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体育 > 正文

亚运会的流金岁月

日期:2023-09-2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110年来,虽然经历过挫折争执,但不得不承认,体育作为纽带和桥梁将亚洲凝聚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日渐繁荣和自信的亚洲。
记者|杨维格


  9月24日晚,在杭州洲际酒店,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举行了亚运会110周年庆祝活动,主题为“One Asia”(同一个亚洲)。第一届亚运会于1951年在新德里举行,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10年前的1913年马尼拉远东运动会。110年来,虽然经历过挫折争执,但不得不承认,体育作为桥梁纽带将亚洲凝聚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日渐繁荣和自信的亚洲。


亚运会之父桑迪


  位于吕宋岛西岸,临近菲律宾马尼拉湾,有一座风光绮丽的海滨城市——马尼拉。它是菲律宾的首都,也是菲律宾全国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马尼拉在亚洲体育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1913年这里曾拉开亚洲体坛升腾的序幕,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

  远东运动会最开始其实叫“亚洲奥运会”。1911年,中菲日三国联合发起创办了远东奥林匹克委员会。这是继1908年天津南开学子发出“奥运三问”后,中国向奥林匹克运动会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

  而到192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举办的地区组织,同时建议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名为“远东运动会”。于是远东运动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有联系,并被承认的洲内综合性运动会。

  从1913年开始,远东运动会轮流在菲律宾马尼拉、中国上海和日本大阪及东京举行。其中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娱乐场(今鲁迅公园)举办,《申报》评价其“开中国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

上图: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公园举办。


  直到1934年,日本坚持要把“伪满洲国”拉入远东运动会,中国提出抗议并宣布退出远东运动会。随后远东体育协会宣告解体,一共举办了10届的远东运动会也随之停办。

  亚洲运动会的再次兴起,有一个重要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古鲁·桑迪。

  如果说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之父,那古鲁·桑迪则是亚运会之父。桑迪出生在拉合尔(现巴基斯坦),他的父亲是一名著名的律师。桑迪完成国家学院的教育后,继续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热爱运动的桑迪选择加入剑桥大学冰球队。桑迪认为体育运动对于印度年轻一代的健全的身体和思想是必要的。为此他先后担任过印度业余田径联合会的主席,印度奥林匹克协会执行成员,以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平复,人民生活日趋安定,体育运动逐渐活跃起来。桑迪也在不断寻找适合举办“全亚洲运动会”的机会。

  1947年,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举行了亚洲关系会议。桑迪借此提出通过“全亚洲运动会”展现团结独立的愿景,给各国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桑迪和各方代表的不断努力,两年后亚运会联合会正式成立。1951年3月,第一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开幕。11个亚洲国家代表团在二战后首次欢聚,489名运动员投入了田径、游泳、排球等六大竞赛项目的角逐。

  “最初的计划是1950年举行第一次亚运会,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比如资金的匮乏,基础设施的缺乏,亚运会被延迟到了195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诺乔·森接受采访时表示,“就国家数量和体育项目数量而言,第一届运动会的规模非常小,但它确实在印度获得了很大的热情响应。”

  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展示了摆脱殖民统治后各国独立向上的姿态。但从1951年至1970年,亚洲整体政治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动荡困难时期。不仅参与国数量有限,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体育比赛项目稀少,且竞技水平不高,可以看作是亚运会的初级阶段。


上图:1951年新德里亚运会。



德黑兰的里程碑意义


  9月24日,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中国选手邹佳琪、邱秀萍联手出击,夺得杭州第19届亚运会首金。而中国亚运会历史上的首金,是在1974年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由射击运动员苏之渤摘得。

  拉开抽屉,苏之渤拿出一个平整信封,一圈圈解开绑线,抽出来一张黑白照片。珍藏许久略显斑驳的照片拍下的正是苏之渤获得中国首枚亚运金牌的情景。“当时我自己没有相机,这个照片,是1975年去东欧参加国际比赛,使馆的工作人员送给我的。”苏之渤回忆,当时中国代表团没有跟队记者,也没有录音录像等设备,“幸亏还有这枚金牌,不然我都想不起当年的样子了。”摩挲着带有岁月痕迹的亚运会金牌,如今74岁的苏之渤对自己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比赛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上图:1974年中国选手苏之渤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射击赛场留影。


  当时射击队的训练条件很艰苦,苏之渤使用的是北京射击厂制造的手枪,枪膛磨损严重,口径较大,精度较差。刚开始时,苏之渤一直打得不理想,总是徘徊在9环左右,10环基本是一种奢望。后来教练把枪架在老虎钳上,校正了一下,情况才有所好转。

  男子自选枪慢射决赛当天,伊朗德黑兰气温很高,空气也很干燥。站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的决赛场上,苏之渤不住地出汗,但衣服马上就被蒸干。他打几枪就得去喝点水,补充丢失的水分。

  “我当时打得很快,提前5分钟就打完了,之后就转转看看其他选手的比赛。当时最强的对手是日本选手,但是他最后发挥不好,总成绩只有550环。”凭借总成绩多2环的微弱优势,苏之渤拿下金牌。

  当时苏之渤并不知道这枚金牌代表的意义,只觉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直到站在亚运会领奖台上。身穿红色参赛服,胸前佩戴一枚国徽的苏之渤才知道,原来他拿下了中国亚运会首金!

  之所以称为“中国亚运会首金”,是因为1974年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亚洲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与亚洲地区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高度结合。1954年第二届亚运会开幕前,台湾加入了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为了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断绝了与亚运会联合会的联系,没有参加第二届亚运会。后来因为政治和外交等多种因素,中国一直没有参加亚运会。直到1973年台湾被取消会员国资格,中国恢复了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亚运会率先恢复中国在国际赛事的合法席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这给后来中国加入奥运会提供了借鉴的模式。”上海体育大学奥林匹克学院执行院长、《亚洲体育历史与文化》期刊主编凡红在接收《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亚运会与奥运会虽然没有从属关系,但一直相互影响。

上图:上海体育大学奥林匹克学院执行院长凡红认为,每四年一届的亚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可以说1974年是亚运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参与国家来看,这一年不仅是西亚国家第一次举办亚运会,而且越来越多亚洲国家开始参与亚运会。比如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西亚的巴林、科威特、伊拉克等。”凡红教授认为,从1974年到1990年,是亚运会的发现阶段。亚运会的竞赛水平、比赛项目、参与国数量和人数等显著提升,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中国派遣了一支444人的代表团,是历年来参加国际运动会最大的代表团。中国代表团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41枚铜牌。金牌数首度超越雄霸亚运多年的日本,跃上亚洲第一,从此成为亚洲体育第一强国。


亚运会助推新秩序


  1990年,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亚运会,《亚洲雄风》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亚运记忆。同一年,泰国曼谷获得了承办1998年亚运会的资格。

  在此之前,曼谷已经举办了三届亚运会。其中第6届亚运会,因韩国出现财政问题放弃主办权;第8届亚运会因政治因素,巴基斯坦放弃主办权。最终,这两届亚运会均由曼谷接办。

  第13届亚运会,是曼谷第4次举办亚运会。但是谁也没想到,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经济增长率迅速下降。面对严峻形势,谁也不确定亚运会能否如期举行。

  “我们还处在经济危机中,其实那时候泰国政府是不打算承办的。”朱拉隆功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颂巴·甘乍那吉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本来是打算认输放弃了。会议讨论后还是(觉得)不行。如果不办的话,经济再复兴的机会就更少了。对国家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

  谷拉瓦迪·金达翁是一名资深建筑师。20世纪90年代,她所在的公司参与到了曼谷亚运会新场馆的修建中。谷拉瓦迪负责的是一座可供7个竞赛项目使用的蒙通他尼体育中心。

  翻出当时的设计图纸,谷拉瓦迪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打算把5000平方米的大厅,分成四个小厅。举办一些比赛时,可以把两个大厅联通。举办另一些比赛时,可以安装隔板,以此来满足亚运会比赛对场馆的需求。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场馆的建设并没有从图纸走向现实。泰铢贬值,建筑预算从1995年的25亿泰铢,增加到1997年的33亿泰铢,最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它的成本最终会上涨到多少。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经费,谷拉瓦迪的团队,只能将原来的设计,缩减到体育设施的最低限度。比如用混凝土建造台阶代替观众座位,控制室只建一个外壳,去掉用于帮助提升声音的回音墙等。1998年10月,蒙通他尼体育中心终于赶在亚运会开幕前的一个月匆匆交付。“这是有史以来最难的工作,它的压力不仅仅是建造一座大楼,而是把国家的荣誉扛在肩上。”谷拉瓦迪和她的团队坚持到最后,曼谷经济终于迎来了转机。亚运会圣火点燃后,曼谷市出现了自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以来少有的生气,并由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体育赛事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某些特定时刻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起到超出预料的影响。

上图: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


  “游戏先于文明,游戏创造文明。”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指出,游戏的重要特征: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它把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完美带入不完善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当中。体育六大起源说之一,就认为体育赛事最开始就是起源于游戏。亚运会作为亚洲大型体育赛事,在发展历程中,确实促进了亚洲国家的团结,更增强了亚洲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感有多重要?它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在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前,有一则新闻的标题是“6个亚洲国家宣布不参加杭州亚运会”。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到目前为止,亚奥理事会旗下共有45个成员,分属东亚区、南亚区、东南亚区、中亚区和西亚区,即亚洲42国加上我国的3个地区(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其中有6个亚洲国家,至今不是亚奥理事会成员,所以不参加亚运会。

  这6个国家分别是:土耳其、以色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塞浦路斯。从地理版图上讲,他们算亚洲,但不属于五大区块。从历史文化及经济等各种原因综合看,他们多数更认同自己是欧洲国家。这6个国家不归属亚洲体坛,岂止不参加亚运会,亚洲单项体育组织的所有赛事他们也都一概不参加。

  谈及未来亚运会的发展,凡红教授表示,“每四年一届的亚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这么好一个平台,实际上还可以做得更多,特别是在运动项目方面,可以新增更多带有亚洲特色的体育项目,为亚洲体坛注入新的活力,构建一起向未来的蓬勃力量”。记者|杨维格


链接:亚运历史上的多个


首次第一枚亚运会会徽


  首届亚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一个放射出16道火焰光芒的红色太阳,代表了亚洲是世界东方的日出之地,太阳下是11个相连的圆环,代表了该届亚运会的11个参赛国家或地区。


第一首亚运会会歌

  第2届菲律宾马尼拉亚运会筹办期间,在全国文艺团体中征集亚运会会歌。菲律宾保安军乐团中,里戈上校和多尔少校的作品《永远向前》在众多被选曲目中脱颖而出。亚运会第一首会歌由此诞生。


第一个正规亚运村

  第4届印度雅加达亚运会筹办期间,专门建立了亚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亚运村,为四届亚运以来硬件设施最好的一次。


首次亚运会“大团圆”

  第15届卡塔尔多哈亚运会,是亚洲历史上首次有4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比赛。亚运火炬将首次传遍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赛事首次提供高清数字电视信号。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