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体育 > 正文

尴尬乒羽

日期:2015-01-0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多年来,所谓的职业化乒羽俱乐部,其实都是国家队的一种摆设。
特约记者|京 友
 
     中国的乒超、羽超联赛,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联赛。然而近些年来,无论是乒超还是羽超,均出现了多家俱乐部无人赞助的尴尬状况,随之而来的是球员身价大缩水,比赛现场无观众,主流媒体也少有问津,俱乐部本身更是惨淡经营……曾经因群众基础好、对抗水平高而一度火爆的乒超和羽超联赛在度过短暂“蜜月期”之后,如今已经举步维艰。
  
联赛走进死胡同?
  
  2014年12月27日,新赛季羽超联赛在青岛拉开战幕。号称全球水平最高的职业联赛迎来了“五周岁”生日。
  然而,令国家乒羽中心尴尬的是,这个“五岁孩子”不仅没有迎来茁壮成长期,反而快要步入生命的尽头。由于职业比赛没有市场,本赛季在所有参赛俱乐部中有三分之一没有企业赞助,完全是靠相关地方体育局自筹资金,诸多大牌球员缺席参赛,丝毫感受不到全国顶级大赛剑拔弩张的火爆氛围。
  在过去的几个赛季,效力于八一队的林丹无疑是一大亮点,每次他的出场都能带旺当地球市。不过,今年因俱乐部没有赞助商,他基本已退出联赛。原因一点也不复杂,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八一俱乐部难以负担林丹300万元的薪水。反倒是林丹显得颇为通情达理:“我无法跟球迷说我一定会参加羽超,当然我知道如果我不能打今年的羽超大家会很失望的。”可能他认为不参赛还可以让队伍省下差旅费和住宿费,毕竟羽超是职业化的赛事,“目前八一队没有找到赞助商,这样与其我给队伍添负担,还不如给年轻球员更多机会。”也许很多人不解,既然八一队无力供养超级丹,那么在职业化市场大潮中,林丹为何不提出转会?对此,林丹给出一个无奈的回应:以羽超目前的情况,也很难有其他俱乐部能出得起高价摘他的牌。
  事实确是如此。12月初,国家乒羽中心匆匆忙忙召开了新赛季羽超联赛交流会,出台了有关联赛规程。然而,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和较为固定的联赛时间,这导致新赛季开赛时间确定后,留给各俱乐部招商引资的时间不足一个月,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寻找赞助商的难度。而一旦无法找到合适的赞助商,俱乐部新赛季就不得不“裸奔”了。此前,八一队已经宣布“裸奔”,同样命运的还有广东、辽宁、江苏等。没有赞助商,经费就成了大问题。在联赛摘牌会上,不少标价较高的大牌球员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尴尬一幕。像蔡赟、于洋等奥运冠军由于无人摘牌只能回原俱乐部效力。广东羽球俱乐部在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的牵线下,最终与张楠、赵云蕾达成引进协议,看在李永波的“面子”上,两人的转会费打了40万元的折扣,但100万元的总费用还是令俱乐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与羽超一样,曾经火爆一时的乒超联赛如今也早早步入寒冬。
  乒球和羽球在中国是两个十分普及的项目,在学习工作之余,很多人身边都不乏乒羽爱好者。可是,如今你问他:“乒超联赛已经结束了吗?”很多人会疑惑地看着你:“谁还关注这个?”的确,乒超联赛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关注了。若不是央视体育频道“强加”给观众,相信没人会想起还有这样的联赛。
  有球迷感慨:曾经高调宣称“要打造乒坛NBA”的乒超联赛这些年早已逐渐沦落为乒乓球明星捞金的场所,不仅屡为各级赛事让道,观众们也颇不买账。上赛季,山东鲁能队教练尹宵就曾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场乒超比赛,按规定是晚上7点开赛,但是在开赛10分钟时依然听不到观众任何声音。当时,他仰起头环视观众席,结果现场情景让他十分难堪:能容纳数千名观众的看台上只有一个80来岁的老人在那里啃烧饼吃。很多业内人士对这种无人问津的现象颇为无奈,“据我所知,乒乓球在我们国家的群众基础还是很好的,但乒超联赛期间,上座率极低。我们到底是如何挥霍掉了如此之好的群众基础?”
  到底什么原因让观众、商家对乒羽两大超级联赛越来越不买账?
  有分析者认为,首先是因为乒羽联赛一直都是俱乐部在自娱自乐,几乎完全脱离市场、脱离大众。国手们像国企高管一样,一边拿着赞助商提供的丰厚年薪,一边捧着国家队的铁饭碗。各大俱乐部每年花掉高额的转会费和年薪,得到的是国手们3-5个月的使用权,其他的时间里,国手们都属于国家队。最惨的是,在世乒赛和奥运会取得佳绩后,国乒领队和教练在电视直播中一通感谢,对象包括运动员所在的省市体育部门、启蒙教练、业余体校,还有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唯独少了球员所效力的俱乐部。运动员水平高不等于市场认可度就高,打乒乓球、羽毛球的人多,不等于看球的人就多,而国家乒羽中心对乒超、羽超市场的预期却过高,造成联赛上座率基本靠组织观众撑场面。乒超的目标要打造成世界乒坛的NBA,羽超也紧追不舍誓赶乒超。客观地讲,在乒羽球运动的资源占有和群众基础上,中国确实没什么问题,但市场的体量和商业运营的水准,最直观的一个比喻是:NBA可以直接拿篮球与乒乓球比大小了。必须承认,乒羽是小众的,尽管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金牌项目。但这个错觉我们始终不愿承认。真应该请专业调查公司对乒羽球市做个调查,如果市场需求是每个主场观众上限1000人,那就没必要把乒超放到3000人以上的场馆;离得太远看球不舒服,组织来的伪球迷乱加油,打球的也没精神,更何况场租贵,安保费用也高。
  再来看看世界上真正的职业联赛是什么。无论是NBA还是欧洲几大联赛,世界上每一个吸引眼球的联赛,都因为那里聚集着无数超人气的明星。从这一点来说,乒超联赛并不逊色,几乎全世界最顶尖的乒乓球选手都在这里,然而,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在他们很多人脑子里,并没有联赛这个概念。短短几年,乒超联赛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牌赞助商,赞助商得不到足够回报,有的连年亏损。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乒超羽超打球的球员赚得却一点都不少。“那些国家队一线球星,打一年乒超,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100多万吧,多一点的像林丹、于洋这样的奥运冠军,可以轻松超过200万。”一位圈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即便是那些不太知名的球员,只要能打上联赛,一年20万是肯定没问题的,因为俱乐部开出的工资普遍比较高。”
  如此高收入却没有换来球星们足够好的表现。更令人惊讶的是,某家俱乐部队员曾向熟悉的记者承认,在名次已定的情况下,主教练竟然让队员故意输球。从当年乒超最火的年代,马琳与宁波海天俱乐部闹翻,世界冠军李平炮轰俱乐部,大牌球队和俱乐部的关系似乎一直不是很融洽。对此,某俱乐部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都是大牌,我们是想管但又不太敢管啊!”“在技术上我确实没什么可以指导他的了,不过比赛时还是有东西可以说的,但人家是大牌,根本就不听。”曾有一位教练如此评价马琳。像这样敢于指出大牌球员不足的还是少数,因为都是抢手货,如果球星被管得太严,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大不了明年不在这打了,换一家俱乐部”。球员和俱乐部是纯粹的雇佣关系,球员对俱乐部没有归属感,也就很难要求他们为俱乐部出更多的力。这很大程度上和目前实现的摘牌制有关,因此已有俱乐部提议改变这种转会制度,不能让球员在转会方面处于绝对主动的位置。
  由于积累多年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就这样经历过短暂喧嚣之后,乒羽联赛不可避免地走入“死胡同”。
 
联赛变成练兵场?
 
  毋庸置疑,乒羽两项运动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令人遗憾的是,国家乒羽中心和乒羽国家队从来不把乒超羽超两大联赛当回事儿。比如,国乒、国羽外派选手参加像国际乒联巡回赛这样较低级别赛事,都不把乒超战绩拿来参考一下,更别说像参加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了。多年来,所谓的职业化乒羽俱乐部其实就是国家队的摆设。
  从国家队利益角度分析,他们当然不希望主力队员在联赛中透支体力,更不希望他们拼搏受伤,一切都是为了奥运争金战略。因此,国家乒羽中心(说到底由国家队主总教练主导的)从一开始就把联赛当成自己的“福利”,根本没有考虑市场化、产业化这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联赛中,观众发现本来应该是无比精彩的职业化联赛,结果成为奥运会、世锦赛的练兵场。
  以羽毛球为例,国家队希望众国手能更好地适应21分规则,自做主张将联赛规程更改为11分每局,还增加了3对3场次。这样一来还是比赛吗?显然,国家队这种完全与国际脱轨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把联赛当成奥运会的牺牲品。刚开始,一些热衷羽球的赞助商曾不惜血本、投巨资成立俱乐部,可是几年下来就感觉不对劲儿。一些大牌球员不仅身价奇高,而且在联赛更多时候都是出工不出力。时间长了,赞助商自然也没有了兴致。以奥运冠军于洋为例,伦敦奥运会后她回到家乡,代表辽宁征战羽毛球联赛。在那一年,沈阳某知名上市公司投入近千万,倾力打造一支豪华羽球俱乐部。然而,仅仅赞助了一个赛季,那家公司便宣布退出。个中原因赞助商没有直说。后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那个赛季辽宁羽球俱乐部完全具备杀入决赛的实力,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进入四强后,国家队几个主力队员因有重要国际比赛任务,主动放弃了参赛资格。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家队某主力队员在两个多月的联赛时间里仅仅参加了7场比赛而且输掉了3场,就轻松收入200多万元。试想,面对如此不规范的联赛、如此没有职业素养的球员,任何赞助商都找不到继续赞助的理由了。
  可见,由于国家队“唯金牌论”的长远规划,乒羽联赛注定要成为其“奥运争金战略”练兵场。在国家队主总教练的眼中,只有奥运会、世锦赛才是真正的大战,其余几乎所有比赛都是为此服务的。事实证明,只要能在奥运会、世锦赛上取得好成绩,无论是教练员和冠军获得者都能得到极大的实惠。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李雪芮为例,因为一枚金牌,她曾先后获得过国家体育总局重奖、香港方面重奖、重庆市政府重奖、家乡所在市政府重奖,同时还有各大企业赞助。另外,在获得奥运会金牌后,就连征战羽超联赛的身价和工资都以百万元计算了。说白了,只有奥运会金牌才是他们的“摇钱树”:一方面笼罩着为国争光的耀眼光环,另一方面还有无尽的财富。难怪,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当年在无意间点评李娜时会语出惊人:她不能算是优秀运动员,因为她没拿过奥运会冠军。或许,在李总眼里只有奥运金牌才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的标准。结果,此语一出,引起外界大讨论,更被职业体育运动员视为笑柄。
  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李永波的观点正是代表了专业体育“金牌战略”,与职业化体育“回归本源”的激烈碰撞。其实,自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荣登金牌榜首位之后,中国体育就面临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未来发展的导向到底是什么?是仍然坚持举国体制、金牌至上,还是让体育回归本源,快速走了体育产业化、体育全民化新道路?关于金牌,我们听到的最新的一次官方解释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俄罗斯冬奥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体育不能仅靠奥运金牌支撑,严格意义上讲,奥运会大都是业余比赛,而真正受关注的职业比赛,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橄榄球赛、F1比赛、网球四大满贯公开赛等等,才是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大品牌。以前奥运会金牌少拿了一点,老百姓能把你骂死,但是现在已经看淡了许多,这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早些时候,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曾率先谈到了中国体育“转型”的话题。“北京奥运会后是中国体育转型的最佳时机。”袁伟民说,“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需要金牌,而我们也已经做到了,北京奥运会已经名列金牌榜榜首,已向世界证明中国是金牌大户,现在我们应该在保证优势项目和抓好重点基础项目发展的前提下,花大力气发展群众体育。”
  作为中国体育前“掌门人”、中国竞技体育辉煌历史的见证者,袁伟民已深深意识到“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步”战略性转变的历史时机。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尖锐地指出,以往长期以来形成的“唯金牌论”观念,造成了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职业化体育发展的极大不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国体育偏离了体育强国的发展轨道,甚至直到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勇登金牌榜首位时,我们才尴尬地发现,在一些群众基础雄厚的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上,我们的成绩依然很寒碜,我们依然不敢自称是“体育强国”。
  无独有偶,就在袁伟民疾呼中国体育急需“转型”时,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随后也曾谈到了“转型”的话题。他强调,全运会不能“唯金牌论”、“唯奖牌论”,各个代表团要正确对待竞赛成绩,并要以此来推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的发展。可是,刘鹏也无法否认,全运会各代表团在冠军运动员奖励政策方面,大有攀升的势头。为此,他不得不呼吁,全运会结束后各代表团对运动员的奖励不能过高,各代表团之间不能互相攀比。“不能因为奖金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意”。
  可见,“唯金牌论”、“唯政绩论”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而且有着浓重的时代背景和体制限局。比如,眼下足球正热,国家也重视,社会参与热情也高。这本来是好事儿,可是我们的官员却偏偏看重“政绩”:教育部一官员在参加河北一个校园体育活动时说:校园足球的未来规划,是“以每个学校保证每天一节足球课,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踢足球……如果说三年的时间建设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按每学校1000人计算,我们就有了3000万足球人口……”对此,知名体育媒体人颜强质疑,教育部如果真的去全国各级学校积极推动,三年时间或许真能建起这些学校,只是它们真正能培育出“3000万足球人口”吗?这3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又能繁荣或者生存多久?每天一节足球课,是否合适?行政性的推行,必然会有行政性后果,强制教育效果只可能低下。“保证每个学生学会踢足球……”,已经违背了教育和体育的本意。
  其实,这一弊病从乒羽职业联赛中早就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为了响应国家和社会号召,将体育推向市场,拥有超强群众基础的乒乓球和羽毛球两个项目先后包装出这样“四不象”的职业联赛。可是,观念不改,体制不变,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注定以乒羽为代表的所有的超级联赛都将没有未来。这是精英体育的悲哀。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