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的“寻音者”
实习生|骆美成 记者|王悦阳
走进冯树华老先生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走廊尽头摆放着的一台唱机,冯老先生就从这里开始为《新民周刊》记者讲起了他的收藏。
最初,冯老先生只是喜欢买唱片来欣赏音乐,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正式开始收藏。后来,冯老的这个爱好又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冯玗先生,几十年来,父子二人已收藏有几千张黑胶唱片,收藏唱片可以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今时今日的大部分“声音”,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需要“人”的在场了——乐器的声音、乃至人的声音,都可以通过电子合成来实现,甚至很多原本自然世界中不存在的声音,也可以通过合成被创造出来。人们所能“占有”的声音,从前是大大的黑胶唱片和唱机,摆在家中的一角;后来变为一盒盒CD、卡带,摆进书架;再后来变成了数码播放器中的一个个文件,放进牛仔裤的口袋里;现在它们身处“云端”,手握一个可以联网的小终端,便仿佛可以听见全世界。声音从未如此轻快便捷,触手可及。然而,当黑胶碟片再次开始旋转,轻轻的噪音再次响起,那一声声却真真切切,仿佛是流连人世繁华的少年一回头便能看得到的故乡。时光流淌总让彩色化为黑白,但黑胶唱片的片芯也似斑斓的瞳孔,静静凝视着世间川流而过的声色光影,永远带着它的风情,永远带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动。
“这个享受无法比喻”
中国最早的唱片诞生于上世纪初的1907年。1917年,法国人乐浜生靠着拉洋片和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在中国发了财,便在今天的衡山路811号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百代”唱片公司,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小红楼”。当时,如周璇、姚莉、白虹、龚秋霞、王人美等一些歌星、影星都曾在这里灌制过唱片,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也都是从这里走向了千家万户。
据冯玗介绍,当时中国的唱片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是同步的,差距很小,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当年我国唱片业的繁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今,黑胶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早已没有了生产线,昔日这些著名的歌星、影星的声音资料和老唱片,就显得格外珍贵。
当《何日君再来》的曲调随着唱片旋转徐徐飘散在房间里,伴着温软醇厚的声音,冯树华老先生不自觉地用手指在桌上打起了节拍。冯老先生从小喜欢音乐,那时候娱乐的方式比较单一,冯老从读书以后就迷上了“无线电”,里面的音乐、戏曲、评弹、相声等等丰富的内容都深深吸引着他。“有了唱片之后就好了!”冯老感叹,喜欢的声音可以反复听,反复去体会,确实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享受。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黑胶唱片的收藏,有人专门收藏流行歌曲方面的,有人专收京剧的,也有像冯老一样收藏黑胶的。但与很多黑胶唱片收藏家不同的是,冯氏父子的收藏并不局限于某一门类,而是更加侧重于从唱片发展史的角度来确定收藏的意向,去收集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领域的代表性唱片。听唱片和收集唱片固然是享受,但收藏的很大一部分乐趣,还在于研究唱片,去了解每一张唱片本身的故事,这也是父子二人对唱片收藏乐在其中的缘由。
说起来,冯老先生收藏这些老唱片也甚是不容易。他一不沾酒,二不吸烟,唯一的嗜好就是听音乐,所有的零用钱都用去买唱片,即使在十年动乱时也是如此——那时候听唱片、欣赏歌曲,往往要有几个实在要好的朋友,实在要听,只能在家里关上门窗,拉上窗帘,尽量把音量调低,偷偷摸摸地享受。用冯树华的话讲,听唱片“比吃什么都好,这个享受无法比喻”。
珍藏了一个年代的记忆
一张唱片连通的并不只是冯氏父子和音乐,也不只是音乐的今日与往昔。一张唱片的诞生里,有多少人为之扮演不同的角色,多少人为之努力,老唱片所珍藏的,更是跨越时空和人海的感动。
早在很多年前,冯氏父子就有一个愿望,就是集齐周小燕先生灌制的所有唱片。辛苦了十几年,他们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当时,九十多岁高龄的周小燕先生听到自己当年灌制的唱片十分激动,甚至还跟着唱了起来,感叹自己竟也不晓得有这么多唱片保留了下来。如今周小燕先生已辞世,冯氏父子二人观看当时在她家共听他们集满的唱片的录像时,亦是感慨良多。
老唱片不仅承载了小我悲欢,还珍藏了一个年代的记忆。冯氏父子收藏唱片已经有三四十年,收藏的数千张老唱片如果铺展开来的话,可以占满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其中既有上世纪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唱片公司灌制出版的流行度较高的唱片,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唱片,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声音资料。这些老唱片,用自己发展的历程见证着国家发展前进的脚步——比如从材质方面来看,胶木唱片占绝大部分,胶木唱片中大致又分“粗纹”和“密纹”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 “红胶木唱片”,虽然也属胶木一类,但却属于“有故事”的珍稀品种。红胶木唱片又叫“红唱片”,它在整个唱片发行历史中,虽然只存在过一段极为短暂的时间,但它的诞生却足以让中国唱片人为之自豪。据冯玗先生介绍,平常人们见到的胶木唱片都是用炭黑作为染色剂,而它却是以氧化铁作染色剂。这是因为1951年秋天,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当时制作唱片的炭黑原料又比较缺乏,所以一些唱片厂就尝试用氧化铁研制。但由于氧化铁对唱片的音质有影响,不能尽善尽美地把唱片的音质做好,所以一年不到,此红唱片就停产了。“红唱片”中录制的也是体现当时时代特质的歌曲,是一张表里如一的“红唱片”,记录了一代国人的倔强。
“寻音者”不变的情怀
冯老先生说,一个人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一群人一起听固然也是一种享受,然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从这些唱片中,从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声音当中,获得启发。
老唱片收藏是收藏市场中的一个独特的门类,因为生产唱片需要复杂的生产流水线,所以难以造假,市场上几乎没有赝品。近年来,没有赝品的老唱片收藏市场吸引了很多收藏爱好者,许多老唱片的价格已比几十年前翻了数千倍。照这样算来,冯树华父子可以称得上是千万富翁了。然而父子二人这么多年并没有卖出过一张唱片,抬头望望飙升的市场价,二人仍然坚守着收藏的初心。
几年前,徐汇区档案局找到冯树华先生,同他商谈,希望能在小红楼里长期展出老唱片。当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还顾虑到由于经济方面等原因,冯老先生可能会婉言拒绝。没想到冯老和档案局一拍即合,根本没提经济方面的要求。他提供的展品总数量在200张左右,而且大多为百代时期灌制的老唱片。比如1934年卫仲乐先生演奏的古琴曲《阳关三叠》、琵琶曲《塞上曲》。此外,还有好几张上世纪40年代著名歌星金溢的《人间尽是新希望》、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原版唱片,以及携带式钢丝录音机等等。
自从开始收藏老唱片,冯氏父子二人也会频繁出席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收藏;许多关于音乐、电影、上海文化、乃至语言学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在这些老唱片中寻求资料,二人也非常积极为各方面提供自己这些珍贵的收藏。老唱片是怀旧的东西,要将它保存下来,要让人在怀旧之中看见新的火花,点亮今人的眼角与耳际,是二位寻音者不变的情怀。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