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安迪·沃霍尔的美国梦

日期:2013-05-0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哲学如今已经成为无数艺术从业者的座右铭,并影响着全世界。
 
 
主笔|沈嘉禄
 
 
    关于安迪·沃霍尔这个人,在大众层面的粗浅认知,还是最近十多年里的事,此前我们知道玛丽莲·梦露,也知道杰奎琳,当然更熟悉可口可乐,但不知道曾经以这些名人和名物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个怪才艺术家安迪。他似乎与我们没有关系,事实上他的影响无所不在,只是在我们身边这种影响已经被改头换面了。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也是波普艺术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4月29日至7月28日,亚洲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联合主办,纽约梅隆为首席赞助,尼古拉斯·钱伯斯和上海艺术评论家龚彦为策展人。
  本次大展是《安迪·沃霍尔回顾展》亚洲巡展的第三站,继登陆新加坡、香港之后,此后还将移师北京,并于2014年到达日本东京,共历时27个月。
  展览跨越安迪·沃霍尔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艺术生涯,按不同时期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绘画、摄影、丝网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共400多件。在展厅里我们可以一眼认出被广泛出现在印刷品上的“沃霍尔代表作”,比如《坎贝尔浓汤》、《伊丽莎白·泰勒》、《杰克》、《玛丽莲·梦露》、《自画像》等。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眼前的安迪·沃霍尔有着怎样的身份: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同性恋、恋物癖、男扮女装者、迷恋浮华时尚的虚荣的人……
 
安迪·沃霍尔证明了美国梦
   
  要了解什么是美国梦,读懂安迪·沃霍尔这个人就可以了。1928年8月6日,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这是个烟囱林立、烟尘蔽天的钢铁城。在工人为主体的城市里,大家对机会与金钱谈得比较多,所以生活在贫民区的安迪·沃霍尔从小就在大人的谈论中学会了精明,更而况他的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的后裔。沃霍尔出生后不久,大萧条就来了,食物短缺是常有的事。童年时代的他很不幸地得了一种名为“风湿性舞蹈症”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他8岁、9岁、10岁那几年的暑假发作。所以那几年夏天,他只能躺在床上听听收音机,抱抱玩偶,剪着纸娃娃打发时光。有一次还写信给童星秀兰·邓波尔,希望得到她的签名照片。对周遭事物的敏感以及自卑,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父亲与大多数美国工人一样,是个粗坯,他的母亲有些艺术天分,不时找来彩色杂志、漫画给他读,沃霍尔喜欢涂涂画画,每当他完成一幅好的画,母亲便会奖励他一条巧克力棒,并鼓励他给画上色。
  1949年,大学毕业后但仍相当青涩的沃霍尔离开灰蒙蒙的钢铁城去纽约寻找机会,他成了一名商业插画师,他能够比别人拿出更多的草图,还能凭借着快速理解老板意图并快速修改定稿,他成了美国商业机器中精妙而高效的一个零部件,日后以类似版画的方式复制作品,就是那会儿练出来的。为了省钱,他不断搬家,与不同的室友同住,曾经跟17个人同住在一个地下室里。在纽约的日子里,他交了不少朋友,也终于明白要在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他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于该年崭露头角,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所谓“颠覆传统”,就是他本人可以不直接画画了,而是提供一个想法,让手下的团队来实现。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这个境界吧。
  1954年,时年26岁的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接着在他28岁及29岁时,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
  因为有了一个听话的团队,他就可以通过“大量复制”来创作当代著名人物的肖像,梦露、杰奎琳等名流都被他画过,画梦露,是因为梦露是个悲情人物,与沃霍尔
情同此身,画杰奎琳,那是在肯尼迪遭到枪击后两天,他是根据现场记者对她拍摄的照片组合起来进行二度创作的。对象不同,表情不同,但都大获成功。后来纽约的大佬们还排队请他画肖像,并视作身份的体现。他的肖像画不同于传统写实风格,而是用照片经过三色分离后,呈现一种工业化的特征,更加简洁,对比明快,也更加易于复制和传播。后来,沃霍尔创作了“坎贝尔浓汤罐”和可乐瓶化身,从观念上给美国文化一个极佳的诠释。许多人明白过来:艺术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
  这个时候安迪·沃霍尔就抛出了著名的理论:“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这是对自己作品商业化倾向与内在价值的辩解,更是对许多青年人的激励。他还进一步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艺术。”沃霍尔的艺术哲学如今已经成为无数艺术从业者的座右铭,并影响着全世界。这就是美国梦。
  1962年7月沃霍尔以32幅“坎贝尔浓汤罐”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近日,佳士得首次推出“安迪·沃霍尔与佳士得”网络拍卖专场,有125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上拍,拍品涵盖油画、素描、摄影及版画等。其中估价最高的拍品是沃霍尔创作的罐头汤作品系列之一的《坎贝尔浓汤》,估价5万至7万美元,据说这个价格在艺术品网络拍卖的历史上属于高价。同时,ARTNET艺术网站最近公布“2012国际艺术家拍卖销售排行榜”,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销售额超过毕加索而位居第一,成交总价高达3.803亿美元,西方媒体据此认为安迪·沃霍尔的名字具备了吸金效应。
  曾经作为安迪·沃霍尔艺术巡回展法方策展人的钱伯斯对记者说过,在1960年代激进的艺术大潮中,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让我们对“艺术家”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沃霍尔便是其中之一。而这种创作方式已经成为不少当代艺术家的标准模式。比如在展览中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沃霍尔独立创作而成的,观众看这些作品大家会惊讶于他的“绘图员”的能力,同时展览中还有更多的作品是由他的朋友、团队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认为沃霍尔担当了一个制片人的角色。后工业时代的创作模式向我们说明,想法、观念比技术更重要。
  此后,沃霍尔还将自己的日记、别人送他的东西都当作艺术品来“创作”,他还涉足电影、录音等不同媒介。有一次,一个女人寄给他一个剧本,他没有回复,也不说用不用,那个女人急了,就找到他,进入了他的那个谁都可以随意出入的办公室,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枪。这一枪没有致命,但使他受伤不轻,后来一直没有康复。此后,他在工作室内外加强了安保措施。
  没有人知道沃霍尔到底留下了多少作品,他创造了一个广泛感知世界、实验性世界、平民化世界、非传统经验世界、反精英反贵族的世界。他毫无忌讳地应用和开拓了多种媒介及其表现可能,并涉足众多不同的领域——设计、绘画、雕塑、装置、录音、电影、摄影、录像、文字、广告。
  1987年2月22日,安迪·沃霍尔死于一次外科手术。
  
 
他仍然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人
   
  在由南市发电厂改造的那个美妙展厅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美国梦的写照。第一展区名为“人在纽约”,主要展出沃霍尔50年代的作品,有绘画和插画等作品,其中包括他为米勒鞋店所画的插画,这批插画空前成功,令他获得“画鞋的人”的美誉。高跟鞋在沃霍尔的笔下,呈现出一种人体与人性之美,色情但不低级。
  第二展区名为“工厂时代”。60年代是沃霍尔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他将主要精力投入于绘画,从报纸、广告、漫画和其他流行文化中寻找题材。1962年7月,沃霍尔举办他的第一个波普艺术展览,展出了“坎贝尔浓汤”系列的画作。之后他搬迁至纽约东边的银色工作室“工厂”,在那里制作比以前更大型的画作、雕塑和电影。60年代后期,沃霍尔的画作已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象征。“工厂时代”展区展出了多件沃霍尔的经典之作,包括最早期的《坎贝尔浓汤》系列、最广为人知的肖像画《玛丽莲·梦露》和波普艺术代表作《布里洛肥皂箱》等。而该展区另一引人瞩目的作品是由沃霍尔原创的《银色云》装置,《银色云》是个放满银色气球的房间,观众将从漂浮于半空的银色气球之间走过。
  此外,电影也是沃霍尔这时期极其重要的创作内容。除了展示沃霍尔在绘画和版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该展也将呈现沃霍尔电影的经典之作《帝国大厦》(1964),这部长8小时的电影,以纽约帝国大厦为拍摄对象,揭示了他对年轻一代电影制作人和录像艺术家的持续影响。 
  第三展区名为“闪亮星光”。对沃霍尔来说,70年代是个极为精彩的时代。他搬到纽约百老汇860号一间较大的工作室,他所创立的《访谈》杂志,把艺术、时装、电影、模特界和上流社会连接起来。随着他的社交网络日渐广阔,大量社会名流、娱乐界红星等各类客户的肖像画委托订单纷至沓来,第三展区就是介绍沃霍尔这时期的创作。该展区除了展出大量名人肖像画外,也包括沃霍尔的自拍像。每张丝网印刷肖像画都是源于一帧宝丽来照片。
  第四展区名为“人生苦短”。80年代标志着沃霍尔艺术事业的顶峰,他不但选择与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合作,也开始尝试在艺术之外创业。他先后推出了《安迪·沃霍尔电视秀》及《安迪·沃霍尔的十五分钟》两套电视节目,参与美国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为摇滚乐队制作音乐片,并在时装秀及无数平面和电视广告中亮相。第四展区展示了沃霍尔出席社交场合时拍的大量照片、巨型画作《反射》以及他最后一个系列的《自画像》。
  这一展区还展示了沃霍尔另外一项艺术计划——《时间胶囊》。《时间胶囊》是一系列时间跨度为30年的展品——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到沃霍尔去世时的1987年,由612个箱子组成(主要是标准尺寸的纸板箱),沃霍尔一般用这种箱子来放置他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在搬入百老汇860号期间,沃霍尔想到利用纸皮箱创作一系列“时间胶囊”,以处理工作室和办公室的杂物。他把日常繁琐的信件、杂志、报纸、礼物、相片、公司记录及其他物品挑选一部分放入纸箱。这些资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了解沃霍尔的私人世界,以及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和艺术文化环境。
  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馆长埃里克·夏纳对记者说:“今天,沃霍尔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经常被误解的人物,他表现消费品例如亨氏番茄酱盒子以及表现玛丽莲·梦露的画作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很高兴能把安迪·沃霍尔的生活、作品和创造天才呈现给亚洲的城市。这些非凡丰富的藏品再次肯定了安迪·沃霍尔用他的生活和作品所诠释的这样一个概念——名声是飞逝的,艺术是永恒的。”(安迪-图片由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提供)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