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戏剧走出去,走进世界主流

日期:2018-01-03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传承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课题,摆在中国戏剧人的面前。而大事多、喜事多的2017年,中国戏剧人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令世界动容。
记者|王悦阳
 
      87年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把京剧带到了美国,引起了一阵民族文化的国际旋风,其影响至今不绝,堪称佳话。87年后的今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史依弘又将传统京剧《霸王别姬》带到了纽约,在古色古香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阿斯特中国庭院,连续演出了整整12场,一票难求,反响强烈。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席没有叫好声,只有凝神屏气的专注。演出结束,观众依然沉浸于其中……突然,席间爆发起热烈的掌声。所有演员和演奏员谢幕退场后,观众仍旧站立原地鼓掌。
  这次演出开启了中外合作、强强联合制作的新篇章,树立了跨界合作的一个榜样:顶尖的博物馆、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富有创意的电影导演等,用园林庭院和原声再现国粹精美,中国顶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更是赢得世界舞台高度肯定。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进入大都会博物馆演出。如果说2017年上半年大都会博物馆《帝国时代:中国秦汉文明特展》秦风汉韵震撼了世界,那么9月的京剧《霸王别姬》用最纯粹的京剧艺术再度引发世界共鸣。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而更重要的是走进去,走进世界主流。”在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导演、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滕俊杰看来,中国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回归,乃至走上国际舞台,已成为将来的必然趋势。盘点这些年来中国戏剧界的诸多大事,不难发现,中国戏曲已越来越多地受邀出访,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从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在德国科隆的华丽上演,到张军领衔的园林版《牡丹亭》走进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上海京剧院《王子复仇记》12年来走遍40多个国家,将莎士比亚故事中国化、京剧化,引起外国观众极大兴趣,乃至这次《霸王别姬》所刮起的又一阵美国“京剧热”…… 传承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课题,摆在中国戏剧人的面前。而大事多、喜事多的2017年,中国戏剧人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令世界动容。
 
自信走出去
 
  2017年7月,《帝国时代:中国秦汉文明特展》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秦风汉韵震撼世界各国参观者。为配合展览主题,“秦汉文明展”策划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孙志新教授在看了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片花并搜索了相关资料之后,决定邀请尚长荣和史依弘两位当代京剧艺术家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著名学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所设计的阿斯特中国庭院——“明轩”中进行演出。他表示:“邀请尚长荣、史依弘出演秦汉时期的故事《霸王别姬》,不仅可以提高‘秦汉文明展’的知名度,也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对美国乃至对世界的展示,我对这次演出抱有很大的期待。”
  而在尚长荣看来,这一次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12场展演,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尤其在中国馆庭院内演出,效果之好,音响之妙,感觉之奇,令人难忘。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我们非常精湛优美的古典戏曲艺术如何能够跟时代同步合拍。像这次《霸王别姬》这样的演出和电影,是从小就想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应该说初步实现了,初步梦圆了。我们精湛优美的古典艺术不是博物馆艺术,它有着极大的撞击力、展现力,现在的青年观众他们会喜欢的。”对此,78岁高龄的尚长荣老师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人很喜欢交朋友,而文化则是所有交往中最重要、最频繁也最长远的媒介。记得30年前,他曾带团出访旧金山,就与当地京剧演员、票友共同合作《霸王别姬》,有不少地道美国人被吸引来看戏,“当时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团队能在美国演一次标准京剧《霸王别姬》”。如今,美梦成真,中国京剧终于在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殿堂中,得到其应有的地位与尊重,思前想后,令人感慨再三,“在大都会博物馆每次演完观众掌声响起的时候,你会觉得京剧站在这样一种舞台上去展示,它不逊于任何艺术,甚至我们的手眼身法步,我们艺术的魅力是远远高于其他艺术的”。
  同样的,作为主演之一的史依弘,从学生时代就频繁出国演出,接触过很多国家的不同观众,但她也同样觉得这一次的演出非同寻常。而让她尤为感慨的是,“每每我们京剧只要是穿戴好一上台,观众就被吸引了,他们就会发现我们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是我们几百年的传承,这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你站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舞台上,都会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骄傲。”在史依弘看来,《霸王别姬》体现女性的隐忍坚强,为了国家舍弃小我,这样一个具有英雄美人、热血青春与历史温度的中国故事,在全世界上演,观众都会引起共鸣。“每次我演的虞姬站上舞台,观众席都会响起掌声。我很自豪,这是中国才有的美,饱含悲壮的情感。”正如史依弘所认为的那样,向世界推广京剧,就必须找寻人性的共通点,“《霸王别姬》的悲剧英雄形象和西方戏剧有着相同的内核,因此能够引发美国观众的共鸣。”
  让最优秀的民族文化,自信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看来,根本不用担心能否为外国观众所接受。“京剧不管是语言艺术,还是舞台艺术,在全世界可以找到知音。我认为,只要台词翻译到位,达到人文精神沟通,即便那些国内观众不在意的剧情点,在外国剧场都能形成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我们要有这种自信,不仅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充满热情,西方也有这样的需求。”
  对此,滕俊杰导演也深有感触:“我在纽约碰到了大都会歌剧院的总裁、营销总监、电影部总监,包括美国当代艺术馆的馆长,他们都来看了演出和电影。纽约的报纸,英文电视台、中文电视台,都在播放咱们的宣传片,包括普林斯顿大学也都进行了交流。甚至于费城交响乐团的团长还特地从费城赶到纽约,并且表示从电影中得到启示,要关注现代科技,来拉近和今天听众的距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霸王别姬》踏上大都会博物馆所取得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据悉,孙志新主任已发出新的邀请,希望京剧每年能到大都会的园林演出,以此作为他们一个持续性的合作品牌。“这就说明西方主流是有这个需求的,只要你这个内容好,就可以走进主流。我们是完全有信心在他那里打开市场的,这就是我们的坚持,未来还会继续做这样的努力。”
 
美景在未来
 
  曾几何时,民族戏曲面临巨大困境,剧场内“白发人”远远多于“黑发人”,巨大的文化冲击一度使得从业者面对未来,彷徨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但如今,这一“曲高和寡”的场面已完全改变。无论是昆剧、京剧,还是越剧、梨园戏,剧种不论大小,地域不分南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剧场,喜爱上了丝竹悠扬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而传统文化美好的明天,也必然到来。
  檀板轻敲,曲笛悠扬。2017年12月18日晚,日本明治大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正在这里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讲座,引起明治大学的师生,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著名院校研究戏曲的日本学者,以及日本观众的浓厚兴趣。按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的说法,这场精心策划的讲座“别有用心”,它既是为12月19日至20日中国昆曲、京剧与日本能乐(能与狂言)同台合演《长生殿》预热,更是为了今后中国传统戏曲进入日本高校“探路”。
  讲座以讲与演穿插的形式进行。在明治大学加藤徹教授对中国的昆曲、京剧与日本的能乐三大非遗剧种的历史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后,上海昆剧团和上海京剧院艺术家们表演了《霸王别姬》《三岔口》《下山》等经典作品。整场活动的高潮无疑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的登场,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两位艺术家不戴麦、素颜清唱了《长生殿》片段。76岁的蔡正仁扮演的唐明皇与70岁的张静娴扮演的杨贵妃,在御花园中边唱边舞,一帝一妃,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尽显大唐开元天宝盛世繁华,更将唐明皇与杨贵妃上天入地的刻骨深情,演绎得细腻到了十分,让日本观众见识了老艺术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舞台下,身穿和服的日本著名能乐大师坂井音重坐在第一排,始终全神贯注地观看中国艺术家们的演出。他说,“能看到蔡正仁、张静娴的演出,我特别感到高兴。我认为这是人和人、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交流,从心灵传达到心灵是传统艺术很神圣的职责。昆曲流传了600年,能也流传了600年,都是发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艺术。在600年前,日本、中国有这么好的艺术诞生在我们的面前,现在,我们的传统艺术在日本、在中国都要传承下去,能和昆曲都让大家在繁忙的生活里有一片心灵的净土。希望昆曲从蔡老师传承到中青年再到青年,一直传承下去。日本和中国一样有汉字,中日两国的传统戏剧希望可以一直交流下去,艺术交流对于世界和平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情此境,令蔡正仁感慨万千:“30年前,我来到东京,在国立剧院演出过《长生殿》。没想到,30年后,我在东京这么有名的大学跟我的搭档再次演出《长生殿》片段。我相信,以后还会不断来日本演出《长生殿》。”
  事实上,作为上海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全本昆剧《长生殿》在2017年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响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从广州、深圳、昆明,到上海、北京……大江南北,万里巡行。仅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就获得整整150万的票房收入,也创造了上昆历史上商业演出的新纪录。这在当年恐怕是想也不敢想的。俱往矣,当初昆曲“困局”就这样一去不复返,剧场里黑发人远远多于白发人,据统计,观众中的白领、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比例将近七成。
  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担当。在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看来,全本《长生殿》自2007年首度亮相,到2010年暂告段落,再到此次“华丽回归”。至今所承之“万千宠爱”,都源自一个“情”字。这份情来自一代代昆剧人对雅致唯美昆剧不变的初心,也源自一代代观众内心深植的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 
  在传统戏曲生态环境日渐向好的今天。接近全满的上座率,连绵不绝的掌声与喝彩,反复出现的签售长龙……上海昆剧团带着这股“文化旋风”席卷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社会影响,乃至培养观众上来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用谷好好的话说,上海昆剧团不仅获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而且为传播上海文化建设成就增添了生动详实的最新内容。
  蔡正仁犹记得,当年戏曲艺术低迷之时,不少昆剧院团只敢演歌舞节目,还要在宣传海报上特地强调“今晚无昆曲”;演出走进校园,为了不让学生离场,校方反锁了大门。尽管如此,照样有人宁愿选择“跳窗而出”也不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场面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文化自信的提高,传统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喜爱。由冷而热,从少到多……或许,“昆剧年轻化”,也正是古老传统文化在今天走向复兴的最佳体现。生生不息,美景在未来。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