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特稿 > 正文

五个方面诠释陈云精神

日期:2018-10-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撰稿|范莎莎


  陈云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陈云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范,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陈云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五个方面集中诠释了陈云精神的丰富内涵。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陈云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遇到过很多危险,但他从来没有被吓倒,并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陈云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他经过迷茫徘徊和不断的选择,才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但是,陈云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信仰,便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从不曾动摇和改变。

  在革命道路中,陈云数次遭遇过考验。

  首先是生命的考验,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血腥迫害,陈云和工友说了一首打油诗:“铁窗风味,家常便饭,杀头枪毙,告老还乡”。1931年5月,陈云当选中央特科书记,在领导中央特科工作中,陈云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是他不怕牺牲,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其次是金钱的考验,陈云一生领导国家的财经工作,他最后留给子女的财富,只有不到2万元的稿费,再加他去世之前,每个月1336元的工资,按照国家规定家属可以领10个月抚恤金,共13360元,整个加起来也就3万多块钱。改革开放以后,面对物质利诱,面对部分人士的怀疑,陈云一直坚持他的信念,并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在公开场所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陈云还曾遭受过逆境的考验,在“文革”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蹲点”,在逆境中,陈云仍旧乐观:“只要保留我党籍,我就可以读书。我身体还好,我还要研究一些问题,我为革命还要做一些事情。”


坚强党性原则


  在党性问题的论述中,陈云始终强调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必须无条件遵守”。他自己一生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光辉典范。

  对党内同志,陈云强调不接不送,不请不到。“没事别来,有事说事,如果电话中能把事办了,就别跑腿了”。而“不接不送”,就是任何形式主义的东西一概免去。他在党内以不收礼著称。他常说,“收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陈云一生都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衣服基本都是有补丁的。他常常说“穿旧衣服,就是穿衣服的利息”。他在东北时期的一件棉坎肩,一直穿了38年,一直没有舍得扔掉,细数上面的补丁,密密麻麻足足有32个。在吃的方面,陈云一生坚持不吃高级菜。在家里陈云的饭菜很简单。以晚年的一日三餐为例,早餐是面包、果酱、豆浆;午餐是一荤一素一汤,二两主食;晚餐是豆制品、蔬菜、水果,再加一两半米饭。1949年到北京后,陈云一直住在北长街58号,这是一所老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这所房子他的办公室南墙被震裂有1米多长、2厘米宽的裂缝,当时就暂时支了一个钢架,陈云在里面办公。最后,经过再三动员,陈云于1979年冬搬到中南海居住,北长街的房子改作他用。但就是这样,陈云的子女也曾回忆,父亲搬到中南海,但心里总感到不安,有半年的时间,他总觉得自己住的房子太好了。陈云使用铅笔都是“握不住”了,仍旧在使用,所用的毛巾都是到了“四穿”牌的程度——破了四个洞,还舍不得扔,用来擦桌子,桌子不能擦,再用来拖地。从出行方面来说,陈云一生不坐专列,晚年到各地视察,更是仅挂一节车厢,就行驶全国各地。

  在对待家人方面,陈云一向要求严格。在陈云家里,有个“三不准”家规: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等等。全国解放初期,陈云担任中财委主任,陈云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本来完全可以搭乘他的汽车上下班,但于若木从来是自己骑自行车去机关,没有搭过他一次便车。陈云一生有五个子女,二男三女,但是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陈云专门向夫人交代,要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像普通家庭的子女一样生活和学习,不搞任何特殊化。教育的原则就是读好书,做好人。


求真务实作风


  对于实事求是,陈云践行了一生,晚年更是提出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1958年,在钢材产量上,毛主席提出要超英赶美,要翻一番。毛主席对这个数字也存在一定的怀疑,他就委托陈云去调查这个钢铁指标。陈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还找了冶金部的人来谈话,发现以我们国家当时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年产1800万吨钢是不可能完成的。陈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听取冶金部等各部门同志的汇报,上下反复比较,提出我国当时钢铁年产指标1300万吨。事实上,到那一年的年底,我国完成钢铁产量1387万吨,与陈云提出的钢铁计划指标相差不大。

  进行第一汽车制造厂选址的时候,陈云也是反复比较,才得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厂址只能放在长春。原因是当时东北有鞍钢,有电厂,有木材资源,且交通较为完善。陈云自己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朴素公仆情怀


  陈云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经常说两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时候,陈云大胆提出用进口粮食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当时提出进口粮食是很不容易的。陈云不仅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解决老百姓的吃菜问题。北方冬贮白菜的供应工作涵盖收贮运销多个环节,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冷空气的突袭,难免会出现砍收不及时、供应不足或冻菜、烂菜等问题。陈云要求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下大力气,确保把冬贮白菜的供应工作做好,避免烂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主持全国经济工作时,十分关心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他经常自己去北京的百货大楼、菜市口,还有天桥的农贸市场,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走,大东西看过了,就看小东西。一次,忽然发现市场上没有卖女同志装饰发型用的发卡,就问人家为什么没有发卡?人家说公私合营以后,没有生产这个的了,生产发卡的钢材也没有了。陈云发现问题后,给负责钢材生产部门的同志打电话,后来还写了一个条子,说你们一定要拨出几吨钢材来,给全国女同志每人两个发卡。

  此外,陈云还为人民的生活琐事操心。1982年5月下旬,陈云在《人民日报》第八版的一角,看到一篇题为《首都少年儿童看戏难》的文章。他随即给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全国城镇所有影剧院、机关企业的所有礼堂,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由于时间已临近“六一”,他在信封上还亲笔批写了“特急件”三个字。


勤奋学习精神


  陈云同志出身贫寒,只读过小学,但他在长期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从而具备了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

  在商务印书馆的时候,陈云学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包括他后来回忆的一些小说,都是在这里读的。当时陈云的一个工友陈书平后来回忆,陈云晚上回到宿舍后,用两种方式学习:一种是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学习,一种就是跑到厕所里读书。而且有时候一学就是一夜。

  到延安后,陈云继续学习。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对子女们说:“你们的父亲在延安时期读书是到如饥似渴的地步,从来不打扑克、不跳舞。”毛主席曾三次叫他学哲学,陈云记在心上,随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列著作、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等都学习了。陈云不仅自己学,还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坚持了5年——从1938年到1942年,一度被评为中央的模范学习小组,很有名气。在延安时期,工作和劳动非常忙,又要上山劳动。陈云则是雷打不动,每天上午学习,然后上山劳动。毛主席评价陈云: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江西“蹲点”时期,陈云说,只要保留我的党籍,我就可以读书。去江西时,他带了整整三箱子书,满满的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鲁迅等的书。这一阶段,陈云把《毛选》读了好几遍,《列宁全集》全部做了标记。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晚年,陈云仍然坚持着学习。他一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直坚持听广播,听新闻。后来在病床上不方便,就让秘书给录制好,然后再放给他听,一天也不漏,还有读些报纸给他听。陈云不断地求学,坚持一生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刻苦学习。

  陈云身上体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虽然陈云等老一辈同志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他们坚定信仰、党性坚强、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与时俱进的,这五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学习与研究。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