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逆袭好莱坞?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电影界正在上演一出“逆袭好莱坞”的大戏。
2012年,据美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HS统计,全球消费者在电影上的直接消费额高达624亿美元。尽管北美依然以41%的份额位列第一大市场,欧洲以26%屈居第二,但亚太地区所占比例已高达25%,正在迎头赶上欧洲。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振奋人心:2012年,中国的电影银幕新增3832块,总量一跃而升至13118块,成为除北美以外唯一银幕过万的电影市场,全年总票房高达170.73亿元人民币。
考虑到农村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赶欧超美”似乎势成定局。即使是相对保守的咨询机构,也会信心满满地告诉你,10年内,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与中国的乐观未来相应的是好莱坞不得不面对的艰难时况——去年至今年初,主流特效公司Matte World Digita和Fuel VFX相继倒闭,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宣告破产,为《少年派》制作特效的Rhythm & Hues公司因债台高筑申请破产保护……电影业仍然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
而中国的一些业内巨头,却已开始将它们的触角伸往好莱坞——
2012年2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和美国梦工厂达成协议,将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东方梦工厂”。
5月,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公司签署并购协议,以26亿美元购买拥有92年历史的AMC集团100%的股权并承担其债务。自此,万达同时拥有北美和亚洲两大院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同样是5月,博纳影业集团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了19.9%的股权,博纳传出正与好莱坞四大制片公司洽谈合拍电影事宜。半年后,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国际制作公司与博纳影业集团宣布,双方已经签署合作意向书,将在电影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合拍多部华语片。
11月,“小马奔腾”影业收购“数字王国”,签约合作项目正式落户北京。
2013年1月,TCL购买了好莱坞星光大道标志性建筑“格莱曼中国剧院”的重新命名权,曾经举办过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剧院正式改名为“好莱坞TCL中国剧院”。为期10年的冠名合约将把更多的中国元素带进好莱坞……
投资好莱坞
新年伊始,一部在国内外都引发巨大争议的《云图》轰然降临。主创沃卓斯基姐弟亲临北京,出席影片发布会。为中国市场助威呐喊,固然是导演们不辞辛劳远赴异乡做宣传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中国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为影片投资的1000万美元,也注定了主创们须有此行。
去年因为与张艺谋分道扬镳而一度销声匿迹的张伟平,年初又出现在美国电影金球奖颁奖礼上。据悉,张伟平此行正是在为自己的新片寻找女主角,安妮·海瑟薇、妮可·基德曼都在物色之列。“新画面”已经在洛杉矶成立新公司,新作将改编一部知名的美国小说,由张伟平和好莱坞分别投资一半。由于电影将包含大量中国元素,张伟平称“正在寻找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好莱坞导演”,今届奥斯卡大热门昆汀·塔伦蒂诺也在考虑之列。
投资好莱坞,正成为中方电影公司的新热潮。纵观2012年,《敢死队2》、《环形使者》、《纽约客@上海》等,均以合拍片身份亮相银幕。2012年4月,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孙子兵法》和《封神天下》已被作为中美合拍片提上日程;6月,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又有《成吉思汗》、《藏地密码》等10部中美合拍片在筹备中。应邀出席电影节闭幕式的好莱坞顶级制片人迈克·麦德沃伊,也与上影集团达成共识,着手协拍以旅外中国作家贝拉的小说《魔咒钢琴》为蓝本创作的同名电影。近日,中美合拍史诗片《最后的战争》还在北京云南大厦举行了启动仪式,由中国云南电影集团和美国共同投资,全部在云南取景拍摄。——中影、上影、云影,几大巨头不约而同,足见其志。
假合拍,真贴牌
我们正在从越来越多的华语片里见到好莱坞明星的身影。请洋和尚来念经并不是这几年才有,但请得动好莱坞一线影帝级明星的大手笔,近两年实在可算是井喷:《金陵十三钗》请到蝙蝠侠;《形影不离》有凯文·斯派西担纲重头戏;《一九四二》更是集合了两位对中国文艺观众而言充满符号意义的人物——“肖申克”和“钢琴家”。
相比国外话剧、音乐剧输入国内的现状——多数时候来的都是二三流班底、BC级卡士——好莱坞明星在华语片里已不再是走个过场、拿个丰厚的红包了事。正如凯文·斯派西所言:“接下来的十年内,会有大批人才进入中国。”
好莱坞乐于接受中方的投资,看中的除了那笔静态的钱,还有合拍片超越国界的卖座能力。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每年中国大陆可以引进的海外分账大片是非常有限的,相较之下,合拍片显然更为游刃有余。而能够在中国过万块银幕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预示了票房成倍扩大的可能性。更何况,作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账可达43%,比进口片的25%分账足足要高出18个点。中方既参与投资又有较高分账回报,在后期宣发与院线排片方面势必更加出尽百宝。静态投资加上动态收益,何乐而不为?
正在与中影合作《狼图腾》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曾经直言:“好莱坞来这里(中国),纯粹是为了赚钱。”那么中方呢?最初,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的目的是所谓“取长补短、深层合作、开拓市场”,“全球视野下的风险共担”,以及“宣传中国主流文化”。本意是客随主便、借力打力,如今却未免显得好莱坞有些反客为主。
按照一般规定,中方在合拍片中的出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而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但《敢死队2》、《环形使者》等片显然都不符合一般规定。合拍片从中国融合好莱坞的一个工具,变成了好莱坞进入中国的虎符。
假合拍,真贴牌。这里头当然有文化侵略的隐忧,但抛开思想渗透不谈,即论利益,诚如王中磊所说:“大家也别把狼想得那么坏,狼没想打你,其实狼就是做生意……”在这场跨国贸易里,中方的软肋在于:没有著作权。据中国导演协会会长黄建新透露:“好莱坞的制片公司一直在强调著作权,即使你在他的电影里投了30%—40%,你也没有著作权,只有几年的分账权。”拿《云图》来说,15年内,新原野可以获得影片版权收入的分账,但一旦过了这个期限,就毫无利益关系了。
要练神功,必先自宫?
2012年,好莱坞大片《黑衣人3》登陆中国,片中台词被富有娱乐感的字幕组翻译成“最炫中国风”,地沟油、小沈阳、凤姐等词汇不时跳出,一时引发热议。
与这种人为的“本土化”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好莱坞大片在引进甚至筹拍之初,就已经做好了“中国化”的准备。去年4月,3D版《泰坦尼克号》在国内公映。观众在重温一代旷世奇情之余忽然发现,十多年前可以在大银幕上接受中学生包场审视的Jack与Rose的裸戏,居然被删了个一干二净。与观众的激烈反应相比,大神卡梅隆却不以为意,在接受采访时不仅声称自己对删减一事没意见,还旁敲侧击地嘲笑了一下盯着等待裸戏的观众们。看来,9.3亿的中国票房的确改变了一点什么。
而《云图》的大陆公映版本,也比原版要短40分钟左右。有消息称导演对此大为光火,谁知导演们却立即委托中方公司辟谣,称自己“刚刚结束了一次愉快的中国之旅……非常相信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也对中国版充满信心”。有媒体指出,超过6亿的投资以及海外票房的疲软,迫使主创不得不将收回成本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市场。期待之情既殷,当然也就没有脾气去光火。
2013年1月,美国之音(VOA)电台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与好莱坞的联系改变电影生意》的报道。报道称:“去年好莱坞翻拍影片《赤色黎明》,讲一支外国军队入侵美国本土。起初影片里的‘坏蛋’是中国军队,但制片方在电影公映前作了修改——现在,影片里的入侵者成了朝鲜人。”
当中国的电影从业者忙于探索好莱坞时,好莱坞也正在试图掌握我们的游戏规则。“中国电影审查官员”显然是他们最不想得罪的群体。想想这些年来,美剧里期期艾艾讲不清英文的一张张亚洲移民面孔,从前好像都是中国人——经营着饭馆卖一些里面夹着小纸条的幸运馅饼,或是开着洗衣店为一颗扣子与鬼佬争执——不知什么时候起已经悄悄地集体变身韩国人。尽管好莱坞还是日复一日地在拿外族的身材、智商、口音、习俗开玩笑,但不再针对中国。
最近在国内公映的汤姆·克鲁斯新片《侠探杰克》,男女主角像80年代的美剧一样暧昧来去,终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并且是一刀未剪下的原生态效果。让我想到互联网上一位网民的预言:“将来的大片会不会变得好像中央六台的海外剧场,安全到男女主角连个kiss都没有?”——下一秒再点开的网页上,又有几条消息赫然入目:“布拉德·皮特夫妇在学中文”,“如何跟美国人解释甄嬛”,“《怪物公司》前传《怪物大学》提前发布中文迎新海报”……
有人担心迁就中国市场以后,好莱坞会磨去了自己的棱角,甚至固步自封。这样的顾虑,依我看,也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最一针见血:“好莱坞是全球最优秀的电影制造商,当中国电影市场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时候,它们就会根据中国市场增加的配额,来给你定制产品。”以为中方可以凭借庞大市场来逆袭好莱坞价值观的,先要想想中国会不会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好莱坞旗下的一个分众市场?就像美国的各个电视网都有不少分支,出品《真爱如血》、《冰与火之歌》的HBO以大尺度闻名,难保HBO旗下就没有几个保守、循旧的分公司。
美国人有句话说:“任何国家只要把国门打开,美国电影便长驱直入。”要练神功,必先自宫,这已是蛮悲剧了,更别以为人家本土也只有一本《葵花宝典》才好。
谁输谁赢
尽管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指日可待,但2012年170.73亿元的全年票房背后,还有一个数字被掩盖——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总额48.46%。
这是国产电影票房总额自2002年以来首次没有过半。一方面要归因于好莱坞分账大片的配额——其实自2001年WTO协议签订时起,已经承诺电影的开放。2012年,政府进一步兑现承诺,将好莱坞分账大片的配额,由每年的20部,增到34部,“中美电影新政”使得去年国产电影票房总额占比9年来首次低于进口片。
但即使是5月份的“国片保护月”,以及将《超凡蜘蛛侠》与《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崛起》放在暑期档的末尾同日公映等保护举措,也无法将国产电影的票房真正“保护”起来。即使有《泰囧》、《画皮2》等商业类型片屡次冲击国产电影的历史最高票房纪录,也只能在《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少年派》与双侠们筑成的巨大分母上,沦为一个小小的分子。
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拍摄的国产片多达五六百部,而真正能在影院上映的仅有两百多部,档期超过一周的不到一百部。和动不动就稳占院线两周甚至月余的进口大片相比,空间实在少得可怜。
表面上,我们正不遗余力地用热钱、用市场逆袭着百年老大好莱坞,试图成为梦工厂“实现”的新大陆。现实里,却一不小心地,成了梦工厂“兑现”的地方。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