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虐”到国外去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流导演才能去好莱坞,而来中国拍片的韩国导演,大都已是二流之外、在本土很难开工的导演。
撰稿|小 韩
随着《地心引力》的公映,2013全年34部引进大片,已经有33部露出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看来,最后一部海外分账片韩国的《雪国列车》,势将与几部重头国产片一起,竞逐贺岁档。巧合的是,今年1月15日上映的开篇第一部引进片《盗贼同盟》,同样是韩国电影。
一头一尾,今年引进的韩国片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好莱坞大片,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出韩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类型片的产业现状。
和尚跑外国念经去
若说到目前韩国电影界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数一数二的,恰恰是《雪国列车》导演奉俊昊和《盗贼同盟》导演崔东勋。2006年时,奉俊昊曾以《汉江怪物》一举刷新韩国影史多项纪录:3天入场人次突破百万,5天收回成本,总人次超过千万,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韩国电影。这个纪录直到6年后才被打破,而打破它的,正是崔东勋的《盗贼同盟》。
但如果论起在世界影坛的影响力,则崔东勋仍略输奉俊昊一筹。《雪国列车》在西方公映时,受到了包括《综艺》、《好莱坞报道》在内的主流媒体的交口称赞。由于影片改编自法国漫画,它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更高,10家媒体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五星评价,远超“年度神作”《地心引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亚洲,日本电影人相对“封闭”,海外市场的拓展似乎不曾被他们真正关心;而韩国总人口不过5000多万,市场小,很容易饱和,电影人迫于压力,不得不多方谋求海外市场。
在韩国,成名于2000年代初的年轻导演,现在多数已步入中年。面对“僧多粥少”的本国市场,他们走出国门,开始和好莱坞合作——今年,金知云的《背水一战》、朴赞郁的《斯托克》和奉俊昊的《雪国列车》,各自有施瓦辛格、妮可·基德曼、蒂尔达·斯文顿等知名欧美演员加盟。
市场大了,韩国味也不可避免地少了。和好莱坞合作,多多少少要迎合欧美人的口味,奉俊昊在《雪国列车》中的个人风格,显然要比《杀人回忆》中少得多;《斯托克》也不再是《老男孩》。但话说回来,韩国观众还是挺“媚外”的,在国际上得到首肯的作品,出口转内销也是吃香的。
一头是迈向好莱坞,另一头,一部分韩国导演也来到中国,拍起了中韩合拍片——《危险关系》、《笔仙》、《分手合约》……但从影片品质来说很难称赞。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流导演才能去好莱坞,而来中国拍片的韩国导演,大都已是二流之外、在本土很难开工的导演。即使如许秦豪、郭在容这样拍过《八月照相馆》、《假如爱有天意》等名作的,也已经过了他们的鼎盛期。
产业上的差异同样让合拍之行并不那么顺利——郭在容在中国拍片时,就常常遇到演员提出“改戏”——有钱的制片人和有名气的明星,都能对导演的决策进行掣肘。而在韩国,到了片场就是“导演中心制”,绝少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全世界都爱好莱坞
中韩合拍片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占用引进片额度。去年开始,受WTO协议影响,中国每年引进的海外分账片从原先的20部增加到34部。不断增长的额度,就像“好莱虎”一样,一直以来威胁着国内电影人。但是再看看比邻的韩国,你会发现根本连“引进片额度”都没有,人家的生存模式更“hard”。
早在1985年底,韩国就因为对美国连续贸易顺差,受到来自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压力,不得不废除了对海外电影的进口限制。1988年,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开始陆续进驻韩国,建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直接在韩国发行好莱坞电影,史称“直配”。
“直配”对韩国电影的影响立竿见影——1年后,放映好莱坞电影的影院就从8家蔓延到全国上下80家,华纳兄弟、哥伦比亚和20世纪福克斯等发行公司迅速主导了韩国的发行业,到1993年时,全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已达347部,与此同时,韩国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则下滑到可怜的15.9%。
不清楚韩国电影市场的观众,可能存在误解,认为韩国观众对本土影片有某种倾向性的爱好,其实不然——好莱坞电影,走到哪里都是主流。即便是本土电影,最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也是节奏快、娱乐性强的商业片。虽然说到韩国电影,我们总会联想到金基德、洪常秀这样蜚声国际的导演,但《漂流欲室》、《圣殇》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受国际电影节的青睐,一方面也是票房惨淡。洪常秀的新作《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惠媛》,尽管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年度十佳”,却并不表示它被国内观众熟知。全世界80%观众爱看的都是商业片,韩国观众也不例外。
在韩国,前身为“第一制糖”的“CJ娱乐”、好丽友控股的“Showbox”和“乐天”是最大的三家电影公司。三家公司背后都有大财团,因此能够集投资制作、发行、终端影院于一身。在中国,万达影业也有类似格局。这些年来,韩国电影人自强不息,拍出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本土电影。如今,每年上映的影片虽然仍被好莱坞占去大半,但本土电影也能以每周十多部新片的上映量,给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选择多,所以观众也多。在韩国,电影票房统计时不以韩币计算,而是看观影人次的多少。去年,年观影人次已突破1亿。平均算来,每个韩国人每年要看两次电影。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0.27次。
另一方面,韩国虽然没有“引进片额度”一说,为了保护本土电影,还是有国产电影的“银幕配额制”。2006年前,规定所有影院每年必须放映146天的国产电影;但2006年后,这个数字也被削了一半,“银幕配额制”给予本土电影的保护,只剩73天,还不到三个月。为此,韩国电影人也曾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
“分级制”之争
“73天”既成事实。对韩国影人来说,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对抗好莱坞文化入侵。相比中国电影的困局,他们的一大优势在于:有明确的电影分级制。
曾几何时,韩国电影也是要来回受审的——1963年时,宪法规定:“为了公众道德和社会伦理,对于电影和演艺业可以审查。”一部电影从筹备到完成,需要经过三道审查程序:剧本、拍摄时的剧本、成片。整个80年代,韩国电影人都在要求废除审查,1988年“直配”后,面对好莱坞的长驱直入,这种诉求就变得更为明显。最终,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韩国电影振兴法》,决意拯救本土电影。次年,宪法裁判也作出历史性的判决:“电影审查是违反宪法的。”随即取消了行政力对于个人创作的影响,将审查制度转换为根据年龄观片的“分级制”。
“分级制”给韩国电影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1993年时,韩国本土影片已经跌到15.9%;1996年,政府正式把电影当作产业来经营,不但放权让电影人拍自己喜欢拍的题材,还设立基金会给予资金上的赞助,许多人跑去国外学电影,再回国拍片……到90年代末,韩国电影已从“直配”之后的一落千丈,变成迅速崛起,俨然成为亚洲电影强国。
具体来说,韩国专设“映像物等级委员会”,由业内外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在一部电影公映前予以评定等级。大致分为5类——适合全体观众、12岁观众、15岁观众、18岁观众和限制放映。前一阵网上热播的韩片《恐怖直播》,被中国观众视为“不可思议的大尺度”,但在韩国,因为有了分级制在先,仍然可以顺利公映。
不过,近年来,委员会对影片的评判标准,也有“越来越苛刻”的倾向。今年,金基德新片《莫比乌斯》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韩国电影界为之欢呼雀跃。不料此片却因为含有母子乱伦场面,被委员会判定为“限制上映”。
消息传出,即引起业界愤慨。因为据《韩国电影振兴法》规定,被划为“限制上映”级的影片,只能在专门放映“限制上映”级别的电影院放映。众所周知,目前韩国并没有专门的影院可以上映此级别的电影。所以,“限制上映”其实和“不可上映”没有差别,相当于被禁映了。
对此,不但有电影导演工会和电影制作家协会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撤回判定,要求现任“映像物等级委员会”委员长朴善伊辞职下台,金基德导演本人也甚觉冤枉。在公开信中,他表示:“在重视伦理道德的韩国社会,是否一定要拍《莫比乌斯》这样的影片,我自己也苦恼了很久。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无数的事故和苦痛都是由性和欲望引起的,《莫比乌斯》正是想就这一点提出疑问。”并质疑:“《老男孩》中也有父亲和女儿的乱伦床戏,在全世界有那么多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言外之意:既然《老男孩》都能上映,那《莫比乌斯》有何不可?
但最终,金基德也不得不作出妥协,删除了21个镜头(约1分40秒),重新剪辑后再次申请审查。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每周可以选择的电影有那么多,对审查的关注自然也就淡化了。愤慨不已的主要还是从业人员。
韩片为何这么“虐”
虽然日渐苛严,但“分级制”毕竟还是给了韩国电影极大的创作自由。它提高了韩国电影的产业化程度,而产业化程度高的其中一种表现,就是电影类型愈加细分化——近年来,韩国影片在惊悚、犯罪、恐怖、色情等典型类型片上的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深有感触。
《杀人回忆》、《追击者》、《黄海》、《孤胆特工》(又名《大叔》)、《柏林》……就拿犯罪题材来说,近年来的这几部作品,已屡屡被视为“将类型片拍到极致”。
除此之外,这类影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虐。
这样血腥暴力的影片,原本是为了表达“恨”。韩国这么一个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小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受到列强的数百次侵略,20 世纪屈辱地被侵占、被分裂,更成为他们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或许正是多灾多难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激发了现代韩国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同时,也在这个性情温和的民族里,埋下了“恨”的情绪。
但在韩国,“恨”很多时候又不是外向型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幽怨、凄凉的悲剧感,由外向内地转加给自身,使得“恨”也变成了“自虐”。所以金基德的《漂流欲室》中,男主人公会吞下鱼钩、女主人公会用鱼钩自残下体;所以《恐怖直播》中,河正宇会以死对抗社会的不公和内心的苦闷;所以韩国明星会以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去控诉圈内的潜规则……
这似乎也应验了韩国学者李圭泰对韩国传统价值观的见解。在他看来,“韩国人不倾向把外部冲击所引起的紧张向外反射”,因为他们相信内向处理才是美德。
从前,说到韩片的特征,有一部韩片的片名很具概括性——《悲伤电影》——甚至连它的海报都极具代表性:微笑的眼睛里,流下两行热泪,让你弄不清楚导演到底是想让你笑,还是让你哭。
如今我们明白,这都是虐。惊悚犯罪片可以虐,而像《八月照相馆》、《触不到的恋人》、《假如爱有天意》、《菊花香》这样,从90年代末起流行一时的纯爱苦情片,也是虐。就像香港女学者邱淑婷认为的,韩国电影的两极化表现:血腥暴力和催泪煽情——可视为是韩国人处理历史包袱和精神创伤的惯常手段。暴力和眼泪都是情之所至,这里的“情”,就源自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