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鸣:人生才是最大的喜剧
阅读提示:“很奇怪,喜剧是很难拿奖的,那些评委都不笑,要让他们哭,才会有奖。所以,做喜剧的人都得有个心理准备——喜剧是拍给观众看的。”
记者|阙 政
先来讲个段子。
电影《六楼后座2》里,黄百鸣客串出演黄百鸣本人,接受一个记者的专访——
记者:“其实呢,我想知道,你做过什么啊?”
黄百鸣:“你不知道我做过什么吗?”
记者:“我上网找不到关于你的资料……”
黄看了一眼记者手里的本子,上面赫然写着“采访黄百呜”。
黄百鸣:“我叫黄百鸣啊,雏凤鸣的鸣!你打黄百呜当然搜不到啦!”
段子来源于生活,黄百鸣说,“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嘛,电影里不过夸张一下。”眼前这位无论你想讲香港电影史还是两地合拍片史都绕不开的黄老板,身上贴着太多标签:编剧、演员、监制、制片、导演,曾经的“新艺城”老板、如今的“天马电影”老板……如果生活也像电影,黄老板的这部电影,一直都是喜剧。
洋行经理的“奋斗”
入行之前,黄百鸣在一家出名的洋行当经理,收入很好。出于兴趣,他业余组织了一个话剧社,改编一些国外名著,每年都有几次演出,男一号通常都是他自己。《罗密欧与朱丽叶》?黄百鸣笑着摇头:“没演过罗密欧,但是演过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演过莫里哀的《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我喜欢喜剧。”
有一年,黄百鸣还受“北角街坊福利会”之邀,开办暑期戏剧班,教一帮学生舞台表演。后来和他合作默契的著名导演高志森,正是他暑期班的学生。当年来参加话剧社的有老师,有校长,还有一些电视台编导。没过多久,黄百鸣被电视台编导邀请去客串一些电视剧,“我就抱着玩玩的心态去了”。
玩到后来,不仅客串电视剧,还帮电视台写剧本。早年的电视剧版《黄飞鸿》,就出自黄百鸣笔下,还拿了收视冠军。渐渐地,认识的圈内朋友越来越多,大家都萌生了一起“做电影”的念头。“每个人都拿点小钱出来,也不收工资,由我来写剧本、演男二号。”
1978年2月,这部由黄元申、赵雅芝主演的开业之作《漩涡》公映了。无论是投资还是当编剧、做演员,这都是黄百鸣的第一部电影,当年他32岁。不过,出师不利。后来他明白过来:“其实电影是很复杂的,除了拍戏,你还要懂得怎么去发行、排片等等。这些我们都不懂,所以电影拍完就随便卖掉了,后续的东西一塌糊涂,然后赔本,才一部电影就让公司解散了。”
看起来是悲剧的开篇,却在黄百鸣手里转悲为喜。“解散以后,好多人觉得我以后都不会再做电影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一次的失败反而是鼓励我要全情投入。”就在大家都以为黄百鸣会老老实实回去当他的洋行经理时,他一转身索性把工作给辞了:“我不干了!我要全心扎进电影里去!”
这之后,他去各种小型电影公司打工,做了一两年的幕后——当场记、搬道具、写剧本、做制片、担任副导演……“反正什么工作都做,就想要了解电影是怎么做的,把每个流程都搞清楚。”1979年,距离第一次的失败仅仅一年多之后,他又与同道成立了“奋斗”影业,又过了一年,“奋斗”变成了后来香港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新艺城”。
“新艺城”仨老板都当过男一号
说到“新艺城”,总是离不开大名鼎鼎的“新艺城七杰”——黄百鸣、麦嘉、石天、徐克、施南生、泰迪罗宾、曾志伟。虽说前三个是老板,后面都是打工的,但当年老板没有老板的架子,打工的也绝不拿自己当外人,几乎每个晚上七杰都在美孚的小公寓里谈剧本,这种工作氛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七杰之外,“新艺城”还有个难得一见的现象——三个老板都特爱演戏。光头麦嘉演过不少喜剧,本身就是笑星;石天在《英雄本色2》里的戏份几乎和周润发一样多,还安排了精神分裂的复杂人设;而黄百鸣担当男一号的《开心鬼》,最后甚至发展成了五部系列电影,部部票房大卖。
“当然我们爱演戏,但也是被逼出来的。”黄老板说,“当时我们刚成立新艺城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司,而电影业已经有两大巨人——邵氏和嘉禾,它们都是垄断的,有自己的院线、摄影棚、冲片场,还有自己的演员。可以说所有的大演员、大导演都是它们的人。所以我们要找一些有分量的演员也很难,索性决定自己来演。最初三个老板的分工是:麦嘉当导演、我当编剧、石天当演员,从奋斗到新艺城,一路都是这样。但后来公司越做越大,需要的演员越来越多,所以没办法,三个老板都当了演员。”
一直到“新艺城”有钱请许冠杰、张艾嘉这样的大明星时,三个老板仍然孜孜不倦地客串,与大牌们合演了《最佳拍档》——这部1982年上映的影片,至今还保持着一个“香港本土进场人数最多”的纪录,无人能破。当年的票房也达到2700万之多(票价约8元一张),位居年度榜首。同期上映的另一部现象级影片《少林寺》,票房虽然高达1000多万,仍望尘莫及。
整个80年代,黄百鸣都是个高产的编剧,包办了“新艺城”的大部分剧本。徐克拿金马奖的喜剧《鬼马智多星》和《我爱夜来香》,均出自他妙手。但代表他本人竞逐最佳编剧奖的,却都是悲剧——《搭错车》、《何必有我》、《阿郎的故事》。
黄百鸣自己也哭笑不得:“写了这么多的喜剧,结果一尝试悲剧就得奖。很奇怪,喜剧是很难拿奖的,那些评委都不笑,要让他们哭,才会有奖。全世界都这样——最伟大的喜剧电影人,查理·卓别林,从默片起家,又演又编又导,音乐都是他自己弄的,但生前从没拿过奖,死了才颁终身成就奖给他。所以,做喜剧的人都得有个心理准备——喜剧是拍给观众看的。”
“喜事”系列创牌
“新艺城”后来成了很多导演的福地。为“新艺城”拍开业作《滑稽时代》的吴宇森,拍完之后就被嘉禾挖走,推荐了徐克接班;徐克“进城”以后,拍了黄百鸣写的《鬼马智多星》,马上拿下金马奖最佳导演。“从那部电影开始,他就一直走运了。”黄百鸣笑说,“包括他跟施南生结婚,因为施南生当时也是新艺城的‘管家’。” 不止他们,黄老板本人也堪称一帆风顺——“奋斗”了没两年,就成立“新艺城”。虽然到1990年时,随着七杰的各奔前程,“新艺城”也解散了,但次年他就成立了“东方电影集团”,拍的第一部电影《家有喜事》就破纪录,一举造就了后来绵延20多年的个人品牌——“喜事”系列。
“就在这时候我签了张国荣,当时他已经退出歌坛,移居加拿大,是我去劝他出山再拍戏。”黄百鸣说,“复出的第一部就是《家有喜事》,票房4900万,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第二年的《花田喜事》,又是全年冠军。再后来像《白发魔女传》、《金玉满堂》、《夜半歌声》、《九星报喜》,统统都是张国荣。当年‘东方’就只签他一个人,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因为签太多人没用,反而只签一个人的话,能更好地去打造他。所以后来,到了‘东方’的后期,我也是只签一个甄子丹。”
偏爱喜剧的黄百鸣与张国荣合作了十多部喜剧,直到他去世之前,每年的“喜事”系列贺岁片都少不了张国荣的助阵。“我就是喜欢把他另一方面的才华拍出来,他绝对有喜剧的特质。在生活中他也是很有喜感的,有他顽皮的一面。当着我的面也许不怎么表达出来,毕竟我是他老板,但从他和别人的相处当中我能感受到。”
2000年前,黄百鸣每年都写新剧本,年年不落,一年写好几部也是常事。但2000年后,他就开始大幅减产,这当然与香港电影当年整体的颓势有关。“很多原因……比如盗版、黑社会、金融风暴等等。整个90年代其实都很不景气。”
黄编剧减产了,但商业触觉敏锐的黄老板,早在1994年已经开始拓展内地市场。选在这个时机,是因为之前一年内地刚刚推行了电影体制改革,“电影拷贝统购统销”被“票房分账”取代。“第一部是根据梁凤仪小说改编的《昨夜长风》,刘青云和袁咏仪主演。之后是1995年张艾嘉、袁咏仪的《我要活下去》。第三部是1997年袁咏仪、林子祥的《拥抱朝阳》——都是文艺片。为什么当时要选文艺片呢?因为文艺片在内地比较容易通过,那个时代要通过审查是很困难的。”
他当然想过把“喜事”系列引进内地,但《家有喜事》没有通过。“因为它的笑点在当时看是有‘问题’的。”1996年筹备《97家有喜事》时,北影的一位编剧找到黄百鸣,想与他合作。“我就到北影去开了几次会,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法合作成功。”最大的问题还是审批,“他们审批的时间很长,我们很赶,而且我们当时都已经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签好约,要在贺岁档上映。所以我等不及,只能放弃。”
而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距离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启“贺岁片”概念,还有一年多。
第二次进军内地
1999年拍完《九星报喜》之后,黄百鸣的“喜事”系列,在香港也开始暂别银幕。市场不好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是,黄百鸣觉得自己拍了这么多年贺岁片,“开始有点抓不住观众的注意力了。”
非典之后,2003年6月,CEPA正式签署,两地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次年,黄百鸣投拍徐克的《七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内地征程。“以前我是拍香港电影,现在变成另外一个天地——我们拍华语片”。
《七剑》让他发现,原来动作片在内地仍然很有市场。“要进入这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动作片是一个方向。”黄百鸣一口气拍了好几部动作片——2005年的《龙虎门》,2006年的《导火线》,直到2008年,甄子丹版《叶问》将他的事业再次推向巅峰。
当年为什么选叶问?实在也是因为有太多“大侠”已经被拍滥。“那时我签了甄子丹三部片约,准备拍功夫片,一年一部。我想拍一个‘一代宗师’的故事,但是人家已经拍过的东西,我也不愿意再去拍。李小龙、黄飞鸿、霍元甲都不能碰了,唯一叶问还没有人拍。”
他知道有人也想拍叶问,但是还没拍,那个人就是王家卫。“他2003年已经宣布要拍。后来我2007年去找叶家后人,我就问他:能不能拍?他说当然能拍,王家卫买的五年版权就要过期了。所以我在2008年就拍了第一部《叶问》。”
宗师出世之后,很快,江湖上有了各种各样的“叶问”——王家卫版《一代宗师》终于拍成,再加上黄秋生版“叶问”、杜宇航版“叶问”、电视剧郑嘉颖版“叶问”……一时间叶问火遍神州。连外国人看到甄子丹,都要说句:“哦,你是叶先生。”
“所以《叶问2》之后我就停了5年,等其他的叶问都消化掉了,才拍第三部。”黄百鸣说,“三部都由我的儿子黄子桓做编剧,他说第一集是写生存,第二集写生活,第三集是生命,都有一个主题。”
有趣的是,《叶问3》的动作导演和《一代宗师》一样,都是“八爷”袁和平。在《一代宗师》中饰演马三的张晋,也加盟了《叶问3》。怕不怕被观众拿来比较?黄百鸣说:“我不怕,因为导演风格是不一样的。”(《叶问》系列导演为叶伟信)
2015年3月,《叶问3》在上海举行了开机仪式。相比前两部,第三集新增了两大杀手锏:一是拳王泰森的加盟;二是叶问徒弟、青年李小龙终将出场。找谁来演李小龙呢?剧组考虑过陈国坤、李治廷,也想过海选,但总感觉“还是差了一点点”。
“后来我偶尔看到一条美国广告,竟然是李小龙在卖酒!真的很像!我查了一下,原来是用CG做的。我就想: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是不是也能试试看?还有谁能演得比李小龙本人更像呢?!”于是黄百鸣去了韩国、美国、德国……遍访知名特技公司,还征得了李小龙胞弟李振辉的授权。“决定用CG做出他年轻时的样子。”
回过头来还是偏爱喜剧
一直到《叶问1》的成功,黄百鸣才又回过头来,拍他偏爱的喜剧。2009年,他终于将他的“喜事”系列带到内地。《家有喜事2009》之后,又有《花田喜事2010》、《最强喜事》、《八星抱喜》、《六福喜事》……每年贺岁档,黄百鸣都不爽约,出钱又出人。
复出后的“喜事”,还能不能抓住新一代的观众?喜剧这个东西很奇怪,80多年前的卓别林可以仍然好笑,但有时候仅仅相隔几年,时代的喜感已经大相径庭,又有时候只是跨过一条江,彼岸的笑点已经难以捉摸。
“喜事”重回银幕之后,观众变了,黄百鸣也变了。“不单是为了香港,也要为内地,变成两地的喜剧。我会按照合拍片需求找一些内地演员,也故意安排故事发生在千岛湖,而不纯粹是香港,让内地观众慢慢接受港式喜剧。”
起初当然会有“横纹刀劈扭纹柴”之感,但内地市场对“喜事”系列仍然展开了怀抱——《最强喜事》、《八星抱喜》、《六福喜事》纷纷票房破亿,黄百鸣说:“每一部我们都赚钱,从来不亏。”
只是,再也不可能像1992年的第一部《家有喜事》那样,登顶全年票房冠军——这也是“融合”必有的代价:两头需要照顾,哪一头都不极致。
从好的一面看,“喜事”是黄百鸣独此一家的贺岁品牌,有多年积累,市场认知度高。但是从坏的一面来看,“喜事”近年来也时有“炒冷饭”之讥。黄老板看得很明白,也在积极谋求转变。未来几年,“喜事”系列很可能将再别银幕:“前年我拍了《百星酒店》,今年又改编了英国知名的舞台剧《An Inspector Calls》,拍《神探驾到》。希望观众对喜剧的观念,可以从‘不动脑筋笑一笑’,变成‘动脑筋想一想’。”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