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值得赏玩的“一点红”
上海的艺术展会每天都在轮番上演,但日前,“金石同古——方介堪、方去疾昆仲艺术纪念展”却引起了意外的轰动,时值方介堪先生诞辰110周年、方去疾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等学术团体一起举办了这场活动,“本来只想在篆刻界小弄弄,刻图章的人聚一聚,想不到许多不会刻图章的人也挤进来了,场面差点失控”。上海书法篆刻家管继平对记者说。
篆刻艺术火了吗?据业内人士分析,书画行情一路飙升,而构成中国书画艺术重要部分的印章,长期来却贴水面飞行,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在大家四处搜索新收藏品种的情况下,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印章。其中一部分人是死心塌地在刻图章,另一部分人看中的却是名家印章的投资价值,两股力量扭在一起,推动了中国特有的篆刻艺术昂首步入新时期以来最好的年份。特别是去年秋拍,居然在全国范围内逆势而上,涨幅超过书画及瓷杂件。
中国印,三千年,盛世金玉乱世土
中国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艺术史, 其间有两座高峰,一是秦汉古玺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汉古玺印,又分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尤以铜印为最常见;印纽有龟纽、瓦纽、桥纽、斗纽等多种;印文讲究书法的谨严美观,或朱或白,或铸或凿,形式多样。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继而明代中后期,文彭、何震等文人书画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为载体,自篆自刻,寄托情怀,拉开了流派篆刻的序幕,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印家辈出,流派纷呈,尤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响深远。
艺术与收藏是一对双胞胎,民国时期印坛大家辈出,印章收藏之风也盛极一时,名家每创作一方印,都会被收藏家追寻关注,“西泠八家”篆刻印章,三百年来流传稀少,今天都成了拍卖会上的亮点,吸引各路藏家争抢。
即使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红军在根据地的物质条件极差,也非常注重在军政文告、商贸往来、宣传印刷品中使用自己篆刻的印章,以示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新政权成立后,在政府文告及新发行的人民币中使用的印章,也直接沿袭中国传统的官印式样,体现了宣示至尊地位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但是“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大,印章也在劫难逃。在“破四旧”的喧闹中,金文、大小篆、鸟虫篆等都被视作“四旧”,比如沪上金石书画家钱君匋家被抄,历代名家印章悉数被抄走——红卫兵居然用煤铲来收拾。在一片红的街头,刻字社的技工也只能篆刻与印刷体一致的隶书与楷书。中国篆刻艺术受到极大摧残。此次在“两方”艺术展上,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回忆说:“当时方去疾老师把我们一批学生组织起来,以‘推陈出新’为口号,尝试以简化字体选刻‘革命样板戏’的唱词。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尝试是很成功的,而且也让篆刻艺术代代相传。”
这一时期的印章收藏自然消歇,当形势有所松动时,文物商店才能从库存及抄家物资中拣出一部分送进广交会,贱卖后换取外汇。
中国印,赚外汇,流向海外都是痛
“文革”后期邓公复出,社会意欲回归正常,书画篆刻艺术在“政治需要”的口号下曲径通幽,蠢蠢欲动。上海出版界试探性地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推出周慧珺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是刊行《鲁迅印谱》,结果社会反响出乎寻常地强烈。另一个信号更加明确,中日关系破冰之时,中国领导人送给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两位首相的国礼中就有鸡血石印章,奏刀治印的是刘友石和沈受觉两位篆刻家。
上海篆刻家、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慧敏对记者说:“其实直到80年代后期,这口气还没有缓过来。为了换取外汇,全国各地文物商店、友谊商店、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等出口单位根据上级指示,挑选了大量老旧印章及名贵珍稀印石,每方标价仅数十数百元,整箱整箱地出境,谁敢保证其中没有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名家的作品呢!”
上世纪80年代,袁慧敏参与了集云阁的筹建,为拓展新时期艺术品经营业务摸索出可贵的经验。集云阁坐落在上海静安希尔顿宾馆对面,在中国民间收藏热尚未全面升温之时,主要是面向外宾的。袁慧敏对记者说:“那个时候有大量日本书道团和贸易商社来访,他们完成出访任务后就去文物商店淘图章。有一个静冈的古董商人,人称‘小胡子’,几乎每月来沪杭一次,买走不少田黄、鸡血等名贵印材,还有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齐白石的印章。后来内地掀起出国潮,去日本留学者中有不少出自书画界的人,也要带些印章去那里交际或变现资学。接着,港台人士来大陆探亲投资、观光旅游之际,也低价购买了不少名家印章及各种印石。如今,上海篆刻界、收藏界提及此事,唯有扼腕长叹的份啦。”
中国印,水涨船高,有字没字都是宝
1992年中国境内拍卖行敲响第一槌后,行情开始上蹿。1995年的10月,荣宝斋秋拍率先推出“印章文玩”专场,192件标的计417方印章大多出自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方节庵后人,最后以78%的成交率,成交金额436万元获得成功。其中一方“赵之谦自用印”以14.3万元落槌,创下中国有史以来印章交易的天价。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当时的买盘主要还是来自日本、香港等境外行家,中国内地的收藏家还没有这个实力。在此后数年内,印章行情一直波澜不惊,拍卖市场难得见到几方印章,成交价也不高,多在几千元之间,上海崇源、朵云轩、北京嘉德是国内较早涉足印章拍卖的。
2003年春拍,崇源推出“吴昌硕、齐白石诗书画印流派”专场,同年秋拍,嘉德设“艺迹轩藏明清印章”专场,共推出文彭、汪关、归昌世、林皋、邓石如等明清名家印章73方,成交价最高的是文彭篆刻“时还读我书”青田印,出自王世襄珍藏,以22万元成交。
2004年7月,上海朵云轩集中推出齐白石刻印50方,100%成交,平均每方(对)成交价才9万元,最高成交价为“齐白石刻白寿山狮纽对章”以26.95万元成交,这是当时拍场上推出齐白石篆刻数量最多、成交金额最高的一次。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一直为市场看好,1999年嘉德拍卖会上就以18.7万元成交了一方吴昌硕刻的田黄印章。2004年同样是嘉德拍卖会上,吴昌硕刻的两方印章“来修斋”和“滋园”,印材分别为田黄和白芙蓉,拍到93.5万元。2006年11月,北京匡时精心推出“中国历代玺印”专场,拍品从秦汉宋元到清代民国印章,共96件,时间跨度逾2000年,成交率高达100%,成交金额265万元。
在杭州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团体,素有“天下第一社”的美誉,以此命名的拍卖公司自然以名家印章为拳头品种。2007年,规模最大的印章专场“犀象印翠——近现代名家篆刻”在杭州开槌,近千方象牙印章成交率高达98.7%。一方由方介堪为张大千所刻的“潇湘画楼”象牙章,从16万元起拍,经激烈竞拍后以99万元创下了单方名家篆刻拍卖的最高纪录。吴昌硕的“人生只合驻湖州”象牙闲章,拍出78.1万元。王福庵的“嘉业堂”等四方象牙藏书章以35.2万元成交。一方孙中山自用印,也以高出估价近6倍的14.3万元成交。张石铭的33方犀角藏书印,成交价为137万元,成为全场标王。
西泠印社举槌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艺术市场,国内的主流拍卖公司开始把目光锁定印章。由于名家篆刻印章存世量稀少,征集不易,鉴定困难,有些公司就另辟蹊径,向“当代名家篆刻”、“名贵印石”方面进行拓展外延。2007年3月,北京长风首场拍卖会主打“中国当代篆刻”,上拍142件作品,结果全部成交。同年10月,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凭借得天独厚的寿山石资源,与居正拍卖公司合作,推出“寿山石雕海外回流”专场, 280件寿山石成交率89%,成交价超过1400万元。这一场的轰动效应,直接引发了一轮从寿山石到“四大国石”的收藏热情,行情直线上升。此后,北京瀚海、嘉德相继亮出“国石国艺”专题拍卖,并大获成功。从2008年秋拍开始,嘉德将“国石国艺”纳入常规项目,北京保利于2009年秋拍推出“雅印聚珍——当代寿山石”专场,创下成交率90%,成交金额1547万元的佳绩。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以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北京嘉德及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为龙头的印章及印材交易大盘子。
印章拍卖行情的火爆,直接推动了印材的升势,像田黄、鸡血、芙蓉、荔枝洞等名贵印石一露面即遭到争抢,昌化鸡血、青田中的灯光冻、封门青、以及“年少”的巴林石,其价格在短短数年内翻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有些印石商人找到篆刻家,表示愿意加倍5到10倍“赎回”几年前卖给对方的名贵印石。好石头被卖方藏着掖着,轻易不露面,造成了市场的饥渴与紧张。
中国印,一字千金,市场能否真接受
2001年10月上海APEC会议期间,上海市政府请著名篆刻家韩天衡用巴林彩冻石章,为与会各位领导人每人刻了一方名章,作为国礼赠送,将中国印的文化影响力远播海外。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是一枚用新疆和田白玉巨料篆刻的精美印章,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印章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篆刻艺术与印章鉴赏收藏进入新高潮。
在中国篆刻文化价值提升、市场行情大幅飙升的形势下,中国当代篆刻家的作品也一路走高,这匹“白马”终于奋蹄疾行。上海收藏界不少人收集当代名家印章,下手凶狠,围绕《心经》、《论语》、《朱氏家训》等传统题材集合成套,甚至邀集几十位西泠印社社员联袂创作。近年来不少官员对中国印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时喜欢给下属单位题个字什么的,就要用到印。玩得转的,则每逢升迁就请名家刻印一方以示又上台阶。有心机的收藏者还像旧社会的包打听一样,时时侦探书画圈的消息,一旦有某名家故世,就与家属联系,将故人的文房用品悉数收购,前不久就有一个收藏者经家属之手将某书法家的全部印章买下。多元化的需求,就使中国印章超越以前个人自用印、闲章等单薄概念了。
过去,亲朋好友请篆刻家刻方印,是不谈钱的,凭的是交情。比如陈巨来,他就喜欢向文艺界的朋友,特别是女演员送印章,一送好几方,送人工还送印材。市场经济启动后,篆刻家都按旧例制定润格,每字从数千到数万,一方印动辄十几数十万。据管继平估算,在有“半壁江山”之称上海印坛,善治印者至少上百人,而身处体制外,靠一把刀养家糊口的“自由职业者”仅为三人:施元亮、张铭、徐之麾,均为印坛少壮派。
在此大环境下,今年7月上旬,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顺应形势将推出当代海派名家印章专场。这场“处子秀”拍卖的三个关键词里,“当代”、“海派”无须多解释,唯有“名家”一说,有个严格界定,设置的最低门槛为西泠印社社员。领军“三巨头”是韩天衡、刘一闻、童衍方,海归派“四大天王”为吴子建、陆康、陈茗屋、徐云叔,中青年实力派方阵紧追其后,扬尘舞蹈。高式熊、江成之已登耄耋,最少者才及而立。30位篆刻家共80件拍品,全部向社会征集而来,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堪称上海篆刻界一次大检阅。而且据策划这场“历史性”主题专场的袁慧敏透露,起拍价定得比较低,一方面为的是吸引印章爱好者参与,另一方面让名家名作接受市场检验。他还说:“这些年来,海派书画的价值已初步得到收藏界认可,唯有当代名家印章,与北方篆刻界的作品相比还处于被严重低估的程度,而北方篆刻界的作品是不能望海上名家之项背的。
业内人士乐观估计,此次朵云轩首秀拍卖肯定会吸引一批爱好者和投资客来捡漏、来竞价,但拍卖师能否成为最客观公正的市场裁决者,很快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