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从“大姐大”到“大姐姐”
国庆长假,中国体坛风平浪静。其间,最大的新闻要数曾经的“冰霸”、“大姐大”王濛在被开除13个月后,顺利回归国家队。
王濛的回归应该算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可是引人关注和深思的是,曾经大曝国家短道速滑队“内幕”的王濛在“被招安”后,那些尚未揭开的问题究竟该由谁来揭开呢?
刺头“被招安”,变身“大姐姐”
10月4日,被禁赛一年多之久的短道速滑名将王濛正式返回国家队,并低调亮相训练。这标志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对其禁赛处罚已经全面解除。
“现在的王濛更像一个亲近的大姐姐,不再像当队长时,大家对她都有些‘怕怕的’。”国家队队友李坚柔如此评价复出的王濛。
近一段时间,王濛在场外遭遇了大批媒体记者和冰迷的“围追堵截”。如今的她,面对提问总是一脸微笑,“我希望自己能够以一个成熟的、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享受滑冰带给我的快乐,珍惜运动生涯的每一天。”
从曾经的大姐大,到如今的大姐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王濛的变化却显而易见。看来,对于这位冬奥会冠军来说,13个月的挫折教育确实起到了作用。
昔日的王濛可谓个性十足,甚至有些飞扬跋扈。其实,在我国80后、90后体育明星中,“个性冠军”越来越多,他们渴望被认可,喜欢张扬自我,敢于突破旧的体制机制的局限,闯出一条新路。事实表明,如果体育明星能把握好个性的“度”,在法规、道义、规则、秩序的范围内表现个性,他们就会在事业舞台上有更出色的表现,也赢得更多社会赞誉。
比如网球明星李娜,20岁选择退役,到大学读书,一年多后复出;胸口一朵玫瑰文身,显示着她“叛逆”的性格;比赛中,有时还会对着兼任自己教练的丈夫姜山怒吼。人们记住她“带刺”的个性时,也记住了她的“另一面”:捧起大满贯金杯后,她用流利的英语致辞;赛场之外,她热心慈善,积极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当有关部门想让她“当官”的消息传出时,她调侃道:“我只能管好丈夫姜山,退役后做家庭主妇,这是不变的目标。”同样,姚明、刘翔也是有个性的体育明星,他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这些已成为他们“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铸就了健康阳光的明星形象。当然,作为运动员来说,如果缺乏思考力,缺少知识和素养的底蕴,那么个性就容易越界或走偏。在谈及青岛打架事件时,有体育官员曾语重心长地规劝王濛:“运动员不能把‘个性’作为自己出格行为的借口,不能因为‘个性’而不顾别人感受、不顾他人或团队利益。”
曾几何时,王濛还是队中一个天不服地不服的“冰霸”。一年前的她,面对国家队对她的禁赛处罚,更是表现了鱼死网破的架势。“我不再是国家队队员了,我甚至连运动员也都不是了,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我不会承担本不该我承担的东西,这是我的性格决定的。我为什么要太委屈自己,我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把真相告诉给大家。” 当时记者追问王濛,她所说的真相是什么?“包括我和王春露为什么会打这一架,包括短道速滑队所谓商业赞助背后的真相,还包括一些人处心积虑压下去的兴奋剂事件等等。我保证我说的都是真话,我也希望敢登真话的媒体来参加我的新闻发布会……”
从那一刻起,王濛成了话题人物,成了运动明星中的“反面教材”。从那时起,王濛经历了与冬运中心从对抗到和解的过程。
如今的王濛再一次站在冰面上,她已经成熟了很多,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支“金牌之师”队伍中,没有谁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在去年的世界杯分站赛上,缺少王濛、周洋等昔日主力的短道速滑女队成绩一落千丈,仅在最后一天的女子3000米决赛中才夺得金牌。然而,当外界普遍认为短道速滑女队将就此落入下行通道时,在赛季末举行的分量更重的世锦赛上,中国队却以4金2银的成绩重新证明了自己。尤其令王濛感到压力的是,她的同乡、来自黑龙江七台河的小将范可新在女子500米决赛中以绝对优势夺冠。此前,这可是王濛的绝对优势项目。
就像范可新的名字一样,旧的去,新的可以再来。对于王濛而言,国家队迅速培养金牌接班人的事实,恐怕比任何纪律警告都更有说服力。运动员谁会跟自己过不去?谁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
当然,王濛依然拥有自身优势,除了经验丰富之外,其在中长距离各项目上的能力,无人能替。目前,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备战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暂时还没有人愿意承担王濛缺阵的风险。对此,有专家给出分析,王濛心中应该明白,只要保持实力,那么队伍肯定会需要她,一定还会获得机会,但前提是自己的认错态度足够好,有足够的“教育意义”与示范价值。她的解禁归队其实早就有迹可循。为了王濛复出,相关方面可谓用心良苦,黑龙江队在今年夏训中特地和中国队选了同一个地点——加拿大甘露市麦克阿瑟岛体育中心,两队甚至同用了一块冰场,其间用意,不言自明:表面上看,王濛的确被禁赛,事实上她依然可以随时随地与国家队教练、队友共同交流,保持同步训练的节奏。再加上王濛在冲突事件处理中所表现的合作态度和其后的多封“总结信”,王濛回归国家队早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如今,通过禁赛的严厉教育和深刻反省,王濛终于明白,无论队伍内的管理有多封闭或有多少弊端,无论在卷入的那些事件中有千般隐情万般委屈,作为运动员,总有一些规则不可逾越。在青岛训练时喝酒晚归,在队内冲突时出手,为这些确凿的违规行为埋单,王濛不亏。每个人都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王春露不也被调离领队岗位,并失掉了担任冬运火炬手的机会了么?
在冲突事件的处罚下达之后,外界为王濛抱屈。但舆论忘了一点:没有金牌队伍的大力投入,没有冬管中心的培养,王濛不会视摘金夺银如探囊取物;没有国家队提供的巨大平台,她亦不会在队伍中获得远高于一般运动员的地位,也不会在社会上获得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金牌队伍的“准军事管理”肯定有其简单化的一面,但既然选择加入,选择获得非同一般的权利——被垄断的资源培养成才,也就意味着运动员需要承担与之相应的义务。对于她的处罚,也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程序正义,但在这个特别的体系内,无疑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王濛以往给人的感觉是霸气十足、刺头、不服管,经历了一年多的反省,现在的她给人的印象却是低调、内敛、容易接近。日前在一次比赛中,王濛准备离开滑冰馆时,被一位老大爷紧紧握住手臂希望合影,整整3分钟的时间,王濛一直显得非常耐心。看得出来,现在的王濛确实成熟了很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人们不禁要问,她还是当初霸气十足的王濛吗?王濛则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是在场上没有机会,自己会创造机会争取胜利,这个是当运动员应该做的。”
在场外,王濛说现在更容易把自己放下来,“我跟省队的小孩融入得很好,能打成一片,虽然我比他们大十岁甚至十几岁。以前我跟他们不在一起,国家队在北京,省队在哈尔滨,大家接触比较少,这次等于和大家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朝夕相处,彼此很了解,发现大家人都还不错。”
对于王濛来说,重回国家队只是关键性的一步,她还表达希望代表中国继续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我觉得要不断完善自己,从思想上能有更好的认识,从心态上更为成熟。”相比在赛场上证明自己,现在的王濛更渴望得到场外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场下在场外能够塑造一个不同的,让大家都认可的我。”
客观地讲,王濛变乖,国家冬季项目管理中心的领导功不可没,这对于中国短道速滑队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可是,让公众难以信服,甚至有些疑问的是,王濛打架事件及由此发生的连锁反应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
矛盾须正视,风气需整肃
王濛的低调回归,宣告了中国短道速滑队“整风运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让外界难以接受的是,一年前王濛口口声声称要揭开的内幕,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回首一年前,青岛打架事件曝光后,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底气十足,屡屡放言“我要‘揭黑’”,摆出一副强硬的架势。当时,王濛的“豪言壮语”留给公众诸多想象力,她到底能抖搂出啥惊天秘密?公众在期待。
假如王濛的“揭内幕”,仅仅限于披露“丽江事件”和“青岛事件”诸如孰是孰非、谁先动手打人等鸡毛蒜皮的琐事,我们当然无需多费口舌,更无需关注。但是,事实涉及更为敏感、更受关注的问题。首先,王濛在不同场合清晰地表示,她揭黑的内容涉及商业赞助乱象、兴奋剂内幕,以及奖金背后的内幕等问题。其次,面对王濛的“揭黑”恫吓,相关部门看起来似乎也相当害怕,总局项目中心和王濛所在的黑龙江省体育局不仅轮番上阵,而且还鼓动王濛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集体对王濛进行“洗脑”,其目的只有一个:阻止王濛召开个人新闻发布会。
事实证明,这些工作的确起了作用。随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很快便透露,中心和地方体育局都在做王濛的工作,“交流比较顺利”。
何谓“交流比较顺利”?说到底,无非是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如果王濛听话,那么中心承诺一定会找机会让王濛归队,继续实现她的冠军梦;如果王濛一意孤行,那么等待她的将是体育生涯全面终结,从此与速滑比赛无缘。要知道,运动员一旦离开体育,意味着毫无优势可言!面对这样的关键抉择,加上亲朋好友的“好言相劝”,王濛别无选择,只能是:放弃个人“揭内幕”的发布会,静待“招安”。
有体育界专家指出,中国体育界的问题,有的个别存在,有的似乎成了“独立小王国”,自成一体、铁板一块。然而,近年来哪怕是再坚固的堡垒也时有“深喉”出现,时不时曝出一点秘密。而体育界的“深喉”,多属“失意运动员”,一方面他们乃体制中人,非常了解内幕;另一方面,他们或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或自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往往一怒之下便要“曝料”,以寻求心理平衡。至于这其中是否有人试图借曝料来为自己增加谈判的筹码,恐怕就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但堡垒常常是从内部开始攻破的,“内讧”也早已成了现如今很多领域的内幕得以大白天下的重要途径。他们内部开始“咬”起来并非坏事,反倒给整肃风气提供了可能。
按理说,这该是一个“多赢”的结局。但是,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方面强势阻止王濛“曝料”,令外界浮想联翩。如果中心与王濛相互妥协的内幕,是掩盖一些违规违纪,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内幕,那么,体育管理部门与王濛是无权“私了”的。
有人说,王濛是“聪明”的。因为面对开除,她能挟“揭黑”这种鱼死网破的策略逼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作出妥协和让步,乐见自己被“洗脑”。但公众并不糊涂,相关部门也不糊涂。
其实,众人皆知,一年前王濛在央视高调宣布“揭黑”,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技巧。这跟当年张尚武自曝2001年冒充大学生参加大运会如出一辙。可是,稍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张尚武身份造假和王濛的“揭黑”性质完全不同,难道王濛曾经高调指斥的“短道速滑队所谓商业赞助背后的真相,还包括一些人处心积虑压下的兴奋剂事件”等问题,难道就就因为王濛被“招安”真的就不了了之了吗?
很显然,相关方面还在用“金牌等同于一切”的思维把成绩和问题混为一谈:有了金牌,就可以遮盖一切问题!因而,金牌之师及相关管理部门也是就习惯地把奥运会金牌和历年获得的冠军当成问题的挡箭牌,回避公众的质疑和对相关人员责任的追问。然而,如今公众对体育领域的纯洁性已经越来越看重了。
应该说,如今公众对体育运动精神内涵的理解的确有了很大进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竞技体育实力的壮大,特别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登顶金牌榜首之后,国人也开始思考,我们除了金牌,更需要提高金牌的含金量。这时,如果我们还把金牌作为体育运动的唯一标准,还指望金牌遮盖运动队中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与矛盾,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也会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
在伦敦奥运会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变化,比如尽管中国羽毛球队包揽了全部金牌,但消极比赛却让大家提出了严肃批评;比如中国代表团创造了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然而,因为三大球成绩不理想,国人除了欣喜之外,更多了一层反思。这些都表明,国人已经不再刻意追求金牌的数量,更注重金牌的真正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