000个赞,特意把这张照片存手机里激励自己”,“用体、艺、德,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话完全诠释到极致!向自己小时候内心那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致敬!”
春晚之憾
而与此同时,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并没有出现这位“猴王”的身影,这或多或少让喜爱六小龄童,喜爱电视剧《西游记》的观众有些失望。就在不久前,一阵又一阵的呼声此起彼伏,仿佛六小龄童“被”上春晚已成定局。但事实上,六小龄童春晚节目被毙属假新闻。六小龄童在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时已经辟谣,其实他从未接受央视春晚的正式邀请。这个假新闻的目的很直接,是引导人们的思维把猴年和孙悟空、《西游记》联系起来。
其实,猴在中国的文化里一直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在《西游记》写成之前,尽管早在敦煌壁画上就有过猴子保护玄奘取经的画面,但中国人对猴年的认知还并没有联系到孙悟空的形象。然而直至今日,美猴王的确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哪怕没有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也在各地卫视的新春节目,乃至海外隆重登场,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
猴年新春前夕,六小龄童踏上了远赴大洋彼岸的旅程,来到了美国纽约,助力帝国大厦亮灯启动仪式。这座地标建筑顶灯从当地时间2月6日晚间亮起“中国红”,迎接猴年春节的到来。身披锁子黄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一句“俺老孙来也”,引得全场掌声雷动,美国纽约的观众有幸在舞台上目睹了六小龄童版齐天大圣的风采。“能够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再次以孙悟空的形象出现,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既是向海内外的华侨华人拜年,也是向外国朋友传播中国的西游文化。”六小龄童不无自豪地说道。
30年前,因成功饰演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角,六小龄童这个名字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尽管后来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各式版本的孙悟空,但在很多观众心中,孙悟空就是六小龄童。以至于他自己也感慨:“我一直说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幸福的演员,连美国好莱坞的演员都不敢拍着胸脯说这样的话。”据统计,自开播以来,《西游记》重播3000多次,是全世界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也成了难以逾越的一代经典。而鲜有人知的是,六小龄童除了擅长扮演猴,也对推广的“猴文化”不遗余力,并一直在为中国的猴文化能够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积极奔走。不夸张地说,六小龄童担得起中国猴文化第一人的称谓,而他开创的影视与猴戏表演艺术的结合也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价值观。
“猴戏艺术不仅仅属于我们章氏家族,更属于中国,属于全世界。”在六小龄童看来,他的前半生是在传承中国的猴戏艺术,后半生则希望更多地传播中国的猴文化。带着这样的心愿,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西游记主题公园的建设。在他的心目中,中国孩子应该有一个像美国迪士尼乐园那样的主题公园,而他更大的心愿是将西游记主题公园建到纽约、巴黎和伦敦去,让各个国家的人都来体验博大精深的西游文化。
猴王世家
六小龄童始终将他的成功归功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他本名章金莱,来自浙江绍兴的一个戏曲世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因表演猴戏名噪一时,可谓“一家猴戏千家乐,四代猴王百年传”。2015年底,一段以微电影形式拍摄的饮料品牌广告在微博和朋友圈上引起了热议,这段短短6分多钟的微电影里,六小龄童亲自讲述了他们章家四代人坚持用猴戏把快乐带给千家万户的故事。
猴王世家四代人一百年的历史,起点是绍兴,真正的弘扬发迹则是从上海开始。六小龄童的曾祖父章廷椿是绍兴上虞的一个普通农民,自幼喜欢猴戏,被称作“活猴章”。他的爷爷章益生则被叫做“赛活猴”,是他最早把绍兴戏的一些班社带到上海,在当时的“老闸大戏院”演出,曾经名极一时。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的代表作则有《孙悟空大破平顶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孙悟空大闹乾坤》等,其中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最为著名,在1960年被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轰动一时,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毛泽东主席在看了六龄童的表演后,还特意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自此六龄童被誉为南猴王。
六小龄童还有一个哥哥叫小六龄童,比他大10岁。当年,小六龄童曾是猴王的最佳传人。浙江绍剧团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演出绍剧《孙悟空打闹天宫》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全体演员的合影,看见了小猴子,总理问六龄童:“这是谁?”六龄童说:“这是我的儿子。”总理听闻后,笑着抱起了这只“小美猴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那时,小六龄童只有8岁。没想到的是,后来小六龄童被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生命,时年17岁。六小龄童还清楚地记得哥哥临终前和他说的一番话:“有一天,我的二哥跟我讲,说他就要死了。我说什么叫死?因为我那时很小,只有六七岁,我就问他,那我怎么能够看到你?你死了我还能看到你吗?他说,只有当你演成美猴王的时候,你才能看见我……哥哥用这样的一种语言激励我,从他手中接过这根金箍棒继续走完他西天路上没有走完的路。”后来,六小龄童专门拍了一部以二哥为原型的电视剧《猴娃》,获得了“飞天奖”以及“金鹰奖”最佳儿童连续剧奖。
“白发人送黑发人让父亲很难受,但作为南猴王,父亲当然希望猴戏可以传承。那时我还小,但有时抬头接触到父亲的目光,我似乎知道他想说什么。果然有一天,父亲让我帮忙推车。中途,他找偏僻处一招一式教我,锯板厂的细木条成了金箍棒。”六小龄童回忆起当年,每天都是凌晨5点学艺,直到太阳升起再去上学,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很多年——孙悟空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拍好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的人选成了关键之关键。为寻找最合适的演员,导演杨洁想到了六龄童,也想到了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六龄童。“当时由于二哥去世了,父亲后来就向导演推荐了我。”那时章金莱是浙江昆剧团的武生演员。杨洁对六龄童的推荐非常信赖。1982年2月2日,章金莱赴京“赶考”。第二天上午,招待所的会议室成了考场。洪民生副台长与主创人员都在座。“当天晚上,央视就播发了由我出演孙悟空的消息,从此,六小龄童正式成为我的艺名”。当定下他演孙悟空后,1982年4月4日的一个晚上,父亲六龄童对他作了最后的嘱咐:“你一定要演好孙悟空,这不仅是关系你个人的事,也是关系到我们整个猴王世家,更是关乎整个剧组。”最后还与儿子约法三章:“不要想家,团结同事,不谈恋爱”。六小龄童默默地点了点头,因为深知父亲这番话的分量。
猴戏文化
如何能演好“孙悟空”这个角色,六小龄童认为有戏曲功底很重要,他说:“真正要演好孙悟空,就要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猴戏的表演。只有中国戏曲艺术院校才有一个专业门类,属于武生,里面有关于孙悟空的表演,因为很多孙悟空的动作相对于英雄人物是缩小的,要把武术基础打好才能表现好。”六小龄童认为如果没有接受传统戏曲训练也可以演孙悟空,“但是有很多技术技巧不具备的话,观众会感觉不像孙悟空,会感觉山寨、雷人。”六小龄童的看法是,其实没有哪个孙悟空是正宗的,自己虽然出身于猴戏世家,但猴戏不姓章, 它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六小龄童说:“‘美猴王’的形象一定是百花齐放的,这样才有意义。”
其实,所谓的“猴戏”,不是街头耍猴,而是戏曲舞台上的“孙悟空戏”。翻阅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早在宋元时代,孙悟空首先出现在民间艺人的话本之中,当时,这只猴子的形象还停留在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之中。而到了元杂剧时代,就有《西游记》杂剧的出现,此时孙悟空已作为一个戏曲角色,登上了舞榭歌台,只是岁月更迭,如今已无法得知元代的猴戏是如何表演的了。但自清代以来至今,有迹可循,有艺可考的猴戏传承、发展过程,就有一百多年历史,其中,以京剧、昆曲、绍剧为多,京剧的代表作有《石猴出世》《金钱豹》《闹地府》《闹龙宫》等,昆曲则有《安天会》《借扇》等,绍剧最有名的则是《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舞台上穿着猴衣,披虎皮甲裤,勾彩色猴脸谱的武生长靠、短打,模仿猴子腾挪跳跃,一蹲一亮式,一跳一挠腮,配合节奏鲜明的点点铜锣、声声响鼓,将一根如意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风,好不精彩!
不仅在剧种上有所不同,在艺术形式与特点上,猴戏还有南北之分,各有特色。六小龄童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用中国国画来比拟的话,南派猴戏就像工笔画,要求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很猴化,演员要像真猴子一样,把猴子的动作、表情和高兴、生气的情感表演出来;而北派猴戏则像写意画,它不要求演员一举一动一走一站完全猴化,而是在猴气之外突出人气、打出威严,把猴的动物性与人的传奇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要想快速辨别南北两派,六小龄童还支了个招:“北派猴王不戴毛头套的,南派猴王是要戴毛头套的。”
说到底,南派猴戏是人学猴,而北派则是猴模仿人。从各自的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因为侧重点的不同,因而猴戏呈现出的风貌也千姿百态,令人喜爱。细数历史,南北两派都有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人称“杨猴子”的杨月楼,是猴戏的“开山鼻祖”,他的儿子杨小楼,是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北派猴戏,从化装、脸谱到服饰、表演,都体现出大气魄。杨小楼以演《安天会》和《水帘洞》著名,《菊坛旧闻录》载:“杨小楼的《安天会》是出昆曲,头场穿蟒,身段灵活中有王者相。偷桃盗丹换了短打,动作敏捷,唱的牌子曲,嗓音清亮字字入耳,与身段处处配合,在唱、念、动作之外还有表情。后边扎靠与天兵天将对阵,卸靠后和哪吒的‘棍对枪’开打外,对诸仙那种学女人、学老头和巨灵神的开玩笑,都带出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活泼而不过火,轻松而不俚俗。”他身材高大魁梧,但他演出的猴戏却轻巧灵活,据梅兰芳转述盖叫天的话:“杨小楼演《水帘洞》闹海那一场,在曲子里的跟头翻得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轻,简直像猫似的,我是真服了。”继杨小楼后,以演猴戏称绝的是李万春、李少春。李少春演的孙悟空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可称一绝。一次他在人民大会堂演一出《大闹天宫》,身轻似燕,转身剁泥,光彩亮相,举手投足间,皆是一片叫好与掌声。
而南派“小活猴”郑法祥则是“赛活猴”郑长泰之子,他11岁就开始在猴戏中扮演小猴,专工猴戏,求师于杨小楼、郝振基,加上自己的琢磨、试演,逐渐形成南派猴戏风格。他塑造的孙悟空粗犷豪放,机警敏捷,耍的“猴棍”呈古铜色,比一般所见的既长且粗,形似擀面杖,高过头顶,所谓“齐眉为棍,过头为棒”,猴棍分量很沉,在表演中既美观又威风,不禁让人叫一声:好一根如意金箍棒!他曾说过:“孙悟空是上闹天宫,下闹地府,一跺脚地动山摇的齐天大圣,非一般的小猢狲,不能把他演‘小’了。”所以在表演中,他注重美猴王独特的气度,动作大而简练。他还是第一个把猴戏带出国门的人,1926年他赴日本东京的歌舞伎馆公演《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戏,反响非常热烈。
除了京剧以外,其他剧种中也有不少以演猴戏著称者。如昆曲界中演猴戏出名的前辈名家郝振基、侯永奎,绍剧中演猴戏出名的六龄童父子,以及“海派京剧”的代表王桂卿、小王桂卿父子等。
除了表演,猴戏脸谱也大有讲究,它根据演员脸型与表演样式进行勾画,在表现猴的形象特征之外,还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说,北昆的勾法,脸型勾作宽腴的枣核形,眼轮内斗,谱式像“红猩猩”,昆曲名演员郝振基演《安天会》就是用的这个谱式。而杨氏父子扮猴脸谱白色中的红色图案为古钟形,俗称“一口钟”,京剧演员杨小楼使用的脸谱身后无人再用,可能是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脸型所画,后人照搬反为不美。
后来,京剧演员李万春改“一口钟”脸谱为“倒栽桃”,额间的旋毛纹简化成了“S”形,左右再各加两笔纹路,红色部分与旁边的白色,用干笔皴擦,形成渐变的效果。在表演时注意通过“小过节”、小动作显示出猴的特性。而李少春则使用“反葫芦”脸谱,即红色部分在眼圈以下部分变窄以后,复又变宽,使得整个红色部分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此谱成为目前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猴脸谱式,用者甚多。
京剧演员郑法祥的猴脸谱据说是1927年南下广州在大佛寺看到《悟空斗战胜佛》的线刻图时得来的灵感。虽也有人归之为“倒栽桃”,但与北派的大异其趣,红色部分略呈倒梯形,大嘴岔,鼻头为蝶形,下接“蜻蜓尾”。纹路不多,但每一处都有个名堂,如额头的“寿纹”,眼角处的“鱼尾纹”,两颊的“虎皮纹”等……无论是何种造型,无一不是为了求真实,求传神,求气韵。因此,猴戏脸谱与独特的猴戏技艺一起,成为了中国戏曲殿堂中极为富有特色的典型艺术之一。
路在何方
六小龄童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在传承猴戏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为了演好孙悟空,他专门养过猴子观摩思考,向猴子请教。“在我们家,猴子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朋友,你必须跟它朝夕相处,才能捕捉到它的各种状态。”他在拍摄《西游记》时跟着剧组上山,一只野猴子盯着六小龄童扮的孙悟空看了半天,然后朝他敬了个礼,六小龄童也笑着向猴子回了个礼。真猴子给“假”猴王敬礼,足见六小龄童塑造的猴王多么逼真传神,而这个有趣的画面也正巧被镜头捕捉了下来,成为了经典。
“当然孙悟空不单纯是一个普通的猴,而是人格化的孙悟空。”六小龄童说,演绎这一神、人、猴合一的形象,无论是“人学猴”还是“猴学人”,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艺术家对经典、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1986版的《西游记》收视率在当年达到99.8%,这是如今任何一部电视作品都不敢想象的。六小龄童说,自己是中国最幸福的演员。尽管这部剧在当年来看并不能说完美无缺,尤其是高科技应用方面,但直到如今,这部《西游记》仍然是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而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也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形象。谈到1986版《西游记》的经典之处,六小龄童认为是年代的原因,他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当时用6年时间拍25集电视剧,后来又补拍了 16集,“我们当时主题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并且在戏曲传统的基础上生活化、电影化、电视化,美猴王的手眼身法步,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都要用特殊的情感去表达,孙悟空的神奇性和人的社会性缺一不可。”
在很多采访场合,六小龄童都表态,经典不能乱改,《西游记》改编也要有底线,即使是神话,但“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瞎编,神话也不是让你说胡话”。谈到现在中国电影票房的高涨,六小龄童认为这是好事,但他也建议大家冷静思考,“票房高的电影,有几部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当时拍《西游记》技术有限,但大家认可了造型、表演和风格。我认为现在的西游记类动画片没有一部超越上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所以有些艺术不是一定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好,艺术有时很难超越。”
事实上,自《西游记》以来,六小龄童饰演的角色并不只是“孙悟空”,他还演过周恩来、吴承恩、胡适和鲁迅,甚至在金庸作品《连城诀》中还演过大反派。但在“孙悟空”光环的笼罩下,其他角色都成了浮云。六小龄童笑言:“孙悟空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演一个医生观众都感觉是猴子变的,虽然我能演好别的角色,但我更知道我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也知道世界上没有全能的演员。”他认为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在这方面他很推崇玄奘和吴承恩,“玄奘大师一生就做了一件取经大事,吴承恩先生的书法、诗词、绘画都非常了得,但传世的只有一部《西游记》。所以人的一生能把一件事做成做精,就很了不起。”
这些年,六小龄童一直在各地做西游记文化宣传,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域、国家,好像重走当年的取经之路一样。他到过印度,发现当地人对自己很友善,对《西游记》的人物有着感情,东南亚好多国家对孙悟空的热爱更是根深蒂固,“我们总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西游记》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可是我们自己却带头去恶搞它、毁掉它,外国人该怎么看我们?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立场说要保护中国文化了。”如今,“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已在吴承恩的家乡淮安落成,六小龄童出任吴承恩纪念馆荣誉馆长,还担任中国《西游记》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中美文化合作的一部分,六小龄童正与美国派拉蒙影业合作,要把《西游记》拍成一部3D电影《敢问路在何方》,他将在里面再次出演美猴王,其他角色也基本用当年原版人马。对此,六小龄童引用美方制片人的话说:“孙悟空是世界的超级英雄,加上中国的文化和《西游记》的题材,拍出来不会比美国的超人逊色。”
2014年10月的北京文艺座谈会,六小龄童是72位代表之一。对于西游题材的文艺创作,他有许多话要讲。“艺术上我们当然希望是百花齐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变,西游文化的精髓和它的魂不能变。”他认为,孙悟空代表中国文化拼搏进取、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应该在结合名著的基础上去做一些合理的诠释和改编,而不是没有底线的误导。当习近平总书记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正在筹拍电影《西游记》。习总书记说,《西游记》的故事可以拍很多部,要通过这种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去。总书记的这番话,更加坚定了他宣传西游文化的信念和理想。他说:这是“猴王世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