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甄嬛》“逆生长”
阅读提示:无论演员还是院团,对于得奖“肯定很看重的”。说白了,得奖是“名利双收”的事。而走市场的话,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依然难以支撑起日常开支。
记者|王悦阳
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越剧不卖座的话,戏曲在上海就没啥指望了。”虽然偏激了点,却如实反映了越剧在上海的市场地位。
最近这几年,尽管戏曲舞台早非当年的繁荣兴盛,可上海越剧院却走出了一根很漂亮的“大阳线”:从越剧九代同堂演出的《舞台姐妹情》开票16小时卖空6场戏票的神话,到新创排的三部大戏《风雪渔樵记》、《铜雀台》、《双飞翼》反响热烈,几乎演一部红一部。而这其中,最具票房号召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无疑是新编上下本古装越剧《甄嬛》了。
越剧《甄嬛》改编自流潋紫的小说《后宫·甄嬛传》,由有着“诗化风格”美誉的浙江名导杨小青担任导演。去年10月,上海越剧院排出了上本,全部由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满台青春靓丽,夺人眼球,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连演四场,场场爆满,成为去年国际艺术节期间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原创剧目。基于上本《甄嬛》的艺术水准和市场能量,艺术节组委会在下本剧本尚未完成、演员阵容尚未确定之时,便向上海越剧院发出了邀约,一部尚未开排的剧目就这样提前一年与观众定下了来年相会的约期。
时隔一年,《甄嬛》(下本)如约在今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与上本同时公演,连演6天,再现越剧连台本戏当年一票难求的盛景。面对此情此景,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笑着说道:“演到最后一天,领导想来看戏也没票,结果只能去黄牛手里买票,原价480元的票1200元才买到。”随后《甄嬛》又马不停蹄赶赴温州参加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奖,且得票第一,成功“征服”了见多识广的各路专家以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戏迷,特别是年轻的戏迷。据调查,多场演出下来,剧场里的“黑头发”明显多过“白头发”,从职场白领,到高校师生,不少年轻人因为《甄嬛》而爱上了越剧,爱上了越剧的演员,相继自发成立了不少粉丝团与网络社区,一时间,越剧因《甄嬛》而呈现出“逆生长”的良好趋势。
删繁就简,突出感情
舍弃了电视剧版的清宫装,越剧《甄嬛传》将时空定位在了“大古代”,人物造型取汉唐的华丽大气,情节上删繁存精,将70多集电视剧的篇幅,浓缩为5个小时的舞台演出,分上下两本,保留了原著中最精华的人物和情节。其着力刻画剧中人的情感经历,发挥舞台剧尤其是越剧擅长抒情的特点,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姐妹情,既忠实于原著,又具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该剧从开票以来,票房一路飘红,上下两本各具看点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上本由青年“王派”花旦李旭丹领衔,集合了杨婷娜、张宇峰、王柔桑等一众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辉映舞台,而由上海越剧院优秀中生代表演艺术家王志萍、钱惠丽、黄慧、陈颖等名角担纲主演的下本,则恢宏大气,动人心弦。
在戏曲式微的大环境下,越剧《甄嬛》瞄准“电视甄嬛热”,从传出创排消息起就赚尽眼球,为传统戏曲原创作品的市场之路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此,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周利众表示,传统戏曲如果没有新的视角,很难会有突破,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当代观众有互动。这本戏之所以受欢迎,还和作品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该剧一度和二度创作都很讲究,而唱腔流派的精准、演员表演的到位以及服装舞美方面的精致等,都是这部戏热度持久的关键。
的确,上海越剧院无疑是最适合排演这部小说的戏曲团体。首先是剧院历史悠久、风格鲜明,从《红楼梦》到《西厢记》,一部部经典之作无不堪称家喻户晓,久演不衰。其次,越剧院人才济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汇聚一堂,流派、行当齐全,《后宫·甄嬛传》小说人物丰富,性格鲜明,在剧中相对应的流派就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旦角的王派、傅派、袁派、金派、吕派,小生的徐派、范派、陆派……一应俱全,仿佛一次越剧流派艺术的盛宴。
但事实上,一开始确立由一部流传甚广的网络小说改编越剧,其风险也着实不小。一是小说基础太好,拥有大批粉丝,如果演员、舞台呈现无法使小说作者、读者满意,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好在原作者流潋紫非常支持上越的行为,还欣然受邀担任文学顾问,帮忙把关审读剧本,解决了一度创作的问题。第二,电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一众演员的精彩表演,众多台词的深入人心,取得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越剧要再度创出辉煌,无论是对导演、演员还是舞美、服装来说,难度颇大。对此,导演杨小青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从前期案头准备到后期合成,事无巨细,无不亲力亲为,对于青年演员鼓励有加,对于中生代艺术家则循循善诱,力求所表现的人物准确、鲜明,亲近观众。第三,越剧善于表现儿女情长,一般来说叙事以男女主人公情感发展为主要线索与脉络,但《后宫·甄嬛传》人物众多,线索复杂,性格刻画更是多变,改编成此前热播的电视剧有76集,而排成越剧上下本最多只能有5小时,如何在舞台上摒弃尔虞我诈的后宫争宠斗争,还原主人公情感的真实动人,也成了该剧创作的一大难点。加上参与人员众多,投资经费巨大,又不属于主旋律题材创作,很难获得奖项或剧目资助……综合下来,该剧的市场演出风险不小。
好在院长李莉是有着极为丰富经验的编剧,也是有着魄力的管理者。经过她的再度创作,将《甄嬛》原著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浓缩成上下两本。李莉表示,相比电视版,越剧版的情节大幅删减,比如原著中温太医喜欢的是甄嬛,最后却和沈眉庄相好,越剧版索性就改成温太医喜欢的从来就是沈眉庄,这样使人物没那么复杂化,也符合越剧审美。在人物上,也采取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华妃和皇后个性不同,但两人都先后成为甄嬛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在越剧版里两人索性“合体”。在剧情上安排得也十分巧妙,起到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效果。上本以群戏为主,表现少女初入宫廷遭遇的第一次纯美爱情与人生磨难,因此由靓丽照人的年轻演员担纲,既发挥青春优势,又通过难得的原创大戏磨练新生代,剧情自“惊鸿一瞥”到“失子离宫”、“风雪合情”再到“死心回宫”,主要情节全部包括,最终戛然而止在“滴血验亲”的重要环节,引人入胜。而下本中,角色渐从青涩走向成熟,戏剧冲突加剧,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层刻画,表演难度较上本陡然提高,因此由中生代演员先做“示范创作”,情节则更集中,浓缩在了甄嬛、皇帝、清河王、华妃4个人身上。李莉认为,越剧更擅长在简单的人物线条里,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借以打动人,感染人。
激活市场,融入体制
不得不承认,越剧《甄嬛》的票房如此火爆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原作的知名度,特别是电视剧《甄嬛》的热播。有评论认为:“《甄嬛》改编自当红小说和影视剧,选材属于上越十几年间难得的‘睁眼看世界’,一班青春靓丽的小演员虽还稚嫩,却毫不羞涩地张扬了年龄带来的优势。”无独有偶,不仅上越的眼光投向了当代观众喜爱的网络小说题材及热门影视剧,浙江小百花、杭州越剧院等,也相继将目光伸向了这些曾经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几乎在上越排演《甄嬛》的同时,由茅威涛担任艺术总监的浙江小百花“小花班”毕业大戏《步步惊心》亮相于江浙沪的舞台,由新出道的青年演员,演绎年轻人喜爱看的网络小说,既拉近了观众与剧种的距离,也培养了一批与青年演员年纪相仿的年轻观众,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悉,杭州越剧院也在积极创排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越剧《鹿鼎记》……尽管近年来越剧“逆生长”的作品频频出现,但各自呈现的面目却并不相同,可谓各领风骚:《甄嬛》虽然剧情不同以往的才子佳人戏,但在舞台表现手法基本是遵循上越一贯的越剧风格的,因此老少通吃,喜闻乐见。而《步步惊心》在服装、舞美、造型、宣传包装、视觉效果上的突破与强烈的现代感,则拉近了古老越剧与当代审美的距离,两剧虽然都取材于热门小说与电视剧,却在表现方法上标新立异,各有千秋。
谈及此类越剧向影视和网络文学借力的现象,演员、观众、专家们的看法几乎一致,沪上资深戏曲经纪人许霈霖坦言:“越剧的新剧目本身就不多,而传统剧目难免会让人审美疲劳。这种情况下,向热门影视剧借力无疑是让新剧目打开市场最快捷的方法。但能否改一部火一部,还有待市场检验。”
对此,李莉则表示:“从踏入上海这座城市开始,越剧就一直以市场为创作和演出的导向,这是越剧能够成为最有观众基础的戏曲剧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个人认为戏曲的生命力应该在市场,只有有了市场,才能推进创作,才能促进人才成长,这是不能分割的。没有市场,演员得不到锻炼。如果戏曲没有市场,很难走得远。”
在戏曲院团普遍为难以吸引更多观众而苦恼的当下,越剧《甄嬛》的票房火爆是否会产生示范效应、让更多院团在创作时天平有所倾斜呢?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似乎也并不那么乐观。许霈霖也坦言,越剧《甄嬛》虽然票房成功,也有一定的艺术质量,但很难为院团赢得各类奖项。而另外一方面,即便越剧《甄嬛》是个成功的“吃饭戏”,相比较一些剧目赢得重量级的国家大奖后得到的各种奖励补贴,越剧《甄嬛》的票房依然有些“微不足道”。
李莉也坦言,无论演员还是院团,对于得奖“肯定很看重的”。说白了,得奖是“名利双收”的事。而走市场的话,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即便一个院团排演的戏都有如越剧《甄嬛》这样的票房,依然难以支撑起日常开支。因而院团在创作中难免要顾及各个方面,更何况作为院团和演员而言,如何融入体制——获奖依然是目前证明自身价值、确定“江湖地位”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或许,从体制上真正改革,才是在《甄嬛》“逆生长”之后让越剧焕发青春的关键。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