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铺进紫禁城
阅读提示:土质原料,经过木柴的烘烤,水火的锤炼,最后神奇地变成了“金子”。制作金砖的原料,是江南土地上最常见的东西,松散、柔软的泥土,经过制砖师傅的神奇之手,变成了皇家宫殿最庄严奢华的建筑构件,象征着坚硬、扎实和稳固,与江山永固的愿望不谋而合。
撰稿|刘建春
今年12月初,在上海交通大学“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如果说故宫博物院是承载了600年历史风霜的全中国最大的院子,我就是故宫的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
仅仅看好,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大自然的风雨侵蚀、参观者的造访,都会让这个院子慢慢老化,对抗老化,就需要不断修缮。事实上,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后,这个大院子的修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2002年启动的故宫百年大修计划,如今已经过去了14年。再过4年,全部修缮工程完毕,故宫将重现历史上的金碧辉煌。
此次故宫大修开始后,曾有媒体报道,金砖烧制工艺如今已经失传。笔者来到江苏苏州相城区的御窑探访,得知金砖制作的技艺非但没有失传,而且传承得有声有色,自从故宫大修以来,御窑供应的金砖已达数万块。
明朝永乐年间,砖瓦制作的技艺达到了历史高峰。有一本描述苏州当地风土人情的笔记《吴门补乘》里说,陆慕这个地方窑户一家接着一家,就像鱼鳞那样排列,人们以挖土烧砖为生,窑烟一年四季不断。据记载,清代最兴盛时,御窑村有72户人家、78口砖窑为皇宫烧制金砖,被指定为官窑。
制作技艺并未失传
初冬时节,天气晴朗,驾车来到苏州城北的相城区陆慕镇,远远就能看见御窑金砖博物馆内两根高高的烟囱,烟囱吐出的白色窑烟一阵阵随风飘散。据说,这座烧制金砖的古窑从清朝晚期开始投入使用,直到今天,窑火一天都未曾断过。在古窑前,我不禁想起2003年,也是这个时节,当时说一口纯正苏州话的金梅泉厂长给我讲过金砖的常识。
如今,金梅泉退休了,他的女儿金瑾接着执掌窑印。6年前的春天,古御窑前举行了一个庄重传承仪式,金梅泉将自家祖传了一百多年的制砖工具“碰板”和三枚制砖印章交给了他的长女金瑾。自此,金瑾正式成为御窑金砖制作的第六代传人。在故宫大修的这些年,御窑一直在供应金砖。
金砖并非黄金或别的金属所铸,而是一种特殊泥料经特殊工艺烧制出的大方砖。古代金砖的尺寸一般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其泥料为御窑村所在地含有铁质的黏土,经过29道工序,用大半年时间烧成。这样烧出的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上去有浑厚激越的“叮咚叮咚”金石之声,所以称“金砖”。
有一本专门介绍金砖的古籍《金砖墁地》说,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所以称金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金砖运往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一度曾称之京砖。后来,约定俗成,大家都统一称这种御用大方砖为金砖。金砖的制作过程,首先要选土,然后“练泥”。泥练好后,再装入模具,用平板盖面,两个人在盖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最后再将砖坯阴干,入窑烧制。
金砖烧成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不能随便就运往京城,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古人的质量意识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其质量控制手段也很独特,制作过程具有可追溯性。金砖上一般印有皇帝年号、年份、质地、尺寸、砖名、府名、官名、窑户姓名等信息。这样上到知府,下到窑工,谁也不敢马虎,否则惹个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御窑和金砖的产生,和另一位苏州人蒯祥有关。庄严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明朝时天安门叫承天门,它的设计者就是蒯祥。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蒯祥被任命为皇宫的施工主持人。当然,铺墁地砖的时候,他自然会想起家乡的这项传统工艺。于是,皇帝派官员前来苏州窑地监制金砖。因陆慕这里的土质优良,加上御窑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石之声,像空的一样,断砖的侧面看上去却没有细孔。永乐皇帝高兴地把蒯祥称为“蒯鲁班”,把为皇宫烧制金砖的窑赐封为“御窑”。而现在, 御窑不仅是一个砖窑名,还是一个地名,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先前的御窑村已经变成御窑居委会。
惊人的慢工出细活
金、袁、朱、陈是御窑村的窑户世家。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烧窑的金梅泉,已经有五十余年烧制金砖的经验。《天工开物》中记载金砖的选土要求是“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每年冬季来临之前,金梅泉厂长就带着几个“老法师”到湖畔、田野去选土了。苏州城北这一带靠近阳澄湖的土一般有三层,上层是浮土和杂土,中层是略含有铁的黏土,下层是沙土。御窑只选中层土,把上下层土都剔除,当地人把这种中层土叫做老黄泥,金梅泉边做手势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十几斤的大西瓜,我们只吃个芯。”
选定地址后,优质的老黄泥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御窑的场院里,任凭风霜雨雪的侵袭,使泥土里面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而分解。这样,泥土里的硬块就没有了,黏性增强了。经过自然风化的泥,要等到第二年的开春后才可以用来练泥。练泥的原理有点像我们搅拌鸡蛋,也有点像拉面师傅反复揉拉面团,目的都是要练出一股筋道。可是,练泥付出的辛苦,要比打鸡蛋强一百倍。以前,要跨进窑工这个门槛,第一关就是练泥,赤了脚在泥堆里反复踩踏,直到那泥土像年糕一样黏稠时才算好。
几年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经到苏州来实地考察御窑金砖文化。在参观考察成品金砖、制坯车间时,单霁翔向金瑾详细了解金砖的泥土要求、制作工艺等细节。看到制作金砖的师傅正在精心制作砖坯时,单霁翔脱掉了脚上的那双北京老布鞋,踩上了泥模,仿着练泥的动作使劲地踏了起来。
练好的泥被放在榉树模子里,成型后就成了砖坯。御窑有专门的库房来存放这些砖坯,靠自然温度晾干,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这几年,曾经有客户提出建议说,为什么不添置个烘房?金梅泉说,曾经也想过这样做,但是,金砖制作有一个原则就是“天然”,如果用烘干的方式来处理砖坯,会造成里面大大小小的裂缝。到目前为止,也就是练泥、打磨、切削三道工序采用现代工艺,别的全是依照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制作的。
烧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砖坯装进去是一个季节,等出窑时往往又换成另一个季节了。开始还不能用大火,只能用砻糠文火烧。最初的几天甚至只能看到烟,不能有明火,就这样24小时不间断地烧着。用砻糠熏一个月后,就可以加木片类的硬柴了,硬柴烧一个月后,再用稻草类的棵柴烧一个月,最后一个月要用松柴烧,这样,金砖的表面就会油光发亮,仿佛上了一层釉质。
数月之后,窑师出场了。他们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但是他们的感觉特别灵敏,因为他们心里有血肉做成的电脑处理器。出窑前,他们爬到窑顶,用手摸一下烟囱里冒出的烟,哪怕烟雾里有一丝水分,也不能逃过他们的掌心。
开窑的时候,窑师先用一根长长的柴芯从预留的孔里插进去。如果柴芯马上烧焦了,他们会继续等待;若是几分钟后,柴芯不焦,仅仅有一点发黄。窑师会大声宣布:“开窑——!”这一天,仿佛就是御窑的节日,男女老少全部到场,男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金砖搬出,女人们忙着烧饭端水。他们的心情就像农民看着秋天的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浪。辛苦工作了一年多,总算有收入了。虽然挖来的泥土很便宜,但是里面蕴涵着他们的劳动,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因此,从古到今,金砖的价格都不便宜,明清时一块金砖值一石米,如今御窑金砖在淘宝上开了网店,一块金砖的价格1000余元。
泥土烧制的“昆曲”
明清时期,苏州这一带能工巧匠云集,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商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及高度,无论是竹木器具,还是玉石雕刻,都精美绝伦,堪称行业翘楚,人们把这种手艺称为“苏作”。金砖就是苏作的代表作。
金砖之所以受到皇家的偏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阴阳五行和儒道思想的精髓。土质原料,经过木柴的烘烤,水火的锤炼,最后神奇地变成了“金子”。制作金砖的原料,是江南土地上最常见的东西,松散、柔软的泥土,经过制砖师傅的神奇之手,变成了皇家宫殿最庄严奢华的建筑构件,象征着坚硬、扎实和稳固,与江山永固的愿望不谋而合。汲取自民间、草根的泥土就这样登上了皇家最高殿堂。由于金砖的制作过程太精致,制作周期又是那样长,因而显得特别珍贵,即便是紫禁城,也不是所有宫殿都能铺上金砖,据说当时只有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和承天门才有资格铺墁金砖。铺上金砖的宫殿,地面细腻油润、墨色如玉,有一种特别的庄严。
金砖的制作和昆曲的演绎,还真有某些相似之处。两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产生于苏州,兴盛于苏州,极其简约中透露着某种精致,产生的过程都是那样一板一眼,自有一番气定神闲,完全是一种水磨功夫。唯一的区别是,昆曲有顶级文人参与其中,因而大俗之中隐藏着大雅;而金砖制作的智慧,完全来自民间,没有文人的参与,倒也显得朴实大方,乡野气息中别有一番雍容华贵。
如今,御窑金砖不仅成为修缮故宫、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的“钦工物料”,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恭王府花园,也都用上了御窑金砖。古时囿于皇家禁令,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现在可没有这样的限制了。金砖像昆曲最繁盛的200年那样,在民间生根开花了。如今,金砖也和普通商品一样,谁花钱都可以买,宫殿陵祠、名刹大观、园林塔楼甚至寻常百姓家,都有购买金砖的。
普陀山的寺庙原来地面铺的是石头,由于潮湿的海风吹拂,地面常年湿漉漉的,害得僧人们走路时老是摔倒。自从用上了御窑的金砖,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上海城隍庙、玉佛寺、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南京夫子庙,镇江金山寺,曲阜孔庙,澳门宝莲寺,台湾普济寺等景点都铺上了御窑金砖,用上了古建筑砖瓦。一般经济实力强的景点,铺的是72厘米见方、10厘米厚、100公斤重的金砖。经济实力稍逊的地方,就铺相当于金砖一半大小的方砖。
现在的苏州人家,有人在新装修房子的时候,买一块金砖,放在专门制作的红木架子上,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很实用,拿湿的毛笔在上面写字,效果能和宣纸媲美。也有许多中式庭院,用青色大方砖点缀着铺在地上,有一种特别典雅的韵味。
御窑生产的金砖,不仅被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工程所用,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美国纽约的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古典建筑都用上了御窑金砖。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