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体育 > 正文

乒联羽联,为改革而改革?

日期:2014-06-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竞技运动场上,乒乓球和羽毛球这对“难兄难弟”,如果不能真正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那么所有隔靴搔痒的“改革”,都会与原来的初衷背道而驰。


撰稿|晨 曦 朱全弟
 
 
       5月25日,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汤姆斯杯和尤伯杯)落下大幕,中国男团无缘决赛。原本没有太多人关注的汤尤杯比赛,上了国内各大媒体体育新闻的头条,原因是国羽男团的惨败。
  与之相呼应的是,就在一周前世乒赛团体赛落下帷幕之际,不少体育迷居然声称“自始至终没有看过一场国乒比赛”!这就是当今乒羽两大运动在世界体坛的尴尬。而就在乒乓球运动经历了规则频频改变,观赏性变得越来越差,逐渐步入死胡同之时,国际羽联居然也放出“羽球规则”需要像乒球一样进行所谓的“改革”。顿时,外界质疑声一片:羽毛球是不是正在重走乒乓球“改革”的死路?
 
羽球屡变脸,只因不自信
 
  国际羽联又要更改规则了!
  在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汤尤杯)期间,世界羽联向各个协会发文,将于年度论坛中对现行的21分制改革进行讨论。羽毛球比赛积分制已经修改过多次,曾历经15分制、11分制和7分制,如今21分制又面临推倒重来的尴尬。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印度新德里参加比赛的羽球天王林丹毫不留情地吐槽:“世界羽联不断在修改,从以前的15分变成11分然后是21分,似乎这项运动的魅力是比分,我觉得这是不自信的表现。”知名教练李矛对此反应激烈:“我的看法就是瞎折腾!爱几分就几分,最后都是由他们(羽联)来决定,不知道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相比计分制的朝令夕改,世界羽联的其他改革也效果糟糕。伦敦奥运会上,世界羽联决定用小组循环赛取代原来的淘汰赛,然而,正是规则制定时的不严谨,导致了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出现了“消极比赛”,出现了争相“输球”的奇特场面,导致几名中外运动员受到国际奥委会的严厉处罚,被逐出了伦敦奥运。另外,羽联效仿网球引进“鹰眼”,但因为羽毛球场地较小、球速更快,让这项技术有些水土不服,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在四年前的广州亚运会上,羽联效仿网球推行“裙装令”,要求女运动员必须穿着超短裙上场,不过面对运动员的反对之声,国际羽联只好很快又放弃了这项改革。
  或许,国际羽联的每一次改革的动机都是好的,他们都希望羽毛球运动能得到更好的推广。然而,为何羽联的每次改革都要受到外界质疑和抨击呢?对此,知名体育评论员杨华分析认为,羽联致命的错误似乎都是把心思花在了计分制之类的皮毛问题上,真正生死攸关的包装赛事、打造球星、提高比赛观赏性、招揽赞助商投资等关键环节却根本没有作为。放眼当今羽坛,真正能吊起球迷胃口的赛事,只剩下林李大战,这才是羽毛球的最大悲哀。通常30-60分钟的羽毛球比赛,新规则下只进行20分钟左右,如果路上就要耗费几个小时车程,谁还会为这平庸无奇的20分钟买单?羽联的确是不自信,他们不得不设法将比赛压缩,制作成快餐,以免令观众厌烦,生怕比赛拖长,耽误了别人的宝贵时间。可是,看看网球比赛吧,德约科约奇、纳达尔一场大战鏖战6小时,球迷称之为惊心动魄的史诗对决,而羽毛球打到1小时,就有人喊时间太长了,太无聊了,影响转播了,于是就频频地改比分。或许,羽联直到现在还没搞明白,如果比赛不吸引人,1分制也是惹人嫌的。
  再来看看中国队的比赛情况,国乒、国羽一家独大垄断资源,不仅没有推动职业化的发展,反而招致外界越来越多的反感,有时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甚至都直言不讳地说“看国羽和国乒比赛,希望对方赢,我们老赢真没有意思”,在此暂且不去讨论是否“爱国”,至少国乒、国羽长时间包揽所有冠军的现象就是不正常,也的确限制了这些运动的发展。近些年,国家乒羽中心也曾想尝试过职业化,可是他们又没有将乒超、羽超做强做大的担当和办法,市场化遥遥无期、去行政化困难重重。比如,乒超北京女乒改到山东安家,羽超李宗伟因赞助商问题而被禁赛等咄咄怪事频出,乒超、羽超都是国家队的点缀陪衬,羽超国手在总决赛还避战玩消失已成为“传统”。相比之下,一项运动在美国出现高水平选手时往往会风起云涌,比如泰森、霍利菲尔德、里迪克·鲍时期的拳击,比如刘易斯、乔伊娜时代的短跑,而一项运动被中国选手独霸多半会演变成自说自话,一家独大,这就是商业运作和造星的巨大差距!
  其实,羽毛球和网球有着太多的相似,甚至它们的历史渊源都如出一辙。两者历史悠久,极具趣味性,不仅都诞生于英国,而且都诞生在1873年。当时,在英国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顿镇有一位叫鲍弗特的公爵,在他的领地开游园会,有几个从印度回来的退役军官就向大家介绍了一种隔网用拍子来回击打毽球的游戏,人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这项活动极富趣味性,很快就在上层社会社交场上风行开来。“伯明顿”(Badminton)即成为英文羽毛球的名字。1893年,英国14个羽毛球俱乐部组成羽毛球协会。
  同样是在这一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此后网球便成为一项室内、户外都能进行的体育项目。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运动俱乐部。1875年又建立了全英网球运动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建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球场地,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后来闻名于世的温布尔登网球赛。
  如今,140多年过去了,网球已成为世界体坛职业最完备、全球普及程度极高的运动。然而,羽毛球却沦为边缘项目,不仅面临随时被踢出奥运会的危险,职业化更是无从谈起。回顾二者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网球更多的时候是在坚持,而羽毛球却是一变再变。
  在此,我们不妨看看拥有137年历史的温布尔顿网球赛,那份固守和坚持令人佩服,因此它缔造了百年职业网球的传奇。不知球迷是否注意到,温网场地边上没有广告牌。因为在保守的温网组织者看来,打网球不能掺杂任何装饰,甚至广告牌,温网球员的比赛服装颜色,不分男女一律是白色。创立于1877年的温网,一直坚持让运动员穿白色衣服参赛,在包厢里的英国王室成员也得穿白色礼服、戴白色手套,甚至最初的网球也是白色的,原因是英国人认为白色代表着纯粹和神圣。前全英俱乐部主席约翰·库里说过:“我们拥有的秘诀之一,就是我们有一群爱唠叨而又守旧的人。一旦人们将温网同活力、激情联系在一起时,那就意味着我们出了问题。”
  一个以小城市来冠名的比赛,何以在百年网坛上屹立不倒?答案是:传统往往就是一种标志,这是温网能火爆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反观,一直在效仿网球的羽毛球运动,这些年似乎从来没有一个长远规划,更多的时候甚至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多少有些“病急乱投医”的味道。比如,伦敦奥运会的羽球赛制改革引出了“消极比赛”,以及总是被诟病的“退赛”问题至今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与沙拉拉推行的国际乒联改革颇有几分相似。
  殊不知,如今的国际羽联正在重复乒乓球改革的死路。正如评论者所言:羽毛球面临乒乓球式的尴尬,既得利益者的短视和功利,使得它丧失了应有的庄重和精彩,昏聩无能的世界羽联难辞其咎、唯成绩论的国内金牌生产系统亦难辞其咎。
 
乒球瞎折腾,乒联“乱作为”
 
  与网球和高尔夫这样的小球中的“贵族”相比,羽毛球和乒乓球绝对算是一对“苦命难兄难弟”。在羽毛球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乒乓球的日子更是一年不如一年,乒乓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限制”中国队,不让中国一家独大,可是事与愿违,中国队不但依然称霸世界乒坛,乒球的观众也越来越少,许多国家都失失去了玩乒乓球的兴趣。前不久,担任了15年之久的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突然宣布辞职,并美其名曰: “我不是要停下自己的工作。而是要寻求一种改变。我已经当了15年的国际乒联主席,做了很多工作。出于个人、家庭,尤其是职业上的原因,我希望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向。”
  沙拉拉表示,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将会专注于进入国际奥委会这样的国际体育机构,从另一层面来推动乒乓球的发展。他知道有很多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主席都是身兼二职,但他不想这样做。“如果我身兼二职的话,我肯定会专注于国际乒联主席的工作。它需要你一直不停地工作,而我现在更想去到一个新的舞台。”沙拉拉说,“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强的团队。第一副主席魏克特和其他副主席的能力都很强,拥有丰富的经验,我完全相信可以把所有的责任交给他们。”
  事实真的像沙拉拉说的那样吗?沙拉拉如此行为,令外界一头雾水。对此,有网友调侃一直喜欢改革的加拿大“大胡子”终于将自己改进了死胡同,在改无可改之时,他终于挺不住了,走人!说起沙拉拉的改革,那可是花样繁多,目不暇接:2000年,上任刚一年的沙拉拉就推出“重大”改革措施——把正式比赛用的乒乓球,直径从38毫米改成40毫米,试图让速度见长的中国队不适应,让力量见长的欧洲人得益。但事实上因为国乒整体实力太强,这点不利影响根本对中国队没有起到什么负面作用。一年之后,沙拉拉又力主推行将原来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实事求是地说,这项改革的初衷也是“好”的,这就是让比赛偶然性增加,让强弱选手之间差距缩小,让其他本来无望打败中国队的国家有打败中国队的可能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项改革对乒乓球运动自身魅力的伤害巨大,比赛的连续性和节奏感没有了,5分一轮回的多变战术消失了,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体育的百年根基,乒乓球的观赏性大大降低,观众也越来越少,甚至在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国乒超赛场,寥寥无几的几位观众,加起来还没有搞比赛的工作人员多。
  随后,沙拉拉又针对中国球员的特点,推行无遮挡发球改革,试图让中国球员在前三板上的优势削弱。紧接着,国际乒联又推出新政策——同协会的奥运会两对双打选手必须抽在同一半区,中国队就此无法再包揽双打项目冠亚军;同时又推出奥运会团体比赛替换双打比赛的政策,而且各国参赛人数削减为3人;推出“海外兵团”限制令,21周岁以上更改国籍的运动员不能参加世界大赛。凡此种种,沙拉拉推出的都是一些表面上看似热闹的所谓的“改革”,想以此限制中国球员,但实际上这些个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其他国家或地区乒乓球运动迅速发展的作用。北京奥运会后,国际乒联开始实行“禁胶令”,世界乒乓球正式进入无机胶水时代;近两年,沙拉拉还在试图在40毫米乒乓球的基础上再推行42毫米大球,此外还有更离奇的想法,试图将球网高度增高1厘米,有业内人士和乒乓球专家尖锐指出,沙拉拉的花样百出,玩的都是一些雕虫小技……
  事实的确如此,回过头来看沙拉拉的“改革”,大多都是“隔靴搔痒”,乒乓球运动在全球的普及和推广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尽管总有鼓吹乒乓球是国粹的国人,一再强调乒乓球在国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话没错,乒乓球不但遍布中国街头巷尾,就是在欧美也是比较常见的室内热身运动。但是,乒乓球就像散步、跳绳、举杠铃、广场舞,越来越像一种健身方式,而不是一项竞技运动。出现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乒乓球运动员的悲哀,也是沙拉拉这位“改革家”改革的失败。
  不过,对于沙拉拉本人来说,这些年因为他的不断“折腾”,在世界体坛知名度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国际羽联主席是何许人也,几乎没人知道。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沙拉拉这些年的“惊人之举”,的确为自己捞到了不少“政治资本”。就连这届世乒赛期间,沙拉拉突然宣布辞职更是玄机重重……
  对于沙拉拉的决定,很多人都不明白刚刚在去年竞选连任成功、新任期要到2017年才结束的沙拉拉为何会做出如此举动。不过透过层层迷雾,业内人士还是透视出事情本质——老谋深算的沙拉拉居然是为了以退为进,他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的就任。在他自己的大力推动和谋划之下,国际乒联已经为这位担任主席(PRESIDENT)一职15年之久的加拿大人新增设了一个同样可被翻译为中文“主席”(CHAIR)的职位。
  据了解,在去年巴黎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年度代表大会上成功击退意大利人博西的挑战之后,沙拉拉就宣称将对该组织进行机构上的改革。同时他也言辞坚决地表示,自己在2017年任期结束后将不会再次竞选连任。难道1953年出生的沙拉拉将在64岁的“当打之年”就此收手告老还乡吗?事实远非这么简单。就在今年的东京年度代表大会之前,沙拉拉迅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通过新设立的代表大会主席(AGM CHAIR)一职延续自己在国际乒联中的统治力。据了解,此前的代表大会主席属于一个临时兼职职务,只是在会议期间由国际乒联主席兼任。比较特殊的是去年的年度代表大会由于涉及到时任主席沙拉拉竞选连任,考虑到公平性的问题,才由当时第一副主席代为负责主持相应的工作。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个职位(CHAIR)非常有兴趣”,在今年的年度代表大会上沙拉拉表示。与之完全相呼应的是,国际乒联执行委员会今年所提交的议案显示,新设的主席职位需由执委会提名并经代表大会全体代表选举产生;这一职位的任期与执委会任期相同;担任主席的人可再度当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沙拉拉会选择在2014年而不是2017卸任国际乒联主席的职位,原因就是现在的新职位实在是太诱人了:根据章程规定,国际乒联的最高权力机关正是代表大会。把控住了这个最高权力机关,加拿大人完全可以继续保有自己巨大的影响力。由于国际乒联执委会去年达成一致意见,为了从程序上保证新的代表大会主席的公正性,当选人不能是现任国际乒联的主席,所以沙拉拉选择了在自己依旧拥有对国际乒联超强统治力的2014年卸任、2015年履新,以免到了2017年卸任的时候节外生枝。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加拿大人真可以说得上是深谋远虑。而可以再度当选一条,为他长时间继续在实际上操控国际乒联提供合法的保障。从时间上来说,国际乒联执委会的此项提案生效日期为2014年9月1日,而沙拉拉所宣称的辞职时间也恰恰是2014年的9月1日。解读到这里,相信所有人都会对沙拉拉的辞职决定恍然大悟。
  很难想象,在长达15年的改革征途上没有取得过任何成功的人会如此强势和坚挺,这也诠释了国际乒联为何这么多年无所作为。试想,一项运动三番五次修改竞赛规则,这恰恰说明了这项运动在世界竞技舞台上越来越不受关注。从乒乓球到羽毛球,这对难兄难弟如果不能扼住命运的脉搏,如果不能真正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那么所有的所谓“改革”都会成为一句空话,都会与原来的初衷背道而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