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到大师
只可惜在演奏人才涌现的同时,相应的演出机制和听众市场却远未准备好,没有足够肥沃的土壤,又怎能指望音乐神童成长为音乐大师?
撰稿|李鹏程
如果你还不确信中国未来能否涌现世界级的演奏家,请欣赏一场上海音乐学院的品牌项目“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它足以打消你所有的疑虑。5月10日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之三尽管不像前两年有沪上的交响乐团助阵,却未减半点精彩,反倒让听众在室内乐的氛围中更清晰地听到来自这群学生的完美音质。
音乐会在《蝙蝠》序曲的欢快音调中拉开序幕,戈多夫斯基改编的钢琴曲不乏炫技段落。上音长期流传一句话:“研究生弹得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弹得不如附中生。”即将步入研究生阶段的李文琦精准地刻画出《蝙蝠》每段音乐的不同色彩,以形神兼备的演奏破除了这句偏见。就读竹笛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王俊侃刚刚荣获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职业组金奖,他演奏的《中国随想曲》No.1是王建民的新作,风格迥异的多段结构将竹笛技巧发挥到极致,王俊侃与钢琴伴奏王宇的疾速狂飙博得了满堂彩,将音乐会推向第一个高潮。
整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是蒋益梁演奏的康果尔德(Erich Korngold)《小提琴协奏曲》(1945)第一乐章。这个17岁的少年眼神中满是倔强和忧伤,可他的琴声却那么温暖而富有力量,令我惊讶的不仅是他精准地完成了这部极端半音化的杰作,更在于他对每一个主题细腻的处理未失半点柔情蜜意,而对华彩段落的冷峻处理不禁让人想到此曲的首演者海菲兹。康果尔德将这部作品题献给马勒的遗孀艾尔玛,而曲中多个主题源自他的电影配乐,或许少年不必听说曲中隐藏的故事,便可凭一颗敏感的心捕捉到每一根线条的意欲。同在附中就读的沈子钰年方十六,她今年在英国举行的特蒂斯国际中提琴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又接连在华盛顿和上海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今晚,这位乐坛新秀演奏了布洛赫(Ernest Bloch)的《希伯来组曲》第一乐章,幽怨的倾诉尽在张弛有度的弓法间,无可挑剔的音色体现了这个女孩令人叹服的控制力。
田园的独唱、章昕如的马林巴独奏、郭盛的巴扬独奏各具特色,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演奏之余的入戏感,每一个舞台动作和眼神都随音乐瞬息万变,在感性与理性间游刃有余。金豈组合依旧赏心悦目,比2007年初获CCTV民族器乐大赛时更多了几分默契,大阮小阮、笛子、新疆手鼓共同奏出一曲《丝路》,西域音调夹杂着弗拉门戈节奏将整场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顶点,尽显演奏家风采。虽然学生组成的团体往往是“流水的兵”,但金豈组合近年来依靠学院优势,委约作曲家创作-演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流程值得同行借鉴。
在改革开放后的古典音乐大潮中,国人不必再像上一代人那样偷偷摸摸地听音乐、堂而皇之地弹样板戏,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国度,千百万琴童里冒不出一摞演奏家才怪。只可惜在演奏人才涌现的同时,相应的演出机制和听众市场却远未准备好,没有足够肥沃的土壤,又怎能指望音乐神童成长为音乐大师?期待出现更多像“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这类力推新人的平台,每一次宝贵的演出机会,都是一位演奏大师必不可缺的台阶。毕竟,古典大师历来像恒星一般经久弥香,即便在娱乐时代,也不应像流行偶像那样随时坍塌。如此看来,这一恒星摇篮更加难能可贵。(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