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美术馆,且行且珍惜
阅读提示:相比桑浦美术馆,龙美术馆的规模、质量、藏品自然胜过许多,然而,就私营美术馆所面临的未来,无论规模大小,其根本都在于如何良性发展,如何走得更好,更强。
记者|王悦阳
20世纪初期的海上画坛,吴昌硕和王一亭堪称是一对双子星座,他们既为湖州同乡,又亦师亦友,互相砥砺,声名非仅名震海内,更远播东瀛,以金石大写意画风开创了海派画坛的新局面。
岁月荏苒,前辈之泽,并没有被时代所湮没,反而发出别样的光彩。近日,在一座全新的私人美术馆——桑浦美术馆内,名为“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作品”的画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重新梳理第一代海派艺术两位大师的绘画艺术道路,既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广泛的纪念意义。
梳理海派艺术
吴昌硕和王一亭是至交好友。王一亭为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由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深远的影响,王一亭还常常成为海上画坛的赞助人。
1911年夏天,69岁的吴昌硕终于来到了上海。初到上海,果真如他所料,书画销售并不畅,乏人问津。是王一亭悄悄地将其
买下,以安抚老人。他只得白天窝居在浦东烂泥渡的陋室里画画刻印,晚上坐小舢板到浦西,与各界社会贤达周旋,广开门路。次年,由王一亭介绍,缶老迁居吉庆里的一栋石库门,房子三上三下,较为宽敞,房东与王一亭为姻亲。如此,古稀之年的吴昌硕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将画斋取名“去驻随缘斋”,表达了对上海这个“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认同与情缘。果然,没过多久,在王一亭的大力推介下,吴昌硕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步画坛,继而成为后期“海上画派”的领袖。
影响总是相互的,原来作画纯走任伯年一路的王一亭,由于和吴昌硕常常切磋艺事,绘画风格开始渐渐向吴昌硕靠拢。但王一亭以气度雄健、凝重浑穆见长。他与吴昌硕一脉相传又有个人风格。吴昌硕晚年人物画作多有请王一亭代笔者,可谓是优势互补、渊源有自。
吴昌硕和王一亭之间有着多年的友谊,二人不仅在艺术上互相影响,而且在生活上也是知交。虽然从未行拜师礼,但王一亭对吴昌硕始终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吴昌硕也完全把王一亭当作自家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润资交由王一亭保管。王一亭又将这笔钱用于商业或金融投资,并将回报记于吴昌硕名下。所以,王一亭实际上也担当起了吴昌硕“经纪人”的角色。
今年恰逢吴昌硕诞辰一百七十周年,桑浦美术馆推出的这次联展,就别具特殊的纪念意义了。因此,也得到了吴家与王家后人的大力支持,不仅确认了每一件作品,更积极亲身参与。
在数十件精彩的展品中,吴昌硕作品书画俱佳,其中《佛寿松芝》轴为家属旧藏,笔酣墨饱、墨彩淋漓,气势宏大。而所展出的王一亭画作中多人物精品,以寿星、钟馗、观音、佛像等题材入画,特别是作品《春夏秋冬高士》四屏,为家属旧藏,笔简意赅,高洁凛然,可发思古之幽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既精又好的书画作品,基本都是由美术馆的主人蔡梓源先生从艺术品市场上寻寻觅觅而来,从小喜爱美术的蔡先生师承苏石风老先生,在苏老的影响下,广泛涉猎海派艺术,特别是几代领军大师的艺术精品,无不孜孜以求。在他看来,海派绘画的艺术影响力,一直渗透到今天的画坛,而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与商业性、世俗性联系在一起,而显得评价不高。以吴昌硕为例,齐白石毕生仰慕吴昌硕,曾言“老缶衰年别有才”,甚至想成为“吴氏门下走狗”,更自谦“一生从没画过吴昌硕”,这虽然是客气话,但毕竟白石老人对吴昌硕的仰慕与尊敬,吴昌硕在齐白石心中的崇高地位,是举世皆知的。然而就当今艺术品市场定位,包括学术上的评判,齐白石的地位远远高于吴昌硕,这不可谓不是一种遗憾。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桑浦美术馆策划为每一代海派艺术大师作具有一定分量的画展,从这次的吴昌硕、王一亭,到“新海派”的领军人物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梳理海派艺术源流,传承海派绘画艺术精华,也就成了这小小的私人艺术馆今后最大的目标与责任。
聚焦私人美术馆
无独有偶,就在“海上双星”开幕的同时,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馆,这家以“龙”为名的美术馆被业界誉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龙头老大”。然而创办者刘益谦夫妇的雄心壮志不止于跨上这“龙头”,业内也期待着他们能够引领中国民营美术馆飞身国际舞台。该馆由刘益谦王薇夫妇经两年时间创办,邀请国内新锐建筑师柳亦春担纲设计,以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为原型,展示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徐汇滨江,这是继东方梦中心项目启动后,徐汇滨江打造西岸文化走廊的又一重要地标落成。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参加了开幕式。
主题为“开今·借古”的开馆大展,以艺术史脉络的梳理为线索,结合龙美术馆自身的收藏特色,分为古代·当下、国画·洋画、个案·历史三大板块,展出包括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内的200多位艺术名家的300多件艺术作品。本次开馆展另一大看点无疑是炒得满城风雨的《功甫帖》了。自去年9月,刘益谦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00万美元拍得苏轼《功甫帖》,后因真伪问题引发收藏界、学界的争论和关注。本次展览中,《功甫帖》以文献特展的形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比桑浦美术馆,龙美术馆的规模、质量、藏品自然胜过许多,然而,就私营美术馆所面临的未来,无论规模大小,其根本都在于如何良性发展,如何走得更好,更强。难道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吗?显然不。“民营”二字也意味着资金短缺,这是困扰民营美术馆的世界性难题。不同于龙美术馆的实力,桑浦美术馆必须走“以画养画”的道路,也就是说,藏品并非永久不动,而是在市场的检验中,逐渐走向完善,越收越精。这当然与刘益谦夫妇的大手笔绝不能同日而语,但从梳理艺术史,激活艺术品市场的角度来看,他们各自又都做着属于自己的贡献。
然而,诚如一位画家对刘益谦的评价那般,“艺术品市场应该感谢刘益谦,试想没有他,拍卖场上会逊色多少?可是,刘益谦又是那样霸道、自信,口出狂言,叫上海人怎么喜欢得起来?”从龙美术馆浦东馆开幕至今,有关这对夫妇的争议就不曾停止过。诚如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在微信中说的那样:“如果刘益谦、王薇是外国人,得有多少‘有识之士’拿这对夫妻的事迹教育国内的土豪们?”随后他又在评论中补充:“社会公众对他二人怀疑、质疑甚至诬蔑都有情可原,有钱就是社会的敌人,这是今日中国的现状。可悲的是很多艺术品市场中的人也对他们二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扪心自问,他们和一大群‘土豪们’对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所起的推动作用有多大!多少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甚至媒体靠这个市场的繁荣改善了生活!不感恩,还骂娘,真让人无语。”
确实,来自公众的质疑不可避免,在今天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背景下,对富裕阶层的不信任已经深植人们心中。这样的“土豪们”尤其不为艺术家和众多艺术业内人士待见,但在今天,艺术本身早已淫浸在了市场的包围中,密不可分,没有资金的推动支持,艺术圈怎么玩儿下去?当纯粹的收藏家还屈指可数,整个艺术市场还脆弱难稳,如此大体量的美术馆建立和资金流入对艺术生态的利弊不言而喻。
中国民营美术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仍须长期探索。回顾西方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相比那些淹没在市场浪潮下的美术馆,幸存者和成功者寥寥无几。但这些成功往往太过耀眼、太过诱人了。比如成立于1997年的西班牙私立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它因挽救了濒于破产的工业重镇比尔堡而声名大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不少企业家也纷纷效法投资开办了诸多民营美术馆,但接连倒闭,如今幸存下来的凤毛麟角。直至今日,无论是规模宏大的龙美术馆,还是以私人之力贡献于艺术品市场的桑浦美术馆,无论其大小,都将面临一系列矛盾与问题,营利性与公益性,资金来源与社会关注,乃至税收、政策扶持与否……私人美术馆,且行且珍惜吧!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