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上亿片酬时代, 看影视圈的话语权

日期:2017-12-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这才不到三年,一线电视剧演员的薪酬已经从一集几十万一部两三千万,过渡到了以亿为单位的级别?三年不到,演员片酬涨了五倍之多,就是算上通货膨胀,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数字。
撰稿|林又欢
 
  2017年的金马奖刚刚落幕,热心的围观影迷开始掰着手指头等获奖影片上映,然而对于更大范围的观众来说,本届金马奖的入围提名名单和得奖名单加起来,都没有几个他们听说过的演员,更别说听说过的片子了。获奖电影代表的小众文艺片和上亿流量电视剧代表的大众商业剧之间的鸿沟,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巨大过。
  毕竟,去年还诞生了双黄蛋的金马影后:马思纯和周冬雨——虽然马思纯为人所熟知,是从一连串的偶像电影电视剧——《左耳》《他来了请闭眼》《将军在上》。而周冬雨更是典型的流量小花,从《山楂树之恋》“谋女郎”出道,却最终在综艺《我们相爱吧》和网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中大放异彩。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传统的明星制度和现在完全不同了。从前的电视剧演员以演电影为荣,电影演员以演大导演电影为荣。君不见,十几年前出道演且只演电影的章子怡,一路从张艺谋、李安的电影中走向了国际,即使在丑闻波折中还能以王家卫《一代宗师》中的“宫二”一角横扫华语影坛12座影后大奖并成功翻身。然而现在的章子怡,不止参加综艺《演员的诞生》,传闻中也要去演电视剧了。而更多曾经签约给严肃导演或者传统公司的演员,则纷纷解约,寻找更有资源的经纪人或者成立个人工作室——因为现在,演员的奖项和前途,都不等于演员的钱途。
 
演员还是流量?这是一个选择
 
  近些年不断流传出来的演员天价片酬表,可以说惊呆了围观的吃瓜群众,毕竟群众的想象力根本无法想象:居然有人可以从一部电视剧拿走1亿以上的片酬。大家无法在短时间内缓过劲儿来:这才不到三年,一线电视剧演员的薪酬已经从一集几十万一部两三千万,过渡到了以亿为单位的级别?三年不到,演员片酬涨了五倍之多,就是算上通货膨胀,也是让人无法相信的数字。
  一边是天价片酬新闻屡见不鲜,一边是广电总局多次明令禁止片酬过高;似乎禁令高一尺,片酬就要高一丈。然而细看起来,娱乐圈富豪名单上的人,有多少算作“演员”,还要打个问号。似乎从近几年开始,演员的钱途开始和流量挂钩,虽然占据了演员收入的排行榜,但是他们的演员身份却颇显得尴尬——许多人都没有能让观众叫得出名字的演技代表作,提起他们的时候,也少有人能够想起来看过他们的作品,更难叫出他们的角色名字。即使是看过他们的戏,也常常会以本名称呼,因为他们演的角色几乎都是一个样子,比如“玛丽苏”或是“杰克苏”,区别只是时代背景服装造型与尴尬的程度。作为演员来说,代表角色便是他们自己的人设,这显然是不合格的。
  曾经,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由大制片厂控制,明星们是真正的明星,制片厂负责经营维护明星的人设,保证明星的神秘感,控制明星们的角色,让他们以一个个角色巩固在影迷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那时的明星,是远离观众的“偶像”。发展延续到现在,好莱坞的明星们延续了这个思路,他们比大制片厂时代多了自由,观众也较少会为明星人设买账,但他们依然靠作品——因为作品中的经典角色才能成为明星,跃进传说中的两千万俱乐部,甚至达到最后的片酬分账级别——譬如在这一层级顶尖的约翰尼·德普、汤姆·克鲁斯,都有无数经典角色。
  而日韩娱乐圈又是另一种思路,演员是演员,偶像是偶像,演员演技精湛受人尊重地位尊崇收入较高,而偶像则是贩卖人设地位较低靠服务粉丝为生,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会有努力转型演员的偶像,不似中国的流量小花小鲜肉们,一方面做着偶像的职业规划贩卖人设展示美丽帅气的形象,唱歌演戏的本职工作反而水准堪忧,另一方面,却总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目标是艺术家、真正的演员,并希望得到一个大满贯的奖项来肯定自己。这种时候不禁要问,你们是什么定位,自己心里真的没一点谱吗?
 
互联网经济,数据为王
 
  其实也不是心里完全没谱。偶像们的粉丝在提起他们的时候,也爱用“实绩”来对比,这些“实绩”包括:上过多少杂志封面,出席过多少时尚活动,拿到多少大牌的代言,甚至是演出过多少大导演的电影,电视剧的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如何……而互联网经济时代给了他们更为具体实际的数字和排行。
  影视行业已经过了煤老板偶尔瞎指挥、大体尊重“文化人”编剧导演的时候。互联网经济自己就在一片野蛮之中生长起来,一切以流量为标准,人次就是最大的价值,他们曾在这一规则下得到最大的利润,现在还把这一规则带入了影视行业。
  传统电影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中,最容易考察量化的就是“演员”,由此,才诞生了所谓的流量“小生”“小花”。毕竟编剧、导演的粉丝小众又不可考,摄影、美术的粉丝更是凤毛麟角,影视观众传统上的信任“熟脸”演员、“明星”演员,演变到了现在,就成了可以统计数字的“流量花生”的粉丝。微博粉丝是实际的数字,淘宝爆款也是实际的数字,粉丝应援更是实际的数字,由这些数字,他们期望计算出来总的收益。这可以说是非常中国特色的影视行业现状了,毕竟中国是全世界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互联网经济的思维和逻辑,也会最快开始侵略其他行业,风光又暴利的影视行业,当然是最佳选择。
  由此,在互联网思维下,制作人们忙着在以粉丝计算“流量花生”的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市场应运而生,粉丝最多的人就敢叫出最高的片酬。没有人去问他们的代表角色是什么,他们有什么能够让人从耳目一新到耳熟能详的角色。一切都可以在数字上实现量化,对制片方来说,这些数字和排名,似乎全部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他们期望以流量定天下,但流量真的等于成功吗?数字真的能成功转化成真金白银吗?
  以流量明星为例,近两年来,杨洋担纲男主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总票房5.5亿;鹿晗的《重返二十岁》3.64亿,《我是证人》2.15亿;吴亦凡的两部电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和《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的票房分别是1.56亿和3.37亿,贺岁片《西游伏妖篇》票房16.56亿;李易峰的《怦然星动》1.59亿,《心理罪》3.04亿。以上几乎都是流量明星担纲第一男主或至少并列男主的影片,可以看出来,除了《西游伏妖篇》外,票房成绩并不乐观,而《西游伏妖篇》有多少票房是归属于徐克周星驰联合导演的万众瞩目以及上一部《西游降魔篇》的续集效应,大家自然心里有数。只看鲜肉们真正能够单扛的票房,《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水花,而《致青春》的最大贡献似乎只是社交媒体上活跃的吴亦凡的“演技炸裂”动图。李易峰杨幂的情侣档也只能卖出1.59亿。而因为电视剧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良好印象而令观众有所期待,又因为原著作者唐七抄袭而占据话题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则引爆了本年度的最大丑闻之一——“羊毛锁场”,令原本偶有幽灵场、冲票房手写电影票、偷票房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诞生了新的造假方式。
  可以看出,完全依赖流量花生的电影票房天花板似乎就卡在了两亿之内,如无其他内容的加持,流量花生们的粉丝转化量有限,无法单单以票房扛起他们的片酬。倒是善加组合利用,反而会有极好的效果。如王长田曾言,以《我是证人》为例,这一类惊悚悬疑片在市场上有着固定的受众,也因此有着天然的票房天花板,以往的惊悚悬疑类型片的稳定票房在1亿左右,但因为有了杨幂鹿晗的组合,反而能令《我是证人》增加一些观众,甚至可以说这多出来的1亿就是他们带来的增加票房。同理也可以看到《重返二十岁》和《心理罪》,在原著剧本相对完整导演比较靠谱的情况下,流量小生们适当而不违和的加入,能够为影片带来少量的票房,但终究是体量有限。电影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永远都是喜剧和合家欢电影,即适合全家人观看的电影。
  在电影宣发市场上常常听到这种说法——原本就会去看电影的粉丝和观众并不会真的影响电影的票房,因为他们本来就在初始票房的预计之内,只有令那些原本不会去电影院的观众都去了电影院,才会使得最终票房达到理想乃至惊人的数字。这一理论在不断被时间刷新,从曾经的票房冠军,即最广泛的合家欢电影《捉妖记》,到今年契合了中国人民心底的爱国情怀的票房冠军《战狼2》,无不是以赢得了原本不会去看电影的人的电影票而赢得了天下。
  表面上看,网络剧和电视剧才应该真正是流量的天下,在流量的要求下,更高的片酬,更短的制作周期,更简单的拍摄方式,更量身定制的剧本……带来的结果便是近年一出出的影视剧奇观:某男女主角对戏大量靠后期特效抠图合成的剧集成了年度笑柄,而男女主角长期下线、配角在线撑住整部剧集的事情则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与此同时,大量流量花生主演的网络剧和电视剧在网络上的点击率惊人,动辄数以十亿计,然而网络讨论热度和口碑却与点击率不成正比。试想下中国网民的数字总共只有7亿多,那些点击量突破20亿的影视剧是哪里来的?要知道当年《江南Style》爆红全球,点击量也就是20亿。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造假也似乎无法再成新闻,反而成了一种行业——虚假的数字遍布了整个网络。
  尽管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机构最近联合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规定演员的片酬不可以超过总制作费用的40%,从9月22日起开始施行;但是类似规定也并不是第一次出台,曾经被点名批评的影视剧可能遭到压价,但是更贵的后来者却层出不穷。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片酬限制之下,明星可以作为制作人出资占据影视剧项目的分成比例,也可以直接以出演占据投资份额,空有制作人名头却实际分得利润,方式方法多得很。
  尽管部分明星的片酬已高到有洗钱嫌疑,仍旧不乏投资人前仆后继地奉上高片酬,皆因为电影市场近年多次试错失利的案例令流量们难以在电影方面叫价,但电视剧则几乎完全以流量明星定生死。电视台购剧一向以安全为主,没有一线明星的剧根本无法卖出去。而网站虽然近年多的是优秀精良的非流量网剧,却也被高昂片酬抬高了整个制作费,最后总是有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来买单。总而言之,没有明星的剧,或者可以在网络上杀出一片天,但绝难得到电视台的青睐,而有明星的剧,无论质量好坏,都可以在前期获得大量关注甚至快速盈利,因此明星自然水涨船高,似乎所有人都忘了,影视剧其实是编导演及摄影美术等众多工作人员的集体创作。
 
编剧成了“背锅侠”
 
  虽然传说中剧本是一剧之本,然而现实中唯流量是从的影视剧自然轮不到编剧说了算——要求编剧按照流量演员来改剧本是再自然不过的要求,更多的流量花生们甚至自己都带了编剧,确定演出之后就会让自带编剧上手,按照流量花生的喜好,把剧本全部重新改一遍,或者在初期制作阶段就完全介入剧本创作。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主角皆为流量花生,不但自带编剧还各自抢戏,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每次影视剧中出现了Bug或者不合情理的地方,观众都会无一例外地开骂编剧,但实际上,编剧到底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多少呢?以国内市场的现状而言——首先IP横行,电视剧原创剧本极少,大部分制片人会选择编剧改编IP作品,这一类属于委托创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制片方委托之下的创作,编剧所能发挥创造的部分极少,所有内容都要在制片方的指定和要求下写作。电影编剧则一直以来都几乎完全是为了导演服务,无论是创作阶段和导演的讨论还是创作完成后按照导演意思的修改抑或是导演自己进行的修改,国产电影的导演仍然是权力中心——君不见,大部分导演都会在编剧中署名吗?无论他是擅长讲故事还是擅长镜头或者是擅长表演。
  编剧作为主创之一、背锅侠之首,薪酬自然不算是最低。据闻,在校学生做枪手期间大概是五千元一集电视剧,初出茅庐的新人编剧,则可以拿到一集两万起步的稿酬,但这一阶段的维权要账,总是少不了的经历。钱不算极少,但也非常不多,这又与编剧的地位低下有关——人人可以阅读,阅读又会让人误会自己能够因此拥有了创作的能力,从而对编剧指手画脚。这项本来应该非常专业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专业尊重,薪酬和地位自然也难以维系。
  新人编剧想要成为大编剧甚至顶级编剧,总是需要点运气。譬如某位现在的一线电视剧编剧,前几年以大热剧走红,如今的片酬对外可以叫到40万一集,还非熟人约不上,堪比一线明星的待遇了。但其剧本大量为团队创作,非本人写作,毕竟这位编剧近年来每年都有好几部电视剧播出,甚至某些年份播出的作品达八九部之多!若以一集电视剧12000-15000字来算,一部30集电视剧的总字数约为35万至45万字,且剧本不是小说,经常要有反复的打磨和修改——可以想象这位一年八九部电视剧的编剧的创作情况了。甚至豆瓣的影视组曾经有过招聘编剧的帖子,明言这位一线电视剧编剧剧本太烂,需要重新招聘编剧来做修改。但是因为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可以拿他的名字来做宣传,尽管创作水准已经不可考,但他仍旧保持了金字塔尖的编剧地位和收入。
  反观新人编剧们不但薪酬难以保证,连属于人身权的著作权署名权,都可能被剥夺。因为所签署的合同中,一条“乙方的署名方式由甲方决定”就可以决定一切。所以近日《露从今夜白》的编剧维权难以成功,其背后的套路其实在业内常常出现,只不过形式大同小异:制片人告诉编剧制作周期不够需要加入新人,加入新人后逐渐剥夺原编剧的权力如薪酬,甚至是作品。
  而编剧的问题也不比明星更少——比如知名编剧的剧本连合格线都达不到;甚至有编剧老师教导学生“出去谈活儿的时候抬高五六倍价格,先拿定金,后面就不要写了,每部戏只赚定金就好”……对于制片人来说,选择编剧合作也是一种冒险,首先要确定编剧有能力写,然后保证编剧能写完,最后还要编剧写得好,虽然合同上制片方是甲方、编剧是乙方,甲方原本是占尽优势,但是跑了、坑了制片方的编剧也并不是没有。
  如今的编剧和制片方,合作模式更像是谈恋爱,双方都在尝试,能否合作成功。理论上,制片人应该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来判断编剧是否能够创作,然而判断失败的时候,试错成本却大部分都让编剧承担了,双方都难以在合作中互相信任。可以说,现时的合作方式对于制片方来说有风险,对于编剧来说则是自然灾害式风险。若是想要双方都更为信任对方,合作更为顺畅,真的需要好莱坞式的编剧工会了。毕竟这十年来的一次大罢工和一次扬言大罢工,为编剧们争取到了方方面面的权利,从单集不短于两周的创作时间,到医疗保险、最低薪酬保证,都让美国编剧们创作环境无忧,也让美国制片人们能拿到满意剧本,这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观众不是只认脸买单
 
  影视剧这个商品,说到底是要观众买单。它很像是一栋房子,编剧打地基,导演盖房子,明星来装饰装修。但人们最先看到的永远是外在,所以明星们最受重视,但是如果没有编剧的地基、导演的房子,作品大多是花架子——只有三者皆合格且有水准,才不会辜负观众。远的有《琅琊榜》《伪装者》,以当时并不绝佳的阵容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将主角纷纷捧上了流量的大座;近的有《人民的名义》,以老戏骨的阵容和扎实的内容成为年度剧集。而国外则有电影《天才枪手》,三位主演在国内几乎无人认识,但因为故事扎实、剧本优秀、导演出彩,加上有亮点的表演,这部泰国电影最终取得了2.7亿的中国票房。更别说今年的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以绝对精彩的剧情、导演和表演,在好莱坞影片环伺的情况下杀出了12.99亿票房。而近日30年前的经典港片《英雄本色》修复重映,上映十天票房已经超过3000万,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中国观众会为了好的影片买单,前提是编导演三者都出色,而不是只看明星、看脸买票。
  当然,未来的观众可能会更加分流——人的时间只有这么多,能够分给玩乐的时间更少,游戏已经抢占了大部分影视剧的空间,而科技的发展之下,更难以预测未来的影视剧会走向何处。以目前来说,电影院的空间社交仪式感不会消失,电视剧的家常日常感也不会消失,而网络剧作为新兴贵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交通、吃饭时间。未来,影视剧和网络剧的制作会更为类型化,针对其观众群而制作的特点更为明显。经过流量乱象,粗制滥造的剧已经长期令观众审美疲劳,当套路无法获利,真诚的精品剧时代必然会到来。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