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特稿 > 正文

一个谜一样的国度

日期:2017-08-1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辉煌伟大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地位面前,无论是印度的领导人,还是广大的印度百姓,又有着天生的自信,认为印度必将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
记者|何映宇
 
       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以绵延不绝至今而著称于世。“印度”一词原为梵文“河流”(Sindhu),后专指印度河,在波斯语中读做Hindu,因h弱化读成了Indu,希腊人从波斯人那里借用该词称印度河为Indol,河流所至之地称为印度。当地则自称为“婆罗多王统治的区域”。
  中国文献上对印度的称谓很多,早期有称“天竺”“身毒”“贤豆”,至唐代,玄奘始定名为印度。
  印度,一个谜一样的名字,一个谜一样的国度。
 
诸神的国度
  
  印度是一个神的国度,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而且印度人的人名又特别长。我们可以算一下,如果两秒钟念一个神名,不吃不喝不睡觉,这样念下去需要整整二十年之久;倘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就需要60年,看来仅仅只要依靠于把人名念上一遍,就可以创造一项全新的基尼斯世界纪录!
  其中最重要的,是毗湿奴、湿婆和因陀罗。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赞颂天神因陀罗,这位天神既是黑暗的敌人,又是旱灾的克星,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杀死巨龙,劈山引水,前者对应着雨季,后者则不言而喻,是旱季的象征。
  在印度,到处都是神像,当你站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些石头的城堡、奢靡的宫殿和巴洛克般繁复的神像雕刻。没有人知道它们花费了多少的人力和时光,现在,它们只是静静地矗立在历史的尽头,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它们身体上斑驳的痕迹。
  印度马杜赖城的米娜克西神庙完成于1623年,据说是为了纪念爱上湿婆神的一位公主而建造的。远远望去,神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灰泥雕像,叹为观止。南门塔最高,共九阶,每一阶上都是鲜丽俗艳的人物,留着德国人似的大胡子的男性和风情万种的女性分外妖娆,他们千百年来就居住在这石阶上,摆出各种姿势,每一个雕塑都不同,每一个雕塑都似乎是一种鲜活的存在。它的巨大门塔让人目眩神迷,殿内千柱殿的石刻列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不同的动物,比如孔雀、马和大象,精细繁缛到了极至。就像印度的神话和文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出无限多的可能性一样。
  类似米娜克西神庙的建筑在印度有二三十座,著名的康达立耶·玛哈迪瓦神庙同样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是以一种事无巨细的态度,建筑师和工匠设计了一座天国之楼。在建筑的表面上,到处纠缠着难以计数的繁缛的高浮雕人体,女性和密荼那(爱侣)雕像以露骨的性描写著称,那层层叠叠向上的动势,每一个塔顶都显得丰满、敦实,恰似后浪推向前浪,把力量集中在塔顶,仿佛一座火山就要爆发。
  太美了。在这些建筑中,印度人对装饰的狂热已经显露无遗。据说,多数的建筑雕刻师原来都是在象牙上做雕刻的,有的可能还做过微雕,他们的空间观念显然和现代建筑师大相径庭。他们的宇宙被缩小了,他们极力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制造无限的生命,最终把它视作一根象牙。这些建筑本身的形制并不怎么复杂,然而一旦有了奇思妙想的雕刻,一切都为之改观。拉纳克浦尔的耆那教神庙同样展示用繁复的浮雕制造着神秘。这里有多少位神?有多少种不同的神态?没有多少人心知肚明。
  尼赫鲁将印度人的这种繁复的嗜好称之为“过分的幻想”,不知道尼赫鲁的评价是褒是贬。然而,正是这些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人写出了两万多卷的佛经,将神话人物演绎到无法穷尽的程度。
  这里生活着拥有无限智慧的人群,他们喜欢的事是祈祷、耍蛇和幻想,有谁能穷尽这里神秘的一切?
 
佛教:致敬恒河
  
  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神,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在印度的众多宗教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印度教,即婆罗门教。印度全国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
  印度教除了繁复的神祇,最著名的就算“种姓制度”了。在全国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终于在印度衰落了,那曾经是一个没有等级制度的世界。我们都知道,佛教的教义是为了度人,可是并不是很多人意识到,在佛教形成的过程中,恒河扮演的角色。
  旱季的恒河,它的流量较为平稳、流速比较缓慢。所以人们可以惬意地跳到这条圣河中去沐浴自己污秽的肉身。印度的圣礼习俗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死之后的水葬、极端主义者的“绝食自溺”,都是圣洁的河流惹的祸,所以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要想真正功德圆满,还必须经历一次渡河之劫,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
  恒河给一个旁观者的印象是,它是永恒的,不变的,但又是动的、有自净能力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乘佛教徒建立起“相依缘起”的因果法则(“相依”的意思是流动),它的基本观念是:一个整体必须被看作是某些构成元素的集合(缘起)才有意义,同时,事物总在经历瞬间的生成和毁灭,即一个构成元素的生成必然对应着另一个构成元素的灭亡,从生到死循环不已的生命之流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河流逻辑恰成对照。
  大乘佛教发展了这种永恒运动的学说,关于断灭和涅槃、关于一切生命的绝对之消灭,关于一类元素或力(诸行之聚)、关于元素短暂瞬间的链条(刹那相续)……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里,河流已经不只是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模仿对象。
  不过和印度教一样,佛教的世界,他们的神同样令人眼花缭乱。
  仿佛还活在唐僧和他的徒弟们西行取经的途中。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他颁布四圣谛和八圣道,将镶嵌着神话、天文学、信仰和魔法的宗教传布整个印度,然后深刻地改变着当地的建筑空间布局。曾几何时,当佛陀的身体化作晶莹闪亮珍珠一般的舍利,窣堵坡就风靡一时。现在看到的桑奇窣堵坡已经不是阿育王初建时的模样了,只是内部还保留着阿育王时代的核心部分。它建在一座100米高的小山山顶,19世纪初,贪婪的英国殖民者两次挖开此塔,在这里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奇珍异宝。
  这巨大的圆形坟墓里面珍藏着小小的舍利,后来有了一个汉语的建筑术语,叫作塔。不过和现在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塔不太一样,那是在一座4.3米高的圆形基台上覆钵形的建筑物,凸起在平原上,像大地的乳房,又像一个巨碗。东门最下一层横梁和立柱之间外侧的药叉女圆雕被公认是全印度最美的女性雕刻之一。她的全身构成三折曲线:由头至胸,上身倾斜向左,左手高托芒果树枝,右手远伸攀扶树干;腰部强烈向右扭转;臀部以下则垂直向下,左脚向后自然抬起,弯向大树,从而形成三折的曲线,充分体现出女性的妖娆性感。
  药叉也就是夜叉,夜叉到底是神还是鬼?至今尚无定论。就像龙的身上交织着天与地两种气质一样,夜叉也是神与鬼的混合物。夜叉既有能啖鬼的意思,同时又有捷疾鬼的意思。不管是能吃鬼,还是鬼吃人,从这个名字我们也不难想见,夜叉必定长相凶恶,关于夜叉的大小和声音,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像老鹰,有人说像蝴蝶;有人说他说话像老头儿,有的则认为像天空打雷。《法华玄赞》说夜叉就是罗刹,而罗刹就是恶鬼,看来夜叉身上的魔鬼气质要比他的神仙派头多得多。《摩奴法典》并不认为夜叉和罗刹是同一种妖怪。第十二卷《轮回 最后解脱》中,《摩奴法典》的作者认为跳舞者、鸟类、骗子、罗刹和吸血鬼是暗德的最高级,天界乐师、鸠耶迦、夜叉以及一切天界女妖是忧德的最高级,他们的轮回是不同的。暗德沦为畜生,而忧德的则仍成为人类。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夜叉和罗刹就开始混为一谈。
  在写作卷帙浩繁的庞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同时,印度建筑师已经学会了如何使一栋建筑物让人望而生畏。那是怎样的一种繁复?当你站在它的面前,抬头仰望着那些栩栩如生的天神,感受着印度巴洛克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你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感受。所以,在辉煌伟大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地位面前,无论是印度的领导人,还是广大的印度百姓,又有着天生的自信,认为印度必将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
  
链接:看到中国崛起,印度人心理十分不平衡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并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最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相继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又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同时印度的地缘战略位置极其特殊,它位于亚欧大陆外缘弧形地带的中心部位,是东南亚至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战略通道,向西通过苏伊士运河可进入地中海,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进入大西洋直达欧洲。向东经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可进入太平洋或直抵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具有控扼东亚、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和非洲、欧洲、大西洋地区之间国际航空及海运的战略优势。
  辉煌伟大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地位让印度人非常自豪,同时也孕育了一种成为世界中心的自信。但是印度在近代却沦为英国殖民地,200多年苦难的殖民历史,在印度国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也使印度人一雪前耻、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愿望表现得尤为迫切强烈。 
看到中国崛起,印度人心理感到十分不平衡,这是在中印矛盾之中,印度人最重要而广泛的心理背景。即使是作为亲华派(Sinophile)的Sanjay,也常因目前中印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感觉苦闷不安:
“上世纪40年代,新印度和新中国建国时,本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甚至,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恐怕印度还要高出中国半个头:那时印度国内有着更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在国际上则是不结盟运动乃至第三世界的领导者,朋友比中国多,反殖民主义的影响力也比中国大。即使是1962年战争上的惨败,也被我们看作成一次失误,中国虽然大获全胜,却也没有在占领区常驻。而如今则不然,几十年间,一切似乎都变了。”
  “曾经的印度经济实力与中国相当,现在GDP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了。虽然近几年印度增速超过中国,但主要是因为起点较低。现在两国的差距之大令赶超几乎没有可能。这令很多印度人想不通,也无法接受。在国际地位方面,中国既不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这些都让我们感觉低中国一等,心里不太好受。
  “所以,我们很想找到印度比中国强的地方。对我来说,感觉印度的优势之一就是,我们和邻邦的争议较少,关系比较好。你有没有发现,中国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越南都和中国有领土纠纷;但印度文化圈中的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则都是我们的友邦,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只有彻底伊斯兰化了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敌对。”
  在Sanjay看来,中巴经济走廊和洞朗修路令印度人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敌意。“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有些恐惧不安。如果洞朗公路真建成了,那假如有一天你们兵锋南下,可以随时切断西里古里这条大动脉。向东控制整个印度东北部,向西直接威胁恒河平原腹地,这将是印度人的噩梦。”(根据网络资料以及微信公众号“天竺范儿”内容整理)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