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院:夹缝生存
阅读提示:去年一年,影院放映的艺术片共140余部,其中30多部是老片回放,只有12部是国产新作,更有99部是来自各国交流影展的海外艺术片。国产艺术片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支撑一家影院的正常放映,更不用说是一整条院线。
9000块屏幕,我取1%就够了
2012年初,一个名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Art Film Alliance,简称AFA)的组织横空出世。联盟汇集8个城市的11家影院,以“一城一映”、“周周映”的方式,推广国产艺术电影。上海本地,目前已坐拥上海影城、新衡山电影院、上影CGV莘庄影城和嘉定影剧院四方阵地。
联盟发起人、上海联合院线宣传策划部经理顾敏算了这么一笔账:“以每家影院拥有3个影厅为例,一周放映的电影约为100场。AFA对其成员的要求是每周放映一场艺术影片,仅占1%比例。但全国上下约有9000块屏幕,如果每个影院都能给我这1%,数量就很可观了。”
这“1%”的尝试,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开始。彼时,电影拷贝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某些小众影片由于不被看好,一度出现过遭遇拒购的“零拷贝”现象。这些影片的创作人中,就有后来众所周知的第五代导演佼佼者:田壮壮、吴子牛。
1989年,中影公司在全国9个城市选择了11家影院,放映艺术电影。上海的“胜利”和“平安”两家影院入选,成为全国艺术电影放映重镇。顾敏时任胜利电影院经理,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当时被称为‘探索电影’,充满人文关怀,还引入许多西方先进的电影理念和符号学,一改传统电影单调的影像风格,是中国电影的‘补白之作’。像《黄土地》、《晚钟》、《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血色清晨》,在主流价值观之外更加关注边缘人的生活。艺术影院的诞生给了这些影片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第五代导演寻找到了他们的观众,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胜利电影院除了放映艺术片,还会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盘点优秀影片,策划知名导演、影人专题影展,在艺术影院的经营上颇费一番心思。但到1995年前后,随着第五代导演走向成熟、走向商业,艺术电影片源急剧减少、溃不成军。再加上VCD取代录像带大面积崛起,艺术影院既失去了片源,也失去了受众,终于改弦更张,一律从商。
其后的2005年,顾敏也曾在永华、环艺等影城发起过“艺术电影周周映”活动,第一部上映的影片是当年宁瀛执导的《无穷动》,但终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成气候。直到今年初AFA艺术电影联盟成立,顾敏的梦想已断了7年之久。
据统计,我国每年国产电影的拍摄数量在700部左右,除去电视电影、网络电影不论,长片约为650部,这其中只有200部能够上映,剩下的400多部,则无缘和观众见面。AFA的职责,是从这400多部影片中精选出10到12部,获取公映许可证(“龙标”)后,在联盟下属影院以每周一场的方式播映。
不到3%的比例,意味着还有很多艺术电影终要面对束之高阁的命运。但有了这个百分比,至少一部分优秀影片有了直面观众的机会。说到选片标准,顾敏坦言:“主要来自从业人员或媒体朋友推荐的国产片,如果能有参展、参赛记录更好。我们的标准是:小微制作、新锐导演,有诉求、有情怀。”但对于那些大众影院公映过、已有一定观众基础的艺术片,他却表示“不选择”:“我们要把机会留给缺少放映空间的影片。接下来会进一步强化‘AFA’这个标签,希望所选影片都是‘联盟特供’,也传递给影迷一个讯息:在AFA,可以看到别的地方看不到的电影。”
从酒吧、咖啡厅到拿“龙标”
除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AFA,国内其他几座大城市的艺术电影阵地,秉承着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也开始崭露头角。
北京东直门的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主打艺术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放映场次接近一比一,是城中文艺青年观影的必去之处。身为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分支,它的一层开着“库布里克书店”,陈列有多个国家的原版电影专业书籍;二层的会员专区还包括一个小型电影图书馆暨放映室,定期举办讲座。去年中到今年初,MOMA连续7个月放映了导演范立欣的处女作长片《归途列车》,票房相当不错。不计时效的长线放映改变了艺术片在传统影院“上映几天就落画”的尴尬处境,为艺术电影登陆大银幕开拓了新的方向。
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也有专门的艺术电影放映,拷贝来自世界各地。而这里采取的经营模式,并非“高价求生存”,相反“低价为亲民”,票价要比一般商业大片更便宜。
2007年3月,北京艺术电影小众团体“对号入座网”正式上线。设若一部艺术片能够获得40位以上网友的响应“占座”报名,网站组织者就会想方设法找来片源、联系天宝国际影城等地放映“一般电影院里看不到的电影”。迄今为止,网站已经成功组织观影300余次,注册用户达到1.4万人,活动频率也从创办初期的每两月一次提高到每周一两次。
而在广东省,广州天河电影城的“先锋光芒”影厅以每月至少推出一部艺术电影的频率,放映着《归途列车》、《碧罗雪山》、《郎在对门唱山歌》等新片。深圳首家艺术影院“嘉之华中心影城”在市宣传文化基金的支持下,推行“光影星期五”公共文化服务,于每周五的17点档和21点档分别放映两场艺术片,免费向市民开放。
从酒吧、咖啡厅等地私人性质的艺术片放映,到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曲阳影视文献图书馆等专业研究机构成为影迷圣地,再到艺术电影纷纷拿“龙标”、上院线、公开放映,这些年来,国内的艺术片放映,无论是阵地还是硬件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艺术院线:走到哪里都是难题
然而和艺术院线成熟、艺术片放映活跃的欧美城市相比,国内专业的艺术影院尚未形成,成体系的艺术院线更遥不可及。
法国是世界上拥有艺术院线数量最多的国家。巴黎拉丁区的艺术院线闻名遐迩,这里孕育了著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导演。1955年,由该区一些小影院经理和影评人发起成立的“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协会”(AFCAE)为艺术院线的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法国政府仍每年向AFCAE提供约1200万欧元的补贴,用于艺术片宣传推广和影院场所整修改造。许多中国艺术片虽然国内“零票房”,却往往能在这里取得不错的成绩。
德国柏林的“军火库”电影协会(Arsenal)也已有50多年历史,与柏林电影节过从甚密。这个协会的成立比建立公司或基金会更简单,有7人以上成员即可免费注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有志传播电影文化的创办人而言,“开始时很简单,一个地点、一块银幕、一架放映机就可以”。《归途列车》导演范立欣感叹:“艺术电影院在全世界都是由国家在做,唯独中国例外。”
然而在好莱坞商业片年复一年的巨大冲击和商业院线的广告攻势下,即便是欧洲的艺术院线,近年来也受到重创。巴黎和柏林都有艺术影院先后关闭,“军火库”也遭遇过政府削减预算的窘境。
在中国,艺术影院的生存难题逼迫许多影院在艺术片放映之外,想方设法用创意打造影院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复合式的经营手法,将艺术影院定位为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方式。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扶持,业内人士还为影院的市场化经营策略不断支招:譬如与新媒体结合,利用网络对艺术电影进行分销;譬如巨头影视公司建立专营影院,成就“全产业链”梦想,用房地产为电影保驾护航——贾樟柯正在筹建中的艺术影院之所以可以不计盈亏,也正因为是“用自己的地儿,没租金压力,想坚持啥就坚持啥”。而顾敏则认为:“在专业艺术影院都缺少的情况下,谈艺术院线也是枉然。不如把握手头现有的资源,在商业影院中为艺术电影留出一席之地,未尝不是两全其美之策。”
“零票房”“亿元票房”都爱艺术片
艺术影院扮演着“为观众找片子,为片子找观众”的纽带角色。看起来,缺少资金、盈利模式不明似乎是艺术影院举步维艰的主因。但业内人士的担心,还不止于钱的问题。
据悉,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成立3年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找不到足够多的优质艺术电影。去年一年,影院放映的艺术片共140余部,其中30多部是老片回放,只有12部是国产新作,更有99部是来自各国交流影展的海外艺术片。国产艺术片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支撑一家影院的正常放映,更不用说是一整条院线。由于进口影片亦有一定限制,并非完全放开,若想倚靠海外艺术片撑场面,一来不现实,二来也有违初衷。
与好片源稀缺相映成趣的是,几乎每个电影人心中都有一个“艺术片情结”。第五代导演几乎都以艺术片出道;第六代导演中不少人至今都在坚守艺术片阵地。因为爱艺术片,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田壮壮险成“零票房”导演。而出人意料的是,以商业巨制晋身“亿元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宁浩,也拍过《一个都不能少》、《边走边唱》、《绿草地》这样典型的艺术片。宁浩更自称:“当年在艺术电影节上跑得挺开心的。”
有别于“影院电影”,这些艺术片常被称为“影展电影”,在国外影展得奖载誉而归之后,才被国人获悉。有时是“墙外开花墙内香”,有时却“笑渐不闻声渐悄”。王小帅的《青红》,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在国内院线昙花一现数天之后便悄悄下线,波澜不惊。《三峡好人》对阵《黄金甲》,《钢的琴》狭路相逢《变形金刚3》,在进口大片和国产亿元大片的双重夹击下,不管你是名导演还是艺术片新人,处境都不容乐观。
即便话说到这个份上,每年仍然有热衷电影的新人,前仆后继拍艺术片。今年4月,侗族姑娘吴娜的导演处女作《行歌坐月》在AFA联盟公映,讲述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冲突背景下,侗寨年轻人所面临的选择。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的吴娜并非修读电影专业,仅凭在华南师范大学电影学院旁听摄影课程,以一腔热忱完成了这部长片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两个合作方相继撤出,自筹资金一度难以为继。由于影像语言并非主流,成片后没有商业院线愿意接纳,即使有,庞大的宣发费用也并非剧组所能承担。
处女作得以在AFA上映,导演吴娜既归功于团队的坚持,更感激贵人相助:“我们拿着初剪版影片找到著名音乐人瞿小松老师,他曾在贵州下过乡,被影片的真诚打动,当场答应免费作曲,配乐用的是侗族原生态的牛腿琴和侗琵琶,出来的效果比我预期的更好。这一路上遇到不少贵人相助,否则的话,我们这部电影的预算都还不够支付酬劳。”
真诚,自信,坚持——几乎成了每个新晋艺术片导演得以圆梦的关键词。当记者问吴娜“下部电影是否会更有压力更在意得失”时,她的回答恐怕正说出广大艺术片导演的心声:“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西,并不害怕失去。”
拿出1%的资源,换取99%的可能性
片源不易找,受众也难聚。
在欧美一些国家,艺术影院的功能除了艺术片展示平台,更着意于观众口味的引导和观影群体的培育。在法国,大多数艺术院线都设有周三(小学生休息日)或周末的儿童专场,对孩子进行电影启蒙教育。这也是国家考察艺术院线、考虑是否给予补助的重要衡量标准。
AFA成员、上海嘉定影剧院经理宋放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被上海国际电影节吸纳为郊区唯一指定放映影院后,嘉定影剧院更加致力于观众的培育和积累。如今大多数影城都走同质化竞争,像大商场,缺少差异经营;我们的目的,是把大商场转变为专卖店,打出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提高观众黏合度,譬如现在,每周三放映一部艺术电影,熟悉的观众就会主动选择星期三来嘉定影剧院。如此坚持数年,我们的固有观众就会逐渐累积起来。”
谈到观众的层次,宋放表示,目前还以专业人士和文化精英为主:“来看艺术片的都相当专业,有时遇到导演交流会,他们的问题会具体到涉及摄影器材的参数。”在宋放看来,经过十几年商业大片的熏陶,观众已经习惯于主流电影的快节奏和视觉冲击,审美趣味的差异化、细分化培养需要时间。而在这方面,影院却普遍缺乏经验。
宋经理介绍,目前,AFA旗下影院播映的艺术电影,如同其他国产片一样,与制片方和院线分成。短期内,盈利与否并不是主要考虑,而是拿出1%的资源,去探索电影业未来99%的可能性。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