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腻了商场, 还有后街小店等你
是的。“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再娇柔婉转的歌喉,听的时间长了,或许也觉聒噪;再明眸皓齿的佳人,看的时间长了,或许也觉不堪入目——俗称,“审美疲劳”。
CBD,销品茂,魔都一座又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一年又一年地拔地而起,几乎快要顶破了天际线,“买买买”不愁地方。但是,忙完了工作,去很多知名的大商场逛,总觉得越来越“千人一面”:基本就那些大牌了,基本就那类款式了,基本就那种服务了;是啊,基本,就那点套路了。
鱼翅海参吃多了,自然腻味。为了寻找开胃菜,上海人挑剔的视线,逐渐转向了特色显著、别有新意的后街小店。
荡漾着、荡漾着的雁荡路,仍有修理钟表的铺子。老师傅传承了古早的做派,文质彬彬,技艺娴熟。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朋友;在时代进程愈发快、人际关系愈发紧绷的年头,“从前慢”的客气,让我们不自禁地怀旧。
“生化危机变异版华强北”(网友戏谑)虬江路,凭借二手电子市场、淘货圣地的“精准打击”,“杀”出一片生天。一段上海rap唱得贴肉:买瓦额电视机,喔出头 / 嘿,伐要买瓦额类,个一看就是新额嘛 / 嘘,这个是中国新科技,你到我家来看看…… / 路口羊肉串额老板草票马克马克 / 一拉老婆抱老小宁眼镜闪发闪发……(以上文字是音译版)
让大学生们,以及许多毕业生们流连忘返的大学路,一连串的DIY手创小店,充分满足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小心愿。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网购、外卖)日子的年轻都市白领们,偶尔出门锻炼锻炼大脑与双手的协同能力,不失为一种情趣调剂。
数据显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城市。2017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超过1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国第一,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58987.96元夺得头名,中高端消费力领先全国。而业已发布的上海2018年经济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6143.30亿元,增长 7.7%,其中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继续引领增长。
由此可见,后街小店的发展潜力实则大有可为。在“上海购物”上动足脑筋,突出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元素,就不怕被“花心”的顾客厌倦。
※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