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连环画涅槃之路
记者|王悦阳 实习生|霍俐敏
一间工作室,两排办公桌,四五个年轻的作画者零零散散地相对而坐。桌上微微显得有些凌乱,其中画板和电脑占了主要的位置。作画者一笔一画,在用铅笔打过底的稿纸上细细地绘制,从环境的窗台树木到人物的眉尖眼角,他们认真细致的做派似乎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幅幅画稿,更像是在描绘着连环画的前世今生。
他们,是“海派连环画艺术中心”的成员,年龄仅二十多岁,也就是说,刚从美院毕业,就立即进入中心,重新当起了“学徒”,跟随着范生福、钱定华、陆小弟等一批年过六旬的连环画艺术名家,从头学起,把连环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拾起,再塑辉煌。
从“小人书”到“收藏品”
建国以后,连环画艺术由于其图画的通俗性,政府曾一度将之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连环画一度非常繁荣。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当时许多人将连环画称为“小人书”。
到了“文革”时期,连环画艺术创作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多遵循“三突出,红光亮”原则,带有鲜明的“文革”特征。“文革”结束后,尤其是80年代初,随着文艺春天的来临,连环画也重现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繁荣仅仅是“昙花一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再一次一蹶不振、持续低迷。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日韩动漫的入侵和电视媒介的崛起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使得连环画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小开本的连环画不再出版,仅有一些著名版本的作品重新出版,满足人们收藏的需要。由此,街头巷尾、热极一时的“小人书”完成了向束之高阁、鲜人问津的“收藏品”的转变。其二,连环画市场的不断低迷也浇熄了许多连环画家对连环画创作的热情,多数连环画名家回归本行,年轻的美术人才不再看重这种艺术形式。
“最可悲的是,学生大学毕业出来画的都是日本动漫,他们对中国传统历史学艺不精,对于日本文化又了解不透。”著名连环画家,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副主任钱定华如是说。
连环画家是杂家
谈到自己多年从事连环画创作的经验,奚文渊老师总结道:“一个好的连环画画家就是一个电影导演。作为一个连环画画家,自己要考虑到受众对人物的定位。连环画家就是杂家,画画技巧要专业,知识要庞杂。现在画国画的很多大家,当年都画过连环画。对连环画家来说,学到老未必学到好。一张作品要想有时代气息、时代感觉,把当时特定的场景表现出来,画家本身素养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都很重要。”
连环画的创作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当作画者拿到由编文所定文稿以后并不是直接开画,而是找史料,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对画作的风格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接着,开始画小格图,所谓小格图,与“写文章”前所打的提纲相类,定下一个情节具体需要有几张图,网上翻阅各种图片资料,并对图中的细节——比如图中人物的帽子式样以及枪的型号等加以考证,使一个个情节具象化。为了保证每一个图画细节的准确性,每一位作画者的电脑中一年存下来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都可以达到一个TB的海量。最后再根据画作当事人的要求,进行绘画形式的选择,比如有的画作当事人要求画单线,有的要求作黑白。如果当事人没有特别要求,一般都采用普通的常用的单线白描形式。
画稿常常由几个人通力合作而成,分工并不是非常明确,按画作进行的程度而定。若各人作画风格有较大差异,则以画作主笔为主,其余人作画时都往主笔那里靠。创作周期一般定为一个月,但是由于修改量较大,完成时间往往超过限定时间。
就文学性而言,连环画是远超过日本漫画的,连环画是一个纯绘画体。“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原以为大学本科四年,基本的创作能力都应该具备,但实际上在连环画创作方面却走了不少弯路。首先在史实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所画、所接触的历史有隔膜,对基本的历史考证缺乏深刻的了解;其次在画工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于基本的人物构图和造型动态缺乏深刻了解,所作的画基本是走偏日本的漫画风。从形似到神似,是一个转变的过程,需要一年以上的磨砺。”对于当下大学美术毕业生做连环画局限所在,海派连环画中心主任刘军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连环画艺术的“福音”
1949年以来,连环画创作从辉煌的鼎盛期、彷徨的式微期,逐步进入到不断探索的复兴期,上海作为中国连环画的发祥之地和发展重镇,2011年率先建起了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此举可谓中国连环画艺术的“福音”。该中心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文化产业园区,1200平方米的楼宇式“连环画家村”,村里活跃着一大批上海乃至全国闻名的连环画家。
中心成立之初,结合连环画的表现优势,将呈现中国道路的主旋律连环画品牌定为中心原创图书的重点方向,探索主旋律题材与连环画艺术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如今,中心已策划出版16种50余册连环画原创作品,探索了以国画、油画为封面,以连环画为内页的多画联动的创新模式,同时,连环画的原作收藏、专业研究、原创出新、产业开发四大工程也已经全面启动。
提及建立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的原因,刘军介绍道:“目前,制约和影响中国连环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连环画创作能力衰退,新人日益稀少,人才青黄不接。全国仍然在创作、能达到独立出版连环画水准的人大概就50个,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这些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尽管保持良好销量,但是原创日益稀少。如何发掘上海本地文化优势,形成上海连环画创作实力,需要有更高平台整合。”
目前,中心开创了以党史专家为审核把关,以名家带新人为作业方式,以纪念馆、旅游地为策划和销售合作方的全新创作模式,连环画家村已正式建立了奚文渊、桑麟康、陆小弟、姜荣根、钱定华等5个连环画家工作室,全年开设4类16个场次800分钟的培训课程和讲座,不但有针对美术从业人员的专业课程和研修课程,还有面向大众的主题讲座和入门课程。每年至少培训年轻连环画画家40人,并向200余人提供公益性的连环画教育培训服务,对优秀青年画家将择优签约入驻工作室。这一创新实践,被业界公认为“弥补了美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沟壑”,为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拓展了新的实践园地,迅速实现从学校到职业的转轨,也为社会公众的艺术普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
对于海派连环画中心的建立,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连环画专业副主任,连环画大师陆小弟丝毫不吝赞美之辞:“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的创建,不仅是连环画画师,同时也是‘大美术’的一种延续。纵观美术界顶尖人物,都是连环画高手。连环画很锻炼人,绘画性很强,包括人物造型、构图能力、构思运用等。通过这样一种中心的运作,一定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大美术’的顶尖人物,可谓功德无量。”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