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开拓:对话陈佩秋、乐震文
陈佩秋与乐震文是两代人,作为上海书画院的现任院长与执行院长,传承海派绘画的使命,使得两代艺术家走到了一起。在大师凋零的今天,硕果仅存的陈佩秋堪称上海画派独一无二的领军人物与泰斗级大师。而已过天命之年的乐震文,从小从宋元绘画传统中汲取养分,又到邻国日本走了一遭,卖过画,教过书,当过系主任,再到今天的执行院长,一路走来,视野与胸襟,自然不同。
“海上风”是上海书画院这几年来着力打造的品牌项目。在开幕式上,两位院长几乎在每一幅作品前细细观赏,不时加以点评。而笔者借此机会,就海派绘画的前世今生,听两位院长娓娓道来。
独家艺谈:陈老,看了展览后,您对上海书画院呈现的整体艺术实力,有着怎样的评价?
陈佩秋:我记得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我们到北京去开了个山水花鸟展览会,北京对我们的评价很高,称我们上海的画是半壁江山。“文革”过后,就不再那么受到重视。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厉害。本来我们的中国画每个时代都不同,近代更是出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对中国文化没有信心了。我一直坚持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道路,但是少数几个人根本不起作用,很替中国画的未来担忧。今天看了这个展览会,很欣慰,我们还是半壁江山。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会被抹杀掉,还是会继承下来的,我们的实力还是存在的,看来我们的气数未尽。
独家艺谈:看了这批青年人的作品,您有何感触?
陈佩秋:中国画讲应物象形,就是素描,还有传移模写,传统经典的东西要知道。中国画最厉害的一条就是用笔,中国画和西方画不同的就是这支笔,最讲究线条,线条的抑扬顿挫,都要根据对象来的。最后完成的才是艺术品,不是涂抹两笔就是艺术品。
学生在学校里跟老师学画,老师擅长画这几种东西,可是大自然里的东西那么多,如果他没有画过的东西就不能画,那种老师带徒弟的基本理论就不对。我为什么讲究宋元?因为宋元画的基本功非常好,后来的基本功就差了,宋画却很全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好处,其中一项就是让年轻人的眼界宽阔了,不仅看到外国的好东西,宋元精品也出了很多好的印刷品,这些都是对年轻人大有帮助的。
独家艺谈:上海书画院的画师跟其他书画院的画师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并且特色和距离逐渐在拉开,艺术风格也越来越鲜明。对此乐院长有何构想?
乐震文:我们书画院现在的画师分四个部分。绘画、书法、篆刻,还有一部分是外地画院的院长级画家。
绘画这一块,除了山水花鸟人物这一传统的分类以外,因为现在年轻人很大程度不受这个限制,所以年轻的这一块就统筹全局,不细分传统的分类方法。但是我很注意,就是在推广年轻人的时候,很怕商业过多地介入,我一直跟他们说,你不要看着这些有成就的书画家赚钱眼红,你千万不要这样去看,你们最重要的是把画画好,画成一种自己独特的东西,然后慢慢成熟慢慢培养,到一定时候走向市场就很有后劲了。所以我对年轻这一部分画家我是既推又拉。推就是让他们作品让社会知道,让市场知道,拉就是怕他们在商业方面走得太远,所以我尽量把这个口子收得很紧很紧。
除此之外,我现在还想建立一个学术研究理论研究的团队,我们目前缺少这样一个团队。我一直认为作品不能以派别取决,而应该以好坏优劣来认作品,那么我想建立这样的一个理论团队,不要老是说好,该说不好的地方说出来,其实这样对作者的帮助要大得多。
独家艺谈:在今后的发展中,书画院的定位将是怎样的?
陈佩秋:书画院要跟国际,或者跟其他的专业学术团队能够比肩的话,那么本身的自我提升、制度的自我建设是非常要紧的。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