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乘着他的声音归来
阅读提示:上海观众也没有辜负阮玲玉的“归来”,首映当日,不少上了年纪的女性观众身着旗袍而来,重温旧日风情。
记者|阙 政
1931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了由朱石麟编剧、卜万苍导演、阮玲玉主演的重量级默片《恋爱与义务》,在上海首映。83年间,这部黑白默片的电影胶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无从得知。唯一可知的是,它已经被认为遗失很久,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一位乌拉圭华侨将自己收藏的拷贝捐赠给了台湾电影资料馆,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今,阔别83年之后,这部经典默片成为了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经典影片修复单元”的开幕片之一。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林文淇说:“之所以选择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恋爱与义务》全球首映的合作伙伴,就是希望阮玲玉能重返上海滩。”
重映的选址意味深长——第一场安排在大光明电影院,正是1931年电影首映之地;第二场在上海电影博物馆5号棚,又正是当年联华电影制片厂的原址所在。重映的不只是世界仅存的珍贵拷贝,还是去年刚刚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实验室完成的2K分辨率修复版。原本划痕、腐蚀严重的胶片,被还原成能与当年首映媲美的画质。
而上海观众也没有辜负阮玲玉的“归来”,首映当日,不少上了年纪的女性观众身着旗袍而来,重温旧日风情。大光明那一场,片中男主演金焰的妻子秦怡也在观众席中,回望大银幕上,21岁风华正茂的丈夫。
何为辩士
“《恋爱与义务》,是由一位波兰籍的华罗琛夫人写的小说改编的。当时她生活在上海,用中文写了很多作品,风行一时……”重返上海滩,“辩士”马国光的这段开场白,又赋予了《恋爱与义务》非常特殊的观赏价值。
何为“辩士”?它来源于日语中的“弁士”一词,原意是指口才很好的雄辩家,后来成为无声电影解说员的专称。这个职业百年之前诞生于日本,可谓是默片时代的专属产物。据说出名的辩士会比电影本身更吸引观众,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哥哥就是一位著名的辩士。
马国光并不是一位专业辩士,他毕业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学院,曾任广播电台多档节目主持人,还在大学教授美学、传播学。其父是著名古生物学家马廷英,1945年赴台重建台湾大学。而他母亲是上海南汇人,1947年时马国光随母从上海前往台湾。
“要想明白为什么会有‘辩士’这个行当,先要了解默片。”马国光说,“我在上海的时候就看过默片,那时的传统是有乐队为无声电影伴奏,中间也出现过一位辩士,是从日本学回来的,并不多见。”
去到台湾以后,50年代,默片时代已告终了,有声彩色电影一统天下。但默片时代遗留下来的辩士传统,却一直保留着。“一开始辩士主要出现在偏远的乡镇,因为村夫村妇很多是文盲,看不懂默片里的间幕,需要有人解释。”马国光说,“后来大家都习惯了,很多彩色有声电影,像李丽华主演的《海棠红》(1955年),还有西洋片,都还有辩士。”
在日本东京浅草一带,如今还有一个坟场,统一埋葬着当年最后一代辩士,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既是剧中人,也是局外人
因为做过广播电视主持人,国语发音字正腔圆的马国光20年前就在台湾默片电影节上担任过辩士。如今为《恋爱与义务》寻找辩士,台湾电影资料馆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他。
在马国光看来,默片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情节不能太复杂,节奏多舒缓,或表达浪漫情绪,或反其道而行,用滑稽闹剧讽刺社会现实,演员因为不能发声,所以化妆、表情和肢体语言往往都比较夸张,而辩士的主要任务就是四个字:插科打诨。
但是做《恋爱与义务》的辩士,他却给自己三个字的原则:精致化。“从插科打诨,变成一个集配音和评论于一身的解说员。我既是剧中人,也是局外人,要把握好内外角色的变化。”
全片两个半小时,非常长,讲述了阮玲玉饰演的大家闺秀杨乃凡,奉父命嫁给了《国强报》主编黄大任,却与金焰主演的大学生李祖义相爱,私奔出走的故事。阮玲玉在片中一人分饰四角——女学生杨乃凡、初嫁少妇杨乃凡、老年杨乃凡和杨乃凡之女,从十六七岁的天真少女一路演到五六十岁沧桑老妇,神态拿捏精准,转换自如,益显其演技炉火纯青,而她当年方才21岁。
这对马国光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片中他不仅要为金焰等男演员配音,更要为各个年龄阶段的阮玲玉配音!男女声跳跃是一难,影片前后由喜转悲的情绪表现又是一难,马国光必须用他的配音和解说,让观众忽莞尔,忽伤感。再者,导演卜万苍颇富创新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许多胶片默片时代难以想象的技术创新,比如把一张静态的照片做出动图效果,比如让阮玲玉一人饰演的杨乃凡和杨乃凡之女同台出现,前者为后者量体裁衣……马国光在控制剧情走向的同时,还得时不时走到剧外,向观众解说当年的电影技术。
事先,他做了大量准备,但到了现场,却没有一个字的讲稿可以对着念。“全部都是临场发挥,可能难免有讲错、吃个螺蛳的时候,但没有一场是相同的,我们很喜欢这种现场感。”和钢琴配乐的陈洁小姐一搭一档,让他感觉很有趣:“一老一少,就像以前沿街卖唱的一样,很好玩。”
关于默片你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1.默片时代大都采用硝酸片基的胶片拍摄,这种胶片非常易燃,电影《天堂电影院》中就出现过放映火灾事故,在当年很常见。
2.大部分默片的拍摄并非采用如今统一的每秒24帧,而是介于16到23帧,如果用现在的放映速度去放默片,容易令片中人物的动作显得异乎寻常地快,而这并非默片本意。
3.黑白默片时代,导演会通过给胶片染色来满足不同的剧情需要。比如《恋爱与义务》中采用浅蓝色胶片代表夜晚,区别于白天;室内戏还会采用浅黄色,区别于户外。最近重新修复成功的另类片《盘丝洞》则采用猩红色胶片来营造盘丝洞的妖气。
4.第一位默片现场钢琴师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电影《火车进站》在巴黎的首映,而这也是电影的诞生日。播放默片几乎都需要现场配乐,这使得琴师在当年成为电影业重要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还有默片的“间幕”写手,《恋爱与义务》开篇就有间幕提示:“事实离奇,人情隐秘,为此老室,阅尽沧桑。”不但字体漂亮,还有中英对照,可见当时受众之广,不独本国民众。
5.1923年,第一部有声电影在纽约公映。1920年代末,有声电影大量产出,到1930年代,默片基本被有声电影全面取代。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