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体育 > 正文

2017 中超缺点啥?

日期:2017-03-0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去年,中超俱乐部在全球“爆买”,“金元足球”愈演愈烈,新一年里,这样的态势还会继续吗?2017是足协与行政管理机构正式脱钩后的第一个赛季,这个从形式上已经是民间机构的组织,真的能为广大参与足球热爱足球的民众谋福利吗?
撰稿|菲尼克斯
 
      3月3日,2017中超即将开哨。根据中国足协发布的数据,在这之前的2016赛季,中超的场均上座人数达2.42万,超过意甲、法甲等知名赛事,位列全球第五,新赛季是否还能更进一步?去年,中超俱乐部在全球“爆买”,“金元足球”愈演愈烈,新一年里,这样的态势还会继续吗?2017是足协与行政管理机构正式脱钩后的第一个赛季,这个从形式上已经是民间机构的组织,真的能为广大参与足球热爱足球的民众谋福利吗?
 
政体分开路还长
 
  如果要评选哪国足协最爱刷存在感,中国足协说自己是第二,就没有谁敢说是第一。2017年1月15日,第十届中国足协第三次会员大会上,足协新政从天而降,犹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这套新政其实包含了一系列措施,但其中最关键也最引争议的是针对中超、中甲的外援和U23(23岁以下)球员的新要求。
  通过后来足协下发的细节解释文件,人们了解到“外援新政”和“U23新政”的详细内容:外援可注册5人,但最多上场人数从之前的4人减为3人,同时不再区分“亚洲外援”和“非亚洲外援”。U23球员方面,各俱乐部的注册名单中,U23球员不得少于4人,否则足协不接受俱乐部报名,俱乐部将失去联赛的参赛资格;每场比赛,18人名单中U23球员至少要有2人,首发至少要有1人,对于首发阵容没有安排U-23球员上场比赛的球队,将做弃权处理。
  先说对外援的规定。足协说减少外援是为了遏制俱乐部哄抬引援价格,按说这规定本身兴许不会引起太大反弹,关键是公布的时机不对。这时许多俱乐部已经在冬季的转会窗口期完成了引援,而且往往花费了重金。尤其是那些买了多个外援的俱乐部,买好了球员发现上不了了,这巨额损失谁来买单?另一方面,外援也不会愿意因为制度的原因而常坐冷板凳,难道刚签好了就马上解约加赔付巨额违约金?这不是开国际玩笑?
  笔者认为合理的做法是设置缓冲期。要知道,当年欧足联要推行旨在规范各俱乐部的财政行为、控制俱乐部财政赤字、对违反规定的球队予以处罚的“财政公平法案”(UEFA Financial Fair Play),可是从2009年就提出,到2013-2014赛季才正式生效的。如果说拿欧足联的标准来要求中国足协太不实际的话,那稍微早一点,哪怕在2016赛季刚结束的时候就公布这个政策,那效果也会比现在好得多。
  再看看对U23的新政。足协的用意大家都能看得出,是为了培育年轻球员。确实,中超近几个赛季出现了本土年轻球员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2015赛季“中超最佳新人”奖项的空缺就是很好的证明。俱乐部出于对战绩的要求,越来越不敢启用年轻人上场比赛,使得他们没有锻炼和展现的机会,这当然是原因之一。而眼下世界杯决赛圈扩军已定,国足要赶上这波机会再次打入世界杯,就得从现在储备后备力量,足协貌似“眼光长远”了一把?
  可惜是眼高手低。这样的政策,从功效上而言:恒大这样的梯队建设比较扎实的球队,本来就不缺好的U23球员,新政也不能锦上添花。对有些实力不济但财力足够的球队来说,自身没有能用的U23球员,那就砸钱买吧。最可怜的就是那些既没人又没钱的球队,只好把不堪用的年轻人赶鸭子上架。
  操作上的漏洞就更是多到不可胜数了,几乎是个球迷都能随口说出一大把。最关键的就是两种情况:一是大名单中要是U23球员伤病或者停赛,人数不满新政条件怎么办,比赛就不用踢了?二是让U23首发一分钟就换下来,虽然浪费了一个换人名额,但符合新政了是不是?足协你有办法吗?
  其实出台减少外援、强制上U23这样的规定,在中国足协劣迹斑斑的“黑历史”上还真算不了什么。但讽刺的是,新政的横空出世,距足管中心正式注销,中国足协在管办分离、去行政化路途上迈出“标志性的一步”,才过去了仅仅5天。
  出台一项政策,没有缓冲期,没有实质的让各俱乐部表决,这样的足协虽然在身份上已和政府机构脱钩,但办事思路和风格上却显然还是衙门老爷的那一套。那下面的各俱乐部也只能是噤若寒蝉、阳奉阴违了。
  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其中要求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不设行政级别。差不多一年后,2016年2月16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向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撤销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批复”。又是差不多一年后的2017年1月5日,足管中心才正式注销。形式上的转变尚且要如此长的时间,实质的转变恐怕还要更久。
  中超有这样的一个“老爸”管着,接下来还会挨什么板子,谁也不知道。
 
金元足球太疯狂
 
  如今的中超,缺啥都不缺钱。各俱乐部疯狂砸钱引进外援,把“半支巴西国家队”都买到了中超。之前以5580万欧元转会费购入巴西国脚胡尔克,创造中超转会“标王”纪录的上海上港俱乐部,在2016年底再次发力,从英超切尔西买入另一名巴西国脚奥斯卡,以助力他们向2017中超冠军的冲击。
  据英国媒体的报道,奥斯卡的转会费达到6000万欧元,年薪居然达到了2080万英镑,以周薪40万英镑超梅西、C罗排世界第一,这两项都创造了中超的新纪录,奥斯卡成为中超最贵、薪水最高的球员。
  如果说“成立中超对标的是英超”,这在球迷看来曾是不折不扣的笑话;那么现在,至少在烧钱这一点上,中超算是做到了。早在一年之前,根据德国权威数据网站《转会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超已经超越英超成为最烧钱的足球联赛。而在今年的冬季转会窗口,前述网站统计的国际“标王”前十位中,有一半的买主都来自中超。尤其是其中以2044万欧元位列第8的张呈栋的转会,是发生在北京国安和华夏幸福两家中超俱乐部之间的。
  中超引援的一掷千金,虽然对于本就财大气粗的欧洲豪门来说影响还不算大,毕竟足坛最顶尖的球星还是倾向于待在一家豪门球会,但这对于欧洲众多的中小俱乐部来说,无疑是显著的冲击。难怪才升入英超不久,开打第二赛季的伯恩茅斯队主帅埃迪·霍维曾感慨:和中超抢人真是太难!
  问题来了:中超俱乐部的这种惊人的购买力,到底在提升联赛水平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这次,倒是足协提供的官方数据揭了中超的“家底”。在中超和中甲会议期间,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局长、中超公司董事长马成全向各赛区、俱乐部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包括“提高净比赛时间,增加观赏性”“减少无谓犯规次数,不拖延比赛时间”等。
  马成全给所有参加会议的地方协会秘书长、俱乐部总经理出具了一组数据,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中国职业联赛落后在什么地方。比如说拿中超和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比较,场均净比赛时间比J联赛少4分钟,比韩国K联赛少6分钟。
  马成全说:最近两个赛季以来,“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大牌外援和高水平外教不断涌入,职业联赛的净比赛时间却逐年下降。2016赛季,中超净比赛时间最少的一场比赛竟然不到40分钟。球迷买票到现场看球,或者坐在屏幕前观看一场90分钟的比赛,实际比赛时间不到40分钟。这样的比赛,是对球迷的不尊重,也是对职业联赛本身的不尊重。  
  在上述数据里,除场均净比赛时间外,在犯规次数和场均跑动距离上,中超联赛较之五大联赛和日韩联赛都是全面落后。
  问题很明显:钱都花在买教练买外援撑门面了,实质性的踢球水平却远没有跟上。
  对于中超大肆砸钱买人,前国脚孙继海表示:“我很高兴外援外教来中国,这对中国足球有好处,但中超俱乐部疯狂烧钱是不对的。中国足球需要改变,需要从青少年这个基础抓起,也要从裁判和教练的培训做起。让中国足球拥有好的氛围,要比光买外援重要。”
  他认为,中国足球应该专注于基础工作,培养球员、教练和裁判,建立更多的球场,让孩子们喜欢踢足球,让球迷文化更健康。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疯狂砸钱的趋势发展,“我无法想象2030年中国足球会变成什么样”。
 
要学英超入社区
 
  无论是2015年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还是2016年出台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其中都着重提到了夯实足球基础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中超应该变成啥样?不妨让我们认真来对标一下英超。
  无疑,不管是竞技水平还是商业运作,英超都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优质职业足球联赛。英超始于1992年,而作为现代足球鼻祖的英国足球一诞生,就与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当地足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足球诞生于英国的工人阶级、市民阶级当中。19世纪的工业革命让社会生活方式和工作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踢足球成为工人们缓解工作压力的一项热门运动。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就是1855年成立的英国的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
  在英格兰,城市被分为自治市镇,在20世纪70年代地方政府重整之前,自治市镇拥有着很高自治权和社群性。而足球俱乐部常常被认为是社区的重要成员、社区形象的代表,社区里的公众通过支持代表自己社区的足球俱乐部来获取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同在伦敦,阿森纳代表伊斯灵顿市镇区,托特纳姆代表哈林盖区,切尔西则代表汉默史密斯市镇区。
  这些足球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相连。职业球队对于社区体育发展、缓解社会问题做出贡献,而社区球迷的支持以及归属感、认同感是俱乐部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二者共同承担了社区发展的责任,在良性互动中获得双赢。
  球迷对俱乐部的支持很好理解,那么俱乐部是怎么回馈社区的呢?以    “英超社区行动”(Premier League Communities)为例,这个行动中一共包含了三大计划、十三个分项目以及两大基金的支持。这三大计划,分为社区支持类、学校支持类及装备基金支持类。其中社区支持类下设的分项目有:
  鼓励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接受职业俱乐部的技能培训;发展女足;让专业教练和裁判来指导青少年;让公众体验俱乐部的商业运作,为他们提供足球管理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接受更多更好的关怀;帮助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走回正轨、重拾自信。这些活动经常邀请著名英超球星参加,有很广泛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英超在体教结合上也有着详细的规划。英超校园足球巡回赛、英超学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英超运动装备资助项目以及英超校园杯足球杯赛这些活动,都是英超与各个社区学校的合作。
  “英超社区行动”设立了三大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通过资助足球运动设备,支持草根足球运动的发展。英超俱乐部十分关注社区草根足球运动发展情况,他们为学校足球队提供球服、最先进的训练装备、第三代人工草皮等。   
  第二个目标是鼓励人们参与运动,激发人们对足球的热情。近些年,英超各俱乐部开启了一系列包括足球和其他运动在内的激励参与活动,并为这些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旨在鼓励人们将运动培养成生活习惯。
  第三个目标是提供专业化技术和理念的培训指导,让草根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
  目前,“英超社区行动”已取得巨大的成功,在解决英国社区问题,如减少青少年犯罪、健康促进、推动种族融合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据英超官方数据显示,仅英超足球激励项目这一分项,在过去的十年中,就有15万名青少年参与,参与该项目的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不良行为减少了50%。
  在这样的深入联系下,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英国男子中,94%表示无论球队的成绩如何,他们永远不会背叛他们热爱的球队。
  相比之下,中超俱乐部与当地社区的联系,远远没有达到上述层次,甚至在资深足球媒体人、《体坛周报》原副社长颜强看来,中国几乎没有真正能代表社区利益、球迷利益的足球俱乐部。
  他认为,俱乐部本就应该是从草根、民众之间产生,代表着相同或相近人群的志趣,有着共同或类似价值观。而中国绝大多数足球俱乐部,尤其这些活跃在顶级联赛者,都没有自然生成的过程,都不是来自民间又服务普罗大众的。“甲A甲B,及至中超中甲的许多俱乐部,当初成立时,不过是在一纸行政命令下,摇身一变,由各地市体工大队足球队就改头换面成为了某某俱乐部。”
  不仅如此,先天的不足,后天也还没有充分补充。其他的不多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光看现在中超俱乐部的名称,恒大、申花、上港、苏宁、国安、鲁能……清一色都是企业的冠名,这无非象征着商业利益,而非与地域的紧密联系。放眼世界,这样做的俱乐部并不多。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到的是“可乐皇马”“苹果巴萨”“奔驰拜仁”……这些俱乐部不知会得到多少冠名费,但是它们并没有这么做。甚至连英超,作为整个联赛,也从2016/2017赛季开始,停止赞助商的冠名,开始效仿美国NBA、NFL等体育赛事那样“干净”的品牌战略。
  中超,何时能够进社区、接地气?别让球迷一直对你“单相思”!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