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电视节目出现“一多一热一冷”新生态

日期:2017-07-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不管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或者《诗书中华》,这些文化节目的成功在荧屏上吹起了一股久违的文化风,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诗文传家语,书香满中华。
记者|何映宇
 
       2016年6月,广电总局颁布了旨在促进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政,收效显著,成果丰硕,因此,刚刚过去的一年也被业界广泛定义为“中国原创综艺节目”的模式元年。
  2017年6月,恰逢广电总局“自主创新”新政实施一周年的关键节点,论坛“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高峰会”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行,而电视节也成为了展示“中国原创综艺节目”模式成果,交流中国优秀文化节目创制经验、探讨中国文化价值观海外输出途径的绝佳机会。
  
一多,一热,一冷
 
  首先在论坛上致辞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他作了题为“坚持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努力攀登正能量高峰”主题演讲,以电视节目“一多、一热、一冷”的生态现状为切入点,从自信、原创、引导、中国故事四个方面为未来创作再提新要求。
  一多,是指公益元素多起来了,一热,是指文化类节目热起来了,一冷,则是指引进模式冷下去了。
  从2012年开始,广电总局陆续出台“限娱令”,对于卫视的调控管理不断增强。按照总局要求,卫视要播出八类公益性节目,这八类公益性节目的占比必须达到30%。这就决定了从此以后,卫视的节目结构里面必须有30%的公益类节目——卫视的定位基本上确定了。
  娱乐遇冷,文化热来袭。《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诗书中华》等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不仅收获口碑,收视率也爆棚。《诗词大会》第二季增加了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现在很多父母和他们的孩子都以飞花令为游戏,这就是文化节目的影响力。高司长感慨地说:“实际上我们这几年中国自主原创的电视模式,产生了很多的精彩节目,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我在去年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我们现在还过度依赖于境外节目模式的话,有可能我们的中国文化要转基因。’什么意思?当我们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靠境外的节目是实现不了的,只有我们自己原创。我们今天要讲好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朗读者》:因为文章在那里”
 
  今年6月11日,董卿乘坐的飞机刚一落地,她就听说上海有一项文化活动备受关注。
  法国国宝级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受邀参加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她到上海,第一个活动就是一次朗读会,朗读杜拉斯的《情人》。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朗读的活动、以朗读形式的文化交流风起云涌,和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热播不无关系。
  节目成功以后,很多人问董卿:“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她突然想到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不幸遇难。之前有人问马洛里为什么喜欢登山呢?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董卿以此比附说:“因为文章在那里。”
  她认为大千世界中最根本的,是精神世界的传播,作为一个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媒体,如果只会随波逐流,忽略了、淡漠了、丢失了精神世界的传播,这是非常遗憾的。
  也许是忽略冷漠了太久,《朗读者》一开播就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之中,有了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这让董卿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当然,这不是说这个节目要做好很容易。在背后,制作团队也动了很多脑筋。比如说:自古以来就有朗诵,那么今天要做一档《朗读者》这样的节目,怎样使这个节目既有一以贯之的功能,同时也可以符合时代新的需求?
  “《朗读者》是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借鉴模式,”董卿说,“我们邀请了国内的传媒领域的专家,也邀请了国外的一些专家,开了几十次的会议,一个特别基础的认知,就是我们电视朗读不是剧场朗诵,不能把传统的朗诵会的形式直接就搬上屏幕了,因为这种字正腔圆的教科书般的朗诵,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很热爱的表演形式。但是作为电视媒体,怎么样让最多的人参与其中,有参与感,有集体感,有共鸣感?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要找到关联——来朗读的这个朗读者个人的情感,他所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和电视机前千千万万观众的理解,这三者的关联,如果可以找到这三者的关联,并且让这三者最大程度地重叠起来,这样,节目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于是他们设计了访谈加朗读加解析的模式。首先通过访谈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完整构建起来,当情感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之后,文本顺势而出,无论节目中来的是什么人,最终都还原为朗读者的面貌。
  通过朗读打动人心,用文学的力量感动观众。最终证明,《朗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节目光在喜马拉雅的手机客户端的收听就达到了4.25亿次,全网的视频播放达到了9.7亿次,微信公众号突破10万+的文章有312篇。节目还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走进上海思南公馆朗读亭的观众,一定是特别热爱这个节目的人,因为排队甚至长达9小时!
  
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朗读者》并不是荧屏上唯一一档文化节目。2017年刚开篇,黑龙江卫视制作的一个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诞生了,它没有华丽的包装和舞台,在北京红砖墙的图书馆里就形成了,它没有特别花哨的片花和音效的包装,在静谧的环境下,只是一个人静静朗读。但没有想到,这样一档朴素的节目,被众多大V推荐,成为电视节目的爆款,也成为了开年首档零差评的综艺节目。
 
  “信件是宝贵的资源,拥有历史、文化、思想和情感的张力,”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台长杨晶说,“打开那些真实的中国故事,是我们应该对时代的一种回应。原本属于电视节目的文化性和知识性可以回归,在喧嚣的文化中可以感受清流、享受文化的愉悦。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和北京那边的团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公开出版、研究机构乃至个人收藏的信件,做了一次大扫描。我们相信这些信既有历史的代入感,更有直指人心的感觉,值得很多人看到。”
  上海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也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在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很多优秀的核心思量理念,比如说讲仁爱、重明本、守诚信、从正义。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文以载道,这些都是东方卫视在《诗书中华》这个节目中希望可以传承的。他们从全国5000组家庭中海选,最后挑出42组家庭,这些家庭涵盖了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八旬老人带着儿子来参加,也有妈妈带着家人来参加。专家的解读在文化类节目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亮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和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在节目中的点评非常出彩,这都为这档节目的高收视率奠定了基础。
  在节目形式上,《诗书中华》也做了很多创新,东方卫视的党委书记李逸说:“我们的节目是以家庭成员并肩携手来参加诗文的竞赛形式,将传统文化范围从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它突破了一般益智类的文化类节目所固有的形式,更注重活学活用。将‘诗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核心思想,通过家风、家貌的展示,来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另外,我们《诗书中华》最重要的创新点,是我们和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我们也希望这些观众可以随时进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来。所以我们在节目中设计了非常有意思的手机游戏,甚至可以让观众参与到,通过微信号,通过手机摇一摇,可以直接参与这个节目,同时跟选手一起回答相关的问题。使得这个节目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不管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或者《诗书中华》,这些文化节目的成功在荧屏上吹起了一股久违的文化风,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的话,那就是:诗文传家语,书香满中华。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