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国产动画:离不开3D这层皮?

日期:2012-06-11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在王博看来,国内动画和西方相比,致命伤不在技术环节,而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点:内容与表演。在国内,动画角色扮演的理论根基相当浅,很少有优秀的动画师,能像个出色的演员一样,身体力行地设计出动画角色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暑期档电影随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拉开了序幕。蛰伏一年的海内外动画片,瞅准这个档期,蓄势待发。看看排片表:已经登场的有《3D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3D神奇海盗团》、《3D潜艇总动员2》、《3D马达加斯加3》、《3D猪猪侠之囧囧危机》,箭在弦上的还有《3D冰河世纪4》、《3D勇敢传说》……你3D我也3D,“分蛋糕”变成“抢蛋糕”,让市场更添硝烟。而国产动画对3D的趋之若鹜,正是方兴未艾。
  看今年暑期档立体电影纷至沓来的这副阵仗,3D风潮恐怕还将蔓延一时。但业内人士却认为,3D、4D,还有时下种种时髦的球幕、环幕,都只是个华丽的包装。CGMentor数字艺术网校 CEO王博坦陈:“就像家电技术革新一样,是被过度热炒的概念。新鲜劲过去以后,观众会看穿其中的真相。3D技术在艺术上并没有赋予影片新的造诣,而主流观众在乎的是故事情节,并不会为这层区别长久买单。和前些年3D大片的整齐划一相比,现在上映3D电影,影院大都会推出2D、3D的不同版本,供观众选择。这就说明,市场已经开始有所反应。我敢说,不出3年,3D电影就会退出主流银幕。”
  
曾被抵制的3D
  
   “3D”原指三维动画,相对于传统二维动画而言,后被借用来定义立体电影,通常需要佩戴特殊眼镜观看。
  在诞生之初,三维动画并不为业界看好,还曾受到传统二维动画制作部门的抵制。1984年,后来的皮克斯创始人约翰·拉塞特还在迪士尼就职,他向老板提出以3D形式制作下一部动画片,结果遭到拒绝,并因为理念不合,很快被开除。
  约翰随即投奔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动画部,于同年创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短片:《安德鲁与威利的大冒险》。两年后,动画部被乔布斯收购,正式成立独立制片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由约翰出任艺术总监。当时,大家都还没有料到,1995年,皮克斯推出的首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将以3.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刷新动画电影纪录。
  从1984到2004年,三维动画经过20年漫长的发酵,终于开始撼动二维动画的市场。老大哥迪士尼如梦初醒,赶在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首部三维动画《四眼天鸡》,意图守擂。可惜经验不足,票房惨败。迪士尼不得不向当年逐出师门的约翰屈尊,在2006年花费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使其成为旗下一个部门。比起乔布斯当年的1000万美元收购价,20年间,皮克斯身价涨了740倍。
  如今,回头再看1995年首部《玩具总动员》,很容易发现三维技术当年有欠成熟之处:人物面部表情不够细腻、各种材质的差别并不明显、动作之间缺少细微过渡……和2010年最新一部《玩具总动员3》相比,整体质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而皮克斯之蜚声全球,正因其知难而上、精益求精的不断探索。
  虽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被灾难性地冠以“总动员”之名,却不难从每一部“总动员”中,发现那些被克服的困难、被破解的谜题、被创造的新技术——《海底总动员》纯熟塑造“流体”;《超人总动员》中衣服布料更有质感;《汽车总动员》采用“光线追踪”技术;《怪物公司》一举解决动物毛皮的难题——毛发的弹性、在风力作用下的飘动反应以及与衣物等其他对象的碰撞……这些问题,皮克斯通通解决了,还解决得如此完美,业界的赞美,并非空穴来风。
  
技术是把双刃剑
  
  导演(小)徐克在迪士尼考察时,那里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已经可以做到和我们一样”,令他备受鼓舞。2001年,他留学归来,两年后创办了国内较早的原创3D动漫企业:河马动画,并于2010年推出“超蛙”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今年6月,新片《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全国上映,延续了一贯的3D路线。
  仔细看《超蛙》的字幕表,你会看到工作团队被划分为:原画、分镜、模型、绑定、动画、渲染、合成、特效。这样的工作流和国际上的做法几乎无异。再看《超蛙》的视觉效果,3D纵深感强,戴上立体眼镜,宇宙间的大小星球呼之欲出,冲击力不小。比起该系列第一部作品,有了长足的进步。
  实际上,3D作为一种技术,有国外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操作软件作为基础,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超蛙》制作团队的聪明在于,知道自己的劣势在于何处,因此更懂得扬长避短:主要人物发型简单,避开了难度较大的发丝摆动处理;蛙族人穿连体紧身衣,绕过布料细节质感;传统图像处理方式时间长耗费大,而《超蛙》采用“动捕”技术取而代之;全片少细部特写而多宏观战斗场面,主攻相对容易出3D效果的太空机械战舰……一招一式,都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超蛙》主攻视觉效果的背后,也隐藏着影片内容设置和节奏控制方面的溃不成军。“蛙族人与梯族人围绕人性的争论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梯族人彻底否定了自己与地球人的渊源……”影片以一段长达数分钟的旁白开头,说教意味浓厚。在长达90分钟的进程中,充满着蛙族人与梯族人的战斗场面。漫天声光电固然轰轰烈烈,但每场战斗都平铺直叙、缺少剪辑技巧,又不免令人感觉冗长。蛙人们的角色形象,对于看惯了迪士尼鲜活人物的孩子们而言,要想取悦,只怕并不容易。
  这时,真想请徐克导演再去迪士尼取取经,聊聊“迪士尼十二黄金法则”、“皮克斯七大创意原则”,看看人家已经总结了一百年的东西,究竟能教会我们什么。

内容为王
  
  差距在哪里?可以搬出技术来逃避,也可以绕开去说市场环境欠佳。但说到底,“内容为王”,即使在技术和市场都相当成熟的迪士尼,仍然把内容放在第一位。
  美国历史短暂,传奇故事有限,各种公主都被拉来拍过一遍之后,也开始动起了“中国元素”的主意。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拿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来演绎成动画长片《花木兰》。2008年的《功夫熊猫》和2011年的《功夫熊猫2》更是将中国传统的剪纸、功夫、宫廷、饮食乃至动物等等元素,运用得驾轻就熟。
  用中国故事的皮囊包裹美国本土价值观,迪士尼的“拿来主义”真可谓用得得心应手。尽管本土价值观从来就是那些老套的车轱辘话来回说,但他们的故事,一直都很精彩;人物的设计,妙趣横生;内容表现,更是下足工本——据说好莱坞已将中国功夫片中的经典招式数字化记录,需要时,一只胖熊猫便可尽数学了去。
  而我们却舍本逐末,妄图用技术去遮蔽内容的空白。2010年,沈阳春秋动漫文化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的30集三维动漫片《雷锋的故事》播出。看后,观众不惜用“心灵受创”来给予恶评。传说中运用的“动捕”技术,即是使用3D动作捕捉设备,通过捕捉演员的动作,改进动画制作。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此剧要啥没啥,简直是“愚弄了整个动画行业”。
  在采访中,王博直言不讳:“把动捕技术用在动画片角色身上是死路一条。”理由是动画角色动作夸张,从观众的接受心理而言,如果动画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和真人相似,反而会显得很假。用人的动作去做动画,无异于走了一条回头路。《冰河世纪》中的松鼠乃至《猫和老鼠》中的主角,就是因为不走寻常路,才更显出动画真实。2004年美国也曾以动捕技术拍出酷似真人的动画片《极地特快》,但效果亦不理想。
  在王博看来,国内动画和西方相比,致命伤不在技术环节,而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点:内容与表演。在国内,动画角色扮演的理论根基相当浅,很少有优秀的动画师,能像个出色的演员一样,身体力行地设计出动画角色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和失败的例子相比,二维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更能说明“内容”的价值。2009年,《喜羊羊》的首部大电影《牛气冲天》在贺岁档上映,票房过亿。此后每年春节,羊与狼都牢牢占据大银幕,和孩子们一起虎虎生威、兔年顶呱呱、开心闯龙年……而这一切,都是从2006年广州一个四五人小工作室的自产自销发展而来。
  如今国产动画产业整体低迷,但在民间却不乏高手。“饺克力”(本名杨宇)三年磨一剑的《打,打个打西瓜》被网民誉为“最牛国产动画短片”;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创作的“小胖妞”系列走红网络;民间工作室出品的《包强》、《功夫兔》等片也广受好评。近日,还传出有网民忍受不了动画片《戚继光英雄传》的简陋,“出手”随便做了个3D效果图,竟还胜出官方原创一大截。
  
人的匮乏才是致命伤
  
  和传统影视剧相比,动画片缺少知名导演、明星卡士带来的品牌效应。即使是效仿好莱坞,找来大牌明星担任配音演员,仍然不见得成为票房的保障。
  对动画片来说,所谓的品牌效应,更多是公司效应: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出品,必属佳品。而国产动画片则普遍缺少这样的品牌累积,以至于2011年前期风评颇高的《魁拔》上映后反应冷淡,《兔侠传奇》票房不抵投资,《赛尔号》依托原始网络游戏借力发力,仍然不免惨败的结局。《3D大闹天宫》动用了上世纪80年代的品牌,却也因为换汤不换药的“伪3D”饱受诟病。
  很多人仍然怀念中国动画业真正辉煌的80年代。《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西岳奇童》、《葫芦兄弟》、《黑猫警长》……至今说起来仍然头头是道。彼时北影上美长春,各有建树,万籁齐鸣。如今却再难见到这样精彩的原创时代。
  王博告诉记者,其实早在80年代,上海美影厂已派严定宪等人去往迪士尼研习美国动画制作前沿技术,回国后还写成《动画技法》等著作传世。动画界当年的国有体制和不考虑盈利与否的大环境,是艺术家得以潜心创作的主要原因。等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商业进入艺术领域,艺术家和市场都没有做好平衡二者的准备,时间一长,急功近利的浮躁终于取代专心的艺术创作,使动画业遭遇了漫长的冬天。
  很多人都以为国产动画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缺少资金。但实际上,资金匮乏并非致命一击——3D动画的全球热潮,也带动了中国这片开发中的潜力热土,不少天使投资人都乐意前期投入支持原创,《超蛙》即是得到“天使”的青睐。各国资本正对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虎视眈眈,期待自己能获得第一片实验田的丰收。另一方面,3D动画作为动漫产业的新势力,较高的专业性门槛,也让它更容易成为政府拨款补助的宠儿。
  不差钱,差的是人才。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但真正“有料”的,在某业内人士看来,“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严重匮乏的师资根本担负不起专业教育的使命。而在校外,民间培训机构开设的动画课程,收费往往高达2万-3万元一期,却偏重于软件的学习,对于表演、动画艺术的创作,则鲜有涉及。
  在王博看来,培训机构就像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分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果,是让大多数学生转投房地产等行业,用软件绘制3D模型、虚拟场景,动不动几十万、几百万的项目,钱来得很快。而动画产业的高投入、低产出、大风险、长周期,将太多有心无力的人,都拒之门外。王博觉得很无奈,他如今虽然还在坚持“教学生去创作,而不是案例复制”,但“培训始终只是专业人才教育领域的一小部分,决定不了主流的人才结构”。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