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去,有拍不完的抗日剧!
阅读提示:几乎每年都参与一部抗战剧演出的井上朋子,如今定居在北京,有一个看起来挺尴尬的身份:一位来中国拍抗日剧的日本女演员。
记者|阙 政
在日本的时候,井上朋子和她同年龄的女星差不多,演的大都是青春爱情剧,因为《导盲犬小Q的一生》而为人熟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中国,被赵宝刚导演选中,参与拍摄2007年的抗战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从此开始了她在中国的演艺事业第二春。
巧合的是,自此之后,她又接连拍摄了多部抗战连续剧——《京武传奇》、《断喉弩》、《尖刀战士》、《雪狼谷》、《义勇义勇》……几乎每年都参与一部抗战剧演出的井上朋子,如今定居在北京,有一个看起来挺尴尬的身份:一位来中国拍抗日剧的日本女演员。
演抗日剧的日本人不止她一个
其实井上朋子最早来的是上海。2006年,她受朋友之邀来沪,游玩的同时,也想谋求海外发展。“当时日本的电视剧连年减产,我想去国外演戏,就在上海找了一对一的语言老师,先学了一年中文。”朋子说。
最初,语言老师有位朋友是杂志社编辑,于是推荐朋子去当平面模特、接拍广告。2007年时,赵宝刚导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剧组找到她,这部电视剧也成为朋子在中国演艺界的处女作。戏中,她出演一名日本军官的女儿。
初来乍到的朋子虽然知道电视剧的内容是关于抗战,但80后的她,本人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也没有多少概念。“当时只知道是要演一部关于1930年代的时代剧,觉得对自己会是一个挑战,就接受了。”
但在拍戏过程中,她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演员的不解。一起演戏的中国演员会问她:你觉得战争是中国的错,还是日本的错?还有一位演员一直盯着她追问:你知道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我答不上来。”朋子说,“在日本,没有人会问我这么尖锐的问题,我觉得有点可怕。而且,拿从前日本军队的行径来攻击一个个人,我也觉得不太对。”
自称“连日本的左右翼都分不清”的井上朋子,来中国拍戏的第一感觉就是:许多中国人还是很明显地讨厌日本人。
而她在中国拍抗日剧的选择,在日本并没有受到舆论攻击。“身边的朋友鼓励我,在中国要努力演戏。”
当年日本演员香川照之也在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里演过日本军官,形象不无残暴愚蠢的一面,但是演完之后,在日本反而人气大涨,晋升为一线演员。然而井上朋子现在的处境更为尴尬——她参演的一部分抗日剧,未必都忠实于历史,反而可能有“抗日神剧”之嫌。
对此,朋子也表示无奈:“我对历史不太了解,也不好多说什么。”有时候她会给导演提意见,但针对的问题大都是表演领域,而非历史或政治。“有些地方我会觉得演得有点太夸张了,中国电视剧似乎喜欢七情上面的演出,但是日本会比较推崇‘无表情’的表演,会视之为一种美德——就好比说痛哭,哭到后来也是无声的,在中国表演时可能就需要扯开嗓子哭。不过说归说,决定权还是在导演手上,演员要服从导演。”
一直演抗日剧,一来是因为形象和语言的限制,朋子的长相很日式,口语还不够说中文台词。二来也是因为,抗日剧的体量太大。“我听朋友说,中国的电视剧有70%都是抗日剧!”——当然没有70%那么夸张,但二三成的确是事实。怪只怪抗战剧容易过审,多少暴力血腥便假汝之名大行其道。
如果留心看抗日剧的话,还会发现一个趋势:从前在剧中演日本人的一般是中国演员,传说中横店的职业龙套们一字排开等待抗日剧“召唤”——换上军装贴个八字胡上场,过不了多久就被打死,接着换另一个剧组再死过,一天死七八次都不奇怪……然而现在,很多日本官兵的角色都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看口型绝不是后期配音。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加入到了抗日剧的演出。
“我也听说过,一些来中国读书的日本留学生,会去剧组演日本人。”朋子说,“抗日剧似乎变成了他们谋求在中国发展的敲门砖一样。”
不要猎奇,要交流
最近,广电总局发话:“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不得发证。”看起来,抗战剧泛滥的荧屏环境将会有所改变。拍了七八年的抗日剧,朋子也觉得有些厌倦:“感觉题材、故事都相当雷同。生命有限,还是要做些更有价值的事吧。”
今年4月,她来到上海,作为嘉宾,出席上海外语频道(ICS)新创办的《中日新视界》——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档由电视台自制的日语新闻专题类节目,也是去年刚刚谢幕、有着将近20年历史的《中日之桥》的最新升级版,话题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于一体。除此之外,朋子还去上海外国语大学作演讲,与日语专业的学生分享她在中国当演员的心得。今后,她还会以特邀主持人身份亮相《中日新视界》。“除了演戏,我还想把时间花在改善中日关系、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上。”朋子说。
因为交流一旦少了,猎奇就有了土壤。
中国盛行的“抗日神剧”,日本新闻也播出过其中“手撕鬼子”的片段,称之为“把打仗拍得像打游戏”。反过来,日本流行的综艺节目,也会特意选择探访中国偏远的小山村,将“女孩1500日元出售发辫相当于全家一个月生活费”作为哗众取宠的卖点。
双向的猎奇,或是出于心理宣泄的需要,或是出于对优越感盲目的追逐,无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朋子也是要等自己来到中国之后,才感受到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城市。“刚到上海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物质产品基本都和日本同步。”朋子说,“有一次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一个人,对方竟然用日语跟我说‘对不起’,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日本人生活在上海。”
后来在北京定居,朋子的住所邻近日本大使馆。2012年中日矛盾激化的时候,会看到使馆附近的反日游行:“警车停满了一路,一些日料餐厅怕被人砸,挂起中国国旗。我在外面拍戏,旁边一辆车开过去,车尾会贴着‘钓鱼岛是中国的’。”
即使小到生活细节,中国人以为的日本和实际的日本,也有不小距离。一般说到日本,总是少不了这些标签:樱花、寿司、新干线、和服、漫画,现在又多了电饭煲、马桶盖……朋子身边的中国朋友有时候也会问一些让她惊讶的问题——你妈妈在家穿和服吗?你爸爸会打你妈妈吗?你们平时都会自己做寿司吧?“和服、寿司、大男子主义,这些仍然是加给日本的标签。其实我们平时吃寿司也是去寿司店的!”
当然,她自己给中国的关键词,从前也是最常见的那些——世界遗产、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青岛啤酒……现在呢?“现在又加了几个:红色、人多、嗓门大,还有依赖手机的低头族特别多。”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