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展与150位作家的邂逅
阅读提示:类似李庄这样的非职业作家亮相书展,是香港书展的一大特色。
编辑|peter
记者|苏庆先
7月17日一早,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盛大开幕。每年这个时候,都是香港会展业的淡季,作为主办方的香港贸易发展局24年前无心插柳,本着公益心态大胆试水,没想到一不小心搞大了,使之成了香港每年夏季的文化盛宴和文化事件。
对主办方而言,书展一年年办下来,压力不小。场地、管理、推广等是贸发局的拿手功夫,自然不在话下,最难的是每年的“书展主题”、“年度作家”以及每年应邀到场的作家甄选,需要专业眼光和专业团队的合作。
据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介绍,贸发局为此专门组建了由学者、传媒、演艺界人员等组成的文化活动顾问委员会,负责确定当年的书展主题,举荐“年度作家”以及邀请作家等。此外,贸发局还与几个单位合作,推出不同的讲座主题,比如名作家系列讲座、本地文化历史、名人讲故事、文艺廊等,其中,《亚洲周刊》协助组织的“名作家系列讲座”规模最大,也最有影响力。
《亚洲周刊》具体负责作家邀请和接待的,是该杂志副总编辑江迅。据他透露,2005年香港贸发局为提升书展品位和人文深度,与《亚洲周刊》开始合作,至今已邀请近150位作家做客香港书展,如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韩寒、阎连科、章诒和、麦家、哈金等,范围涵盖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华文区域。
每年的作家甄选工作,通常从上一年的12月份就要开始。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一般当年3月即开始向获选作家发出参会邀请。
选择作家的标准,第一首推其文学地位,比如金庸、莫言、贾平凹等,类似的殿堂级的作家每年至少要邀请到一位;其次,为体现香港文化的多元化,也会邀请一些知名作家或知名人士参加,比如章诒和、北岛、龙应台、李庄、韩寒、李承鹏等,他们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冲突或事件发生;还有一些作家,可能主流人群并不喜欢,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忠实粉丝,比如曾被质疑“抄袭”的郭敬明、台湾地区的网络写手“九把刀”等。
这些受邀嘉宾的身份,一开始还局限于作家圈子,后来逐渐延伸到时政、经济、环保、社会等领域,他们会与主办方协商讲座主题,涉及社会、时政、历史、读书、电影等,并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江迅说,讲座的上座率与主讲人很有关系,香港书展每年要保证有一两场观众超1000人次的讲座。其中,2006年金庸的讲座最受欢迎,观众达5000人;其次是去年的倪匡,3000多观众捧场,再就是大陆作家韩寒,观众也超过1400人。
细节决定成败
作家的接待和服务颇为讲究,需要十分注重细节和人性化。
每年的书展开幕前两个月,《亚洲周刊》都会招募一批大学志愿服务生,负责受邀作家的接待和陪同。每位实习生分派好接待对象后,首先要熟读一本该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并写出对该作家的印象,否则就很难与作家对话和交流。其次,去机场迎接时,先献上一束花,如有吸烟的嘉宾,则在献上鲜花后递上打火机,并引导他去可以吸烟的地方。等嘉宾过足烟瘾后再上车。还有,在嘉宾去吃饭或去参加任何活动前,比如去看展览或游览海洋公园等,陪同人员一定先要去现场踩点,熟悉交通和现场,以防有不周到之处。
但有时候突发事件还是会不期而至。有一位作家因为吃海鲜导致皮肤过敏,接待团队为他找最好的医院诊疗。还有一位大陆女作家,凌晨三四点钟心脏病突发,江迅赶到现场送其到医院,辗转了3家医院,最后把她抢救回来。这件事促使主办方为之后的受邀嘉宾都买了医疗保险。
细节决定一件工作的成败。很多受邀嘉宾都对主办方的接待和服务颇为感慨,认为他们的工作真是无微不至。今年受邀参加书展的学者吴稼祥就说,他经常受邀参加国际上一些年会或展会,其中香港书展的接待可以和法国巴黎银行的年会相媲美,绝对是一流的。
对实习生而言,与名作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也非常难得,很多人由此与作家结下深厚感情。比如莫言,他2007年受邀,当时由一位女生接待和陪同,后来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江迅说,莫言每次到香港可以不找朋友,但会跟那位已在媒体工作的女生联络,一起吃饭或聊天;那位女生到北京,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联络莫言。
一场人文碰撞
此次书展中,最劲爆且最有争议性的受邀嘉宾,无疑是在“李庄案”中一举成名的律师李庄。
他这次受邀参加书展,因其《李庄案真相》一书即将出版。他说,会把整个案发经过,以及狱中548天的情节公之于众。“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公众了解案件真相;二是通过自身经历,在宏观上推动中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因为在任何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类似李庄这样的非职业作家亮相书展,是香港书展的一大特色。据江迅透露,李庄准备出书的信息是他今年3月在北京采访“两会”时偶然获悉的,之后他与李庄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同时开始悄悄筹划今年书展的邀请事宜。尽管李庄参会的消息直到书展前一天才公布,但江迅表示,李庄的香港之行非常顺利。
此前,一些有争议性的名人如韩寒、李承鹏等受邀与会,都曾受到部分舆论的质疑与反对。很多人认为,书展就是书展,不该与“政治”或“人权”等标签扯上关系,但江迅认为,邀请名作家前来,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书展“贴金”,而是希望在这个多元化的平台上,展现一种人文的碰撞。
他说,全球很多大城市都把书展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的一个媒介,比如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就已成为全球性的盛事;但是,这些书展,除了文化、阅读层面上的交流、推介外,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易”场所,大批出版商、书店老板、作家、学者教授以至书评界在此交换市场信息、签订出版合约,一般市民、读者与书展的关系并不大。而香港书展,则更希望凸显香港这个城市的多元化特性。
正如《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所说过的:随着冷战结束和两岸改革,读书无禁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香港书展20多年来推动的读书热潮,是阅读这城市的多元化身世,也读出了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必须冲破任何读书禁区,共同阅读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读书世界,追寻一个更有创意的天地,才能发现一个更有智慧的未来。
【请注意:新民周刊所有图文报道皆为周刊社版权所有,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或复制都属非法,新民周刊社保留诉讼的权利。】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