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加分”黑幕重重
阅读提示: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大学依然敞开大门,欢迎那些徒有虚名的“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到来?
特约记者|京 友
日前,浙江绍兴曝出一起令人震惊的“体育免试丑闻”:仅有25名学生报名参加的游泳比赛,居然可以颁发48块奖牌,这就意味着再差的成绩也将确保前三名,从而获得中考体育免试资格。
其实,类似情况在全国可谓比比皆是,多年来由于体育比赛规格没有明确界定和监管,再加上二级运动员证的核发部门较多,造成很大一部分“二级运动员”在考试前“量产”,甚至明码标价,成为寻租途径。
只需参赛,体育免考
4月初,一场“悄悄”举行的绍兴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落下帷幕。与众不同的是,本届比赛奖牌数接近参赛选手人数的两倍,其中有8个比赛项目竟然都只有一名选手报名参赛,只要跳下水,金牌即唾手可得。参赛选手都是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按照绍兴市教育局的相关政策,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取中考体育免考的资格,拿到满分。
记者发现,在多项比赛中不同选手的成绩相差悬殊,有些比赛获得第一名的选手成绩和第三名的成绩相差有1分多钟。比如在女子15岁的100米蛙泳项目中,第一名选手的成绩为1分27秒81,而第三名的成绩是2分40秒53。“只要参加过训练的七八岁孩子都能游出这样的成绩,”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表示。但是不管成绩多差,他们都拿到了中考体育免考的资格。
令外界一头雾水的是,绝大多数的绍兴学生,甚至是学校的体育老师,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场游泳比赛。绍兴市多所中学都有学生参加比赛,但校方却对此一无所知。据新闻界同行披露,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有7名学生参赛。该校曾接到一份赛事邀请函,但是这份邀请函上已经确定了参赛选手的名单。负责提供名单的少体校游泳教练表示,这次选派的学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常年跟她学游泳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家长听说有这个比赛,托过来报名的。教练们承认,确实有消息灵通的家长通过特殊渠道得到了比赛消息,来找人报名,目的很明确,因为拿了奖牌,就可以获得中考体育免考的待遇。
据了解,今年的浙江中考体育分数增加到了50分,直接算入中考成绩,而且不能补考。一位赵姓同学说:“我们每天锻炼,体育考试也拿不到满分,他们却这样轻松就能免考,太不公平了!”绍兴市许多初三学生和家长得知后也纷纷表示了对这种暗箱操作的不满。
对于绍兴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丑闻的发生,上海游泳业内人士郑忆鸣表示:“早就见怪不怪了。为了获取体育加分资格,很多学生家长,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花钱拉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为孩子搞个二级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学里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有媒体透露:以四川绵阳为例,前年高考前夕绵阳一位学生家长讲,每年绵阳高中都要诞生一大批“运动员”。当时她孩子所在的总人数不到50人的班级,就有28人填写了二级运动员资格认定表。那位家长以前还误以为花钱买运动员资格证的事只在个别有权有势的家庭存在,直到自己家孩子上了高三,她才意识到这个现象有多么严重——高三上学期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公开提示家长:父母现在可以做些事了,争取体育加分。当这位家长事后打电话向班主任咨询怎么才能得到体育加分时,班主任说:“这个就要看家长的本事了。”另一位家长则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对方直接表示,拿4.5万元就可以办一个二级运动员证书。
全国各地像四川这种情况同样普遍存在。前几年,有媒体先后曝光了浙江、江西、广东、辽宁、贵州、湖南等地运动员二级证黑幕。去年在高考前夕,记者还在某知名网上论坛看一个揭黑帖子,内容大致如下:任何一个根本没有参加过比赛的人都可以在他们那里办到证书。其做法就是,将全省的篮球、排球等团体比赛的原始秩序册拆开,里面代表队运动员名单页面拆下,重新加上要办证人的名字,装上原来的封面就可以,成绩册就不用再改了,因为只要运动员所在代表队获得团体前八名就可以正常办证了。这种造假方式很隐蔽,如果不去核对原始秩序册,核对各代表队原始报名表,根本发现不了。用这样拙劣的办法,某地体育局为不少高考生办理了二级运动员证。只要有关系,出高价,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在那里办,而且办的证居然是省级的篮球、排球比赛,可实际上某市根本就没有组队参加过全省的篮球、排球比赛,甚至没有开展排球项目。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找人替考的二级证持有者有待核实。对此,曾有举报到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相关部门,但是始终未见处理。
由于“二级证”太过泛滥,去年高考,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率先对体育加分政策投否决票:“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是为了让更多真材实料的优生进到清华大学学习。所有靠体育加20分的人,即使档案进了清华,也会被坚决退档。”取消体育加分政策就是希望考生“上清华,不拼爹,拼实力”。
当时,招生组的一位老师向记者解释,清华大学招生组之所以拒绝认可“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政策,是因为他们在多年前就发现,大量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有造假嫌疑。“有的据说是田径队的考生,长得比一般学生还要瘦弱,居然也是二级运动员。”据那位老师透露,他当时询问一位“田径短跑二级运动员”百米成绩是多少,那位考生犹豫半天说了一句“大约14秒”。“我光脚都能跑进12秒,说明这位考生一点概念都没有。”之前,清华招生组就曾了解到,有一年某省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个别监管比较好的省份高考中二级运动员数量仅有几百人。对此,清华大学校方立即组织了独立测试,查处了一批造假的“二级运动员”。
有分析者认为,非体育特长生持有二级证的比例超过了50%。坊间流传:二级证是高考加分神器,每个人都可以有,如果你没有,那就吃亏了。
据了解,从6年前开始,清华大学招生组便不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加分政策。招生组工作人员表示,清华大学并没有在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这一政策,因为部分省份的“二级运动员还是有含金量的”。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将二级运动员审批权授予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记者调查发现,审批的漏洞在某种程度上给运动员证书造假创造了便利。运动员资格证书造假问题在某些地方非常普遍,甚至不用去比赛,只要花高价即可办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不过,清华大学招生组也表示,他们不会让那些真正的“二级运动员”考生因此失去机会。只要考生通过清华大学独立组织的体育特长测试,校方将对他们的加分予以认可。
在网上,清华大学的做法得到了大量支持。清华大学招生办官方微博转发了相关消息,并表态支持,居然有83%的网友支持“清华大学抵制虚假的任何体育加分”。一位去年进清华的考生更是无比感慨地说:“若不是清华坚决抵制(二级运动员加分),即便我进入全省第60名都上不了清华。”
然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大学依然敞开大门,欢迎那些徒有虚名的“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到来……
体育加分,备受诟病
“运动员二级证”、体育免试等一系列做假丑闻表明,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的混乱和不公,更表现为价值体系的崩溃——高中学校和老师一味追求升学率,考生和家长一味追求高分,谁还会在乎什么体教结合、素质教育,那也太不实惠、太不实际了。套用某考生家长的一段话:“家长这么做,高中学校也希望家长这么做,为的是啥,还不是为了考取一个好大学,将来孩子有一个好归宿!如果你是家长,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的!”
家长心中的一句“大实话”,道出了现行高考体制无尽的悲凉和失败,而且体教结合看上去更像是“镜花水月”。说到底,中国体育与教育之间一直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真正的体教结合距我们还非常遥远。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道:“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而‘体教结合’能使双方互补,何乐而不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就在尝试体教结合的路子,比如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各省市的地方体校都在宣称,走体教结合的路子。就连这个备受诟病的“体育加分政策”,其实当初教育部门的宗旨也是希望体育和教育能更好地结合。
然而,事与愿违。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孩子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要花费一定时间从事某种特定的体育项目而导致学习时间缩短,真正支持孩子的家长又有多少?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国外一些国家能够很好地实现“体教结合”呢?几年前,大冬会美国代表团官员约纳斯告诉记者,美国的中学生课业负担并不轻松。他有一个14岁的儿子和11岁的女儿,分别参加学校的花样滑冰和冰球俱乐部,有时晚上训练后回到家已经将近8点,做完功课准备睡觉时已经在10点之后。“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让他们放弃运动,因为我相信运动对他们的学业有益、有助于他们塑造人格,这是个哲学问题。”
加拿大代表团官员霍德斯则表示,保持体育和学业的平衡很难,但是加拿大学生不会因此而放弃他们钟爱的体育运动。霍德斯以加拿大大学生冰球运动员为例,一般高校的冰球队每周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大约是14小时,该国大学冰球联赛每个赛季要打28场常规赛,如果球队进入季后赛,每年比赛场次总数达到40场。他说:“这样的比赛强度肯定对学业有所影响。”加拿大的大学一般都支持学生们参加体育比赛,但绝不会给这些学生任何特殊待遇。“唯一的特例是,学生在考试期间如果因为比赛而不能在学校考试,学校一般允许他们另找时间在相关方面的监督下完成考卷。”
霍德斯在说到东西方在体教结合方面的差异时说:“一名优秀运动员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两者不矛盾,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大家的看法不同,这是个哲学问题。”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育,都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有专家感慨地说:“中国体教结合是个听起来很美的目标,但实行起来难度非常大。高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分三种,第一种是不需要参加高考直接入学的,这样的学生必须是在国际比赛中有非常出色的成绩的国际健将型的;第二种是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他们要参加高考,但分数只需要达到正常入学标准的60%左右。这两类学生体育成绩非常好,但学习就很难保证了。第三种是要参加高考,可通过体育特长(即持有二级证)可加分10-20分。这一类学生学习可以保证了,但运动成绩又很难和前两种相比,而且现在还涌现出许多做假的二级运动员,这更重创了‘体教结合’的初衷。”
中国体育不重视教育,中国教育同样不重视体育,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教育系统特别是很多中小学忽视体育,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态继续发胖,体能和视力继续下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长此以往还将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很少出现像欧美选手那样“文武双全”的人才。
欧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但前提是他们的整体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有一套完善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运动员从小就是边训练边接受文化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而我们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各级别运动队培养机制还不健全,业余和专业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只有到了大学这个阶段才开始要求比赛和学习结合,而运动员既要取得好成绩,还要拿到高校毕业证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混文凭”现象既有体育界的原因,也有教育界的失误。比如,几年前中国某知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一系列的辉煌后,某大学恨不得尽快把大学里的最高学位授予他,这样的做法不仅无视学校的尊严,更加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变态的“溺爱”,这是不正常的,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里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记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索普劈波斩浪,一举夺得3枚金牌。奥运会后,索普希望能够免试直升悉尼大学。谁知这个消息一传出来立即引起各界关注,尤其澳大利亚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大学极力反对。为此,悉尼大学体育联会出面解释,称悉尼大学同新州体育学院之间订有协议,允许优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期间继续攻读学位课程,免予高中会考直升大学不乏其人,只要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能过关就可以了。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民众仍不赞同,有人在互联网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网民认为,索普不参加高中会考实在不公平,是对公平的教育制度的挑战。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投票者说:我们许多人都是经过了十年寒窗才进入大学殿堂,索普凭什么“一步登天”,这样做将会大大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些沸沸扬扬的议论,索普只好作出回应:上大学要靠自己的成绩,一定会参加会考。
几年前,记者在采访加拿大游泳队时发现,其国家队员竟然是全职的大学生,他们都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考试通不过,无论游泳成绩多么出色,大学是不会招收他们的。而且在加拿大游泳运动员十分普及,竟然有40所大学拥有自己的游泳队,共有2000多名专业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都是学术成就较高的,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因此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
据了解,同加拿大一样,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都做到了“两手抓”,他们的就业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美国游泳队教练曾经介绍说,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一个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执行得非常严格,超过了不行。另外,一个学生一个赛季的上场场次也有限制,场次到了,即便是到了最关键的比赛,他也不能上场。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时间。至于中国高考实行的体育加分政策,他们则感觉很可笑:“这些都是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怎么还能加分呢?”
同时,美国大学的学业对“体育特长生”的要求极为严格。例如:高尔夫球手伍兹曾经在19岁时成功申请入读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而且伍兹在斯坦福学习很努力,第一年他就学了很多课程,包括历史、计算机、高尔夫,还有葡萄牙语。二年级时,伍兹又在课程表上加上了经济学、非洲文学和种族研究等课程。不过他为了参加高尔夫职业联赛,在大学二年级时主动放弃了学业。如今,尽管他已经成为了世界最知名、最富有的运动员之一,可是斯坦福大学至今也没有给他“奖励”一个文凭。这正是一所大学坚持自己尊严的结果,更是美国“体教结合”最严格最成功的一面。
相比之下,中国“体教结合”,更像是一个笑话。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