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来自星星的你,又迎太阳的后裔
阅读提示:任何一部韩剧、一台韩式综艺,或者一位韩国明星的爆红,都不是偶发事件。在看似爆红的背后,有着韩国文化产业多年的深耕。
记者|阙 政
还记得两年前的春天,被来自星星的“都敏俊西”刷屏的日子吗?又是一年春来到,这一次,让广大妇女春心大动、纷纷变身“宋夫人”的,又是一位全新的:太阳的后裔。
日升月蚀,斗转星移,唯一不变的,却是这些年一浪猛过一浪的——“韩流”。
20载韩流一波接一波
遥想第一波“韩流”来袭,已经是近20年前的事。1993年,央视最早播出韩剧《嫉妒》。几年后,《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夏娃的诱惑》在省市台遍地开花。裴勇俊、张东健、李秉宪、宋承宪、元斌、安在旭、宋慧乔、崔智友、蔡琳……“打包式”的大批“屏霸”,成就了中国人印象中的第一代韩流明星。
这之后,“韩流”又以各种不同的媒介席卷全球——有时是K-POP韩国流行乐,有时是综艺模式输出。前些年,先是《爸爸去哪儿》成为广告吸金王,再是《奔跑吧兄弟》独占鳌头拍完综艺拍电影。影响力从原本的亚洲市场,一路扩展到欧美。
原以为综艺和韩国天团的劲歌热舞取代韩国影视剧成为“韩流”新宠。不曾想一回头,星星太阳又不甘落后地春回大地:2014年都教授《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的互联网播放量高达50亿次,连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也提到它:“《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在中国引起年轻人的浓厚兴趣,只有精彩的青春才能留下精彩回忆。”到了2016年,韩剧《太阳的后裔》更堪称是弘扬军队主旋律的代表作,将大韩民族部队军的英明神武与浪漫爱情冶于一炉,叫好又叫座。
这么多年,数波“韩流”也让我们看明白,任何一部韩剧、一台韩式综艺,或者一位韩国明星的爆红,都不是偶发事件。在看似爆红的背后,有着韩国文化产业多年的深耕。如今的“韩流”,早已不是一吹而过的季风,而是来自全方位。毫不夸张地说,“韩流”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已经与好莱坞势均力敌。
何以至此?当然与韩国政府推行了近20年的“文化立国”政策密切相关。1998年,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国”,确定以低消耗、少污染、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韩国于是进入了以文化为国家竞争力源泉的“文化产业时代”。直到如今,韩国总统朴槿惠仍然提倡“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当作经济的核心价值,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经济”。
伴随这种文化定位而来的,必然是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法律和政策:《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21世纪文化产业的设想》《文化产业发展推动计划》;在资金上,也给予文化产业倾斜性的支持,比如规定:每年不少于1%的在政府预算将被用于扶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输出,电视剧广告的40%用于投资再生产电视剧,引导大型财团组建文化产业基金等等。
在这样的多重激励下,如今,韩国已然成了一个文化娱乐产业异常发达的国家——据说韩国国内直接和间接从事娱乐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韩流”文化,也已经实现了全世界范围的传播——近年来,韩娱已经明显胜过当年日本娱乐产业在亚洲市场上的地位,呈现出所向披靡之势。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人口只有5000万的国家里。
韩剧还是文化出口的排头兵
韩剧、韩乐、韩式综艺、韩国电影,哪家更强?调查数据告诉我们:还是韩剧。和电影、演唱会这样的文化形式相比,电视剧在亲民性和大众化上占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由于文化的共通性,韩剧在亚洲市场更可以说是韩流文化向海外输送的“排头兵”。
但韩剧的拍摄方式,其实很不亚洲——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电视剧都和中国一样,拍完之后再播出,但韩剧不是。韩剧和美剧一样,绝大多数都采取“边拍边播”和“周播”的方式。一般每周只播放两集,从电视剧栏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像是“月火剧”(星期一、二),“水木剧”(星期三、四),“周末剧”。而且拍摄和播出之间的间隔很短,往往是每周花半周时间写剧本,再花半周时间拍摄,上午剪辑完,晚上就要开播,节奏非常紧张。甚至还曾发生过一边播出电视剧上半集,一边在剪辑下半集的紧急情况。所以,在韩剧编导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制作系统”,“对编剧来说就像是专业的跑步比赛”。
但这样边拍边播也有好处。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根据观众口味的好恶,来改变故事的走向——比如《来自星星的你》中,金秀贤饰演的教授都敏俊,造型从高领毛衣逐渐转为低胸毛衣,就是根据网民反应做出的调整。韩剧《秘密花园》大结局据说原本将以女主角吉罗琳的死亡而告终,引起大量网民反对,于是编剧赶紧在网上辟谣,表示会给两位主角一个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命中注定我爱你》的编剧朱赞珏也说,选择张赫作为男主角本来只是因为他和女主角张娜拉比较配,结果演着演着发现张赫的哭戏最能抓住观众的心,于是索性就根据男主角的演技来修改剧本走向了……想到今年中国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也为了迎合观众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向往,给出过两个版本的最终回,就不难理解人同此心的道理,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在韩国,韩剧的制播基本上被三大电视台垄断——韩国放送公社(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和首尔广播公司(SBS)的市场份额,在2012年之前曾高达80%。近年来,为了保护发展第三方公司,韩国《放送法》规定,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30%以上要由外部公司完成。尽管如此,三大电视台的市场份额仍然能达到40%—60%。
制播合一的好处是,有电视台自家作为播出平台,不用担心电视剧的出路。在中国,每年的电视剧播出集数,大约只有制作总量的七八成,许多电视剧都束之高阁无缘与观众见面。而韩剧由电视台亲自出品、亲自制作、亲自播出,一路上“省心”不少。
我们如今熟知的韩剧,基本上都来自三大电视台的自产自销:作为国家电视台的KBS实力最强,坐拥著名导演尹锡湖的“四季恋歌”系列(包括《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夏日香气》和《春日华尔兹》),还有《浪漫满屋》《豪杰春香》《花样男子》《IRIS》以及最新的《太阳的后裔》……MBC的《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宫》《咖啡王子一号店》《拥抱太阳的月亮》等韩剧也拥有超高收视率和好口碑……而最具商业元素的SBS电视台后来居上,坚定不移地“砸重金、请大牌、拍巨制”,也推出过像《绅士的品格》《主君的太阳》《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这样红极一时的作品。
女金秀贤比男金秀贤贵
虽然边拍边播,每周都要新写两集剧本出来,看似“书被催成墨未浓”。其实韩剧在立项开拍前,都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考量,从创意开发需要将近一年时间。等到能够开写剧本时,已经水到渠成,胸有成竹。
和中国每年制作上万集电视剧不同,韩国三大电视台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精品”战略,每家电视台每年的韩剧产量基本不超过30部,算上其他独立制作公司的作品,总数也不超过200部,基本上只有中国电视剧产量的三分之一。
曾经,韩剧以灰姑娘的童话、以唯美乃至凄美的爱情故事走进千万家。但“车祸、癌症、治不好”的韩剧三板斧,也曾成为“韩流”中的逆风。但这种所谓的“韩剧三宝”,早已被编剧突破——事实上,让韩剧比日剧更受全世界欢迎,让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娱乐产业的代表国家,背后最基础的支柱,就是编剧人才。
在韩国,好的编剧比明星更贵。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单集制作成本约为400万人民币,其中演员的片酬约为60万,而编剧的单集片酬却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金恩淑,崔完圭,洪氏姐妹(洪静恩、洪美兰),哪个都比大明星贵。还有一位和大明星同名同姓也叫“金秀贤”的女编剧,在韩国有“语言的炼金师”之称,从业40多年,写过几十部影视剧,“出场费”比男金秀贤更高。
和美剧一样,韩剧也是编剧中心制,编剧在每个制作推广环节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再大牌的演员都不可能私自修改已经完成的剧本。所以韩国导演郭在容来中国拍片时,一开始很不习惯:有钱的制片人和有名气的明星,都能对剧本和台词掣肘。
韩国的知名编剧,都与电视台有着稳定的合约关系,一般一次性与电视台签约50到100集电视剧。据说拥有多少位知名编剧,也被视作衡量一家电视台是否有实力的象征。而且编剧的签约都会由电视台总裁亲自出面,以示郑重其事。
毕竟,好的编剧在哪里都是稀缺资源,在韩国尤其是。根据韩国电视剧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韩国只有300名注册电视剧编剧,其中特级约15名、A级约20名,B级约70名,能够主导创作和署名的编剧不超过200名,整个呈金字塔结构。
目前,韩国放送作家协会旗下的编剧教育学院,是韩剧编剧的最大培养基地,整个编剧培训系统分为4个学期,每个学期长达6个月。而且每个学期结束后,学员必须经过学院严格的考试和作品评估才能进入下一个学期,严格控制进入下一个阶段和最终毕业的人员数量。学员从该科班毕业后,才可以通过参加电视台或者电视剧制作公司举办的剧本征集大赛,正式入行。
如此职业化的培训,使得一个有志者必须经过至少5年的积累,才有资格加入编剧协会。在成为正式编剧之前,许多新人都要先从底层调研员和助理编剧做起,负责资料收集、调研、联络艺人等工作,参与部分情节的创作。直到有了7—8年的经验之后,才有可能参与策划具体内容。10年以上资历,才有可能成为负责整体策划的总编剧。金牌编剧大都必须有15年以上的资历。而且,一旦所创作的作品收视率不佳,就会面临被电视台“拉黑”的惨况。如此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也逼得编剧非得拿出看家本领不可。
从前的韩剧总给人一种“眼泪电视剧”的印象,盛产一种唯美、柔弱又隐忍的悲情。据说与韩国人骨子里因为民族历史造成的浓重悲剧情结有关,也被视为能够让观众发泄情绪、舒缓压力。
等到这种悲情不再吃得开之后,韩剧开始改走浪漫爱情喜剧的新纪元,诞生了《浪漫满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这样的作品,其中《浪漫满屋》还是改编自人气漫画《Full house》,显示了韩剧编剧对于其他文化产品的博采众长。而《茶母》《大长今》的成功,又给“Fusion史剧”打开了大门,忠孝、保守、传统的价值观使得韩剧的出口地区迅速扩张到南美、中东、非洲、北美、中亚等国家,比如《大长今》就曾在伊朗创下57%的高收视。
曾经,韩剧在职业剧上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拍什么都不受欢迎。但最近几年,编剧们也找到了捷径:嫁接。当职业剧遇上韩剧最擅长的爱情片,神奇的化学作用就产生了——观众喜欢富可敌国的全才超能力,都教授就来了;观众爱看好身材好皮肤的暖男,宋仲基也来了;观众热爱男女主角CP,就使劲让他们给大家“发糖”……韩剧的胜利,其实就胜在,把观众放在第一位,把浪漫爱情这种类型片,拍到了极致。
对中国的影响接近好莱坞
不过,由于电视台垄断制作和播出环节,韩剧的投资额其实并不如中国电视剧高。像《来自星星的你》这样制作成本约在8000万左右的已经算是超级大制作。而在中国,许多年度剧王的制作费都上了亿。
而且,许多韩剧在第一轮播出后,并不会再多轮发行。电视剧播出中间也不允许插播广告。所以很多韩剧的主要后续收入,一种是在电视台官网上付费点播(每集在4元人民币左右),另一种就是卖出海外版权——拿KBS来说,海外销售的收入要占到整体收入的30%之多。
换句话说,“韩流”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对于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人口区区5000万的韩国而言,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凭本国的消化能力,完全不足以支撑进一步的产业扩张。所以,韩国的文娱产业,就像韩国的制造业一样,战略定位必须是“出口导向型”。
不过,正如韩国为了保护本国文化而将外国电视剧的播出比例控制在5%以下一样,韩剧要出口到中国乃至亚洲,也是会遇到一定障碍的。就拿《太阳的后裔》来说,在中国还是只能作为网剧播出,无法登上电视台。当年《来自星星的你》也是一样。
许多韩剧凭剧集本身无法获得更高的报酬,转而依靠剧集带来的轰动效应,想出别的变现门道——比如《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一个人的代言合同金额就将近2亿人民币。这就像当年,裴勇俊的《冬季恋歌》爆红以后,在日本形成了“勇样经济”,那一年,日本前往韩国的游客都增加了40%。
电视剧不够,就得从其他方面找补。近些年韩国男团女团在全球范围内的诸多商演,几乎场场爆满,经常出现门票在几分钟内售罄的场面,足以证明文化娱乐产业强大的变现能力。而韩国综艺从最初的出售版权,到后来的合作拍摄(比如《奔跑吧兄弟》),再到共同投资、联合制作(比如《隐藏的歌手》),也已经历了文化输出的三级跳。一些从热门韩剧中走出来的男神,更是巡回全亚洲开办“拍手会”、粉丝见面会。就连如今中国影视界最红的小鲜肉:鹿晗、吴亦凡、张艺兴,也都有韩国K—POP男团出道的背景。别的不说,看看这些年你所在的城市里增加了多少韩国烤肉店,也可领教“韩流”的厉害。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韩剧输出就只能靠“旁门左道”。为了加大韩剧的海外发行力度,韩国政府成立了译制公司,对翻译和制作费用进行全额补助。2014年,韩国的PAN Entertainment与中国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华策影视联合投资,预备将在MBC创下11.5%高收视的韩剧《杀了我治愈我》翻拍成中国版。而韩国历史悠久的制片公司“三禾”,也已经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部门。将来,中国很有可能将取代日本,成为韩剧最大的内容出口国。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